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趨勢
時間:2022-01-04 09:02:23
導語: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驅動,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逐漸提升。在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交匯期,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要契機,將數字經濟作為農業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文章闡述了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賦予農業發展的現狀,并分析了今后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業農村;發展現狀;未來趨勢
三農問題是我國關注的焦點,如何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轉型,已成為國家振興的核心問題。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展,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的新杠桿,是振興全球經濟的重要渠道。據此,我國要應勢而立,因事而為,瞄準數字化經濟這個載體,抓住數字化產業、產業數字化的機遇,賦能農業經濟發展,形成高效、可持續、公平、安全的農業經濟發展形態。
1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及賦能農業的現狀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的報告,中國已經基本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已經占據GDP總量的36.2%,同比增長1.4%,若基于可比口徑核算,其增長幅度達到了15.6%,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力,其實踐地位也獲得有效凸顯[1]。當前,在網絡信息技術與經濟產業的融合中,基本構建出全新的經濟體系,包括不見面審批、云上簽約、5G遠程醫療、智能工廠等,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產物。另外,在《白皮書》中還首次提及基于“四化”的數字經濟框架,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等內容。應通過挖掘農業中所蘊含的商業價值,完成數據產業體系的構建,增強數字信息挖掘和應用能力。雖然我國已經進入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但仍未徹底擺脫傳統農業大國的定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仍然存在。因此,應當持續重視數字經濟的產業轉化,力求通過數字經濟與農業發展的融合,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躍升,改變農村滯后的經濟發展面貌。根據統計顯示,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3%,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但其幅度比較微弱和遲緩,與國家經濟實力發展不相匹配,需加大農業數字經濟占比。據我國農村農業部預測,到2025年農業數字經濟增加值將有望突破15%,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數字經濟管理模式,開辟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全新路徑。
2我國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2.1資源配置平衡高效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今后需要以數字化信息技術作為核心力量,借助整合、聚焦、創新等舉措,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發展資源,進而將數字經濟與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契合起來,在發展中不斷完善[2]。因此,數字經濟的發展需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一是相關人員從思想上正本清源,摒棄傳統重硬件輕軟件、重規模輕質量的思想,依托數字經濟技術,綜合分析農業經濟中內、外部環境資源,科學有效地分配人力、財力、物力。二是深入剖析當下數字經濟發展問題,結合國情制定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全方位地了解和把握農業資源儲備情況和結構,具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數字經濟發展方針和政策。三是著眼未來發展趨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積極投入人力、物力,不斷加強西部、中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借鑒成功的數字經濟發展經驗,優化整合資源、技術、人才,為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四是多方面、多渠道考慮周邊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情況,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產、取的轉移和入駐,最大化地發揮數字經濟在農業經濟中的輻射效益,保障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的穩健長遠發展。
2.2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當前已經步入大數據時代,為更好助力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發展,一是可以依托大數據技術,科學預測農業經濟整體發展方向,充分考慮電子商務、社交應用、移動支付、共享出行的特征,根據國情和數字經濟發展形勢,制定具有較強容錯性、約束性的制度體系。二是要從思想意識層面重視網絡安全問題,多方面、多角度考慮數字經濟的發展情況,以推出具有針對性、強制性、約束性、法律性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與此同時,還要構建農業經濟發展的風控體系,重點加強產業布局、生產管理及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監測管理力度,讓數字經濟發展環節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得以降低。三是深入研究“新零售”的典型案例,總結成功案例的經驗進行產業創新,并將數字技術有效融入到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市場分析等方面。研發全新智能移動終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構建跨空間、跨區域等全新的跨界融合發展平臺,為今后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全面升級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的產、取價值鏈,逐步實現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由用戶端向生產端的轉變。
2.3不斷探索特色發展路徑
在產業化、合作化、規模化特征下,當今農業經濟更加注重特色化發展。一是充分利用大數據,全面精準分析數字生產引導、發展資源的作用,重點關注農業經濟前沿信息和數字經濟背景下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實現數字經濟產、取的融合和無縫隙對接[3]。與此同時,針對現階段網絡信息技術的演變,應結合技術優勢加強農業數字經濟創新,將數字經濟與現代技術充分融合,打通與5G通信、物聯網、區域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之間的通道,使數字經濟能夠全方位向農業經濟滲透。加強數字經濟的覆蓋性、科學性和持續性,開辟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渠道。二是立足于我國當前農業經濟形勢,注重農業經濟結構與數字技術層面的結合,強化研究具有針對性、適用性、前瞻性的執行系統、仿真測試工具、設計開發工具等,通過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構建,形成完善的數字經濟發展體系,實現在技術層面上的創新融合,進一步契合未來農業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三是針對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所面臨的短板與結構性問題,注重對先進經驗的借鑒和學習,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建立合作,互利互惠,取長補短,加強經濟與技術之間的優勢遷移和成果轉化,如在生物基因、大數據、區域鏈、物聯網等領域進行合作,并依靠我國在機器人、3D打印、智慧農業等方面的優勢,全方位、立體化夯實并推動農業數字經濟的擴展基礎,不斷為數字經濟賦能特色農業注入新動能。
3參考文獻
[1]江小涓.“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治理重點[J].上海企業,2020,455(10):68-69.
[2]張偉東,王超賢.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J].中國國情國力,2020(10):22-24.
[3]胡茜.基于共享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0,924(15):139-141.
作者:劉傳 單位: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控制策略
- 下一篇:PPP項目履約階段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