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創新促進農村消費增長研究
時間:2022-09-05 08:37:04
導語:流通創新促進農村消費增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農村消費現狀分析
農村消費水平逐步增長,消費增長潛力巨大。我國農村消費水平經歷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一是解放初期至1978年,這一階段農村消費水平較低,由于物質條件奇缺,人們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二是1979-2000年,農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農村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三是2001年至今,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化,農民收入得到快速增加,農民消費水平增長很快。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1803元,而在2017年高達10955元,年均實際增長8.6%。同一時期,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5350元,至2017年時為24445元,年均實際增長7.4%;在絕對數值上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居民,然而,從年度增長速度上看看,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速度要高于城鎮居民增長速度1.2%,說明農村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從數據上來看,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6%,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8.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2%,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36.5個百分點。農村消費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由于消費能力受到收入限制,在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農村的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村因為收入受限,物資緊缺,農村實行集體制經濟,農村個人可支配的收入有限,用于消費方面的支出有限,主要集中在數量有限的衣食方面。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在農村的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得到明顯提高,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農村有了一定的積累,能夠提供消費的資金較多,比較明顯的改善是自行車、手表、電視機等產品進入農村任舒(安陽學院河南安陽455000)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高校重點科研項目(18B790001):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河南“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圖分類號:F014文獻標識碼:A家庭,其后,隨著農村收入的增長,農村家庭對空調、摩手車、小汽車、電話手機等通訊及家電產品追求增加,這些產品在農村普及并不斷更新換代。數據顯示,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35部,計算機80.8臺,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6部,計算機29.2臺,家用汽車19.3輛。2013年至2017年農村消費支出情況分別為7485元、8383元、9223元、10130元、10955元,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具體如表1所示。然而,由于農村居民收入預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農村消費能力受限,與城鎮相比,消費結構仍然存在差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明細結構上也有不同,以2017年為例,農村居民消費構成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通信消費,分別為3415元、2354元、1509元,占比分別為31.17%、21.49%、13.77%;其次是教育和醫療,分別為1171元、1059元,占比分別為10.69%、9.67%。隨著農村消費水平增長,農村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食品消費支出逐步下降,農村居住消費逐步增加,表明農村居住環境正在改善,此外,交通通信消費和教育、醫療消費支出增長,表明農村居民交通環境得到改善,加大了教育和醫療投入,希望獲取更好的生活保障。農村消費方式呈現多樣化。由于各項條件的改善,人們的消費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首先,農村購買服務的條件得到改善,便利于農村居民就近消費。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一部分大賣場進入農村集市或者主要居住區,與農村消費市場更加接近,促進了農村消費的便利化。同時,農村本土居民在各鄉村設置便利店,包括部分鄉村設置了村鎮銀行服務網點,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開展家電下鄉,農機具下鄉活動,方便了農村居民的購買活動。此外,部分醫療單位定期開展醫療服務下鄉活動,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就地就診。但在教育消費方面農村居民開支成本增加,由于城鎮化和農村居民環境改善出現農村人口流失,農村小學數量縮小趨向集中,中學一般以鄉鎮為主設置一到兩所,高中大多集中在縣級城區,農村在基礎教育方面投入增加,以及農村子女進入高等學校的增多,因此教育投入相應增加。其次,農村外出消費的機會增加。由于農村居民條件的改善,外出消費的機會增多。由于部分鄉村購物環境較差,物品銷售不全,農村一部分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不能從本村本土購買到的物品,或者農村人因為受到消費習慣影響,認為本地的商品質量存在問題,大多到縣城或者大中城市購置高檔品,比較高檔的服裝、電器等,此外,還有小汽車等,使消費市場延伸到大中城市。還有一部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在外務工期間從外地帶回所需的物品,滿足家庭需求。再次,由于網絡購物出現,農村通過網購方式進行消費增加,農村足不出戶能夠購買到所需物品。這得益于農村物流運輸的發展。再次,農村市場擴大,農村間集市交易也較為活躍,農村間相互提供農產品消費,以及農村通過網絡或者通過通信聯絡組織農產品銷售活動,將本地農產品推廣出去。最后,支付方式發生了很大改善。隨著金融業務向鄉村延伸,以及移動支付發展向農村滲透,農村消費使用現金結算需求減少,通過銀行轉帳方式,或者手機支付的方式在農村消費活動中得到使用推廣。
在城鄉雙向流通背景下擴大我國農村消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制約農村消費增長水平。近幾年來,雖然農村收入增長明顯,2013-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分別為9430元、10489元、11422元、12363元和13432元,但總體增長幅度有限,具體如表2所示。農村以2017年為例,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雖然實際增長幅度比城鎮居民增長幅度要高,但在總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為5498元、5028元、2603元和303元,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于農民的打工收入和經營收入。原因上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隨著農村城鎮化加快,一部分農村居民實行了轉移,其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已不屬于農村消費序列,在計算口徑中進行了剔除;二是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務工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都很不固定;三是大部分貧困人口都在農村,而且這部分人脫貧任務很重,有許多屬于缺少勞動力,無法通過自身解決收入增長問題。因此,收入增長緩慢是影響農村消費規模的主要原因。(二)農村市場流通渠道不足影響消費環境提升。農村社會環境雖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明顯不足。主要是農村市場流通渠道嚴重不足,一是農村流通渠道不暢。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固定有效的銷售渠道,農產品銷售與流通環境不暢,包括農村間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及農產品進入城鎮市場銷售渠道兩個方面,增加了銷售成本。二是農村商品數量有限。銷售市場環境存在局限,包括場地設置有限,商品供應數量不足,很多產品在農村市場中無法購買。主要集中在集貿市場,環境臟亂差,不能提升消費升級。三是農村消費市場管理混亂,產品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農村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主要集散地,影響著農村消費市場的信譽,使農村一部分消費能力出現轉移。(三)農村保障制度滯后阻礙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在農村居民收入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居民必須精打細算過日子,在收入不穩定,而支出相對出現剛性的情況下,農村消費趨于保守,信貸消費很少。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給農村居民消費形成很大壓力,住房支出、教育支出等占了很大比重,在養老和醫療保障不足的情況下,農村消費變得更加謹慎。農民必須預存養老和醫療資金,以防萬一。此外,農村消費中的人情支出也占有較大比重,占用一定的支出。總體而言,農村居民在許多方面支出成本要比城鎮居民高,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的壓力,農業經營收入減少,特別是農業投入大,農產品價格漲幅有限,甚至出現農村經營收支倒掛現象,影響農民經營的積極性,使農村消費處于緩慢增長狀態,不能帶動農村消費升級。
(一)流通技術創新。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離不開流通技術的創新,后者是前者的發展動力。通過創新,可以縮短農村商品的流通時間,大大提高商品的通速,進而降低農村商品的流通成本。流通成本的降低可以進一步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避免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發生。另外,由于流通成本的降低勢必會導致銷售終端價格的降低,銷售價格的降低就會刺激農民的消費欲望,進而提高農村消費規模。就流通技術創新而言,主要涉及以下三點:一是創新機械化技術;二是制定流通技術標準;三是實現流體技術的信息化。隨著流通技術創新的興起,機械化技術的應用釋放了大量的勞力,實現了規模生產。而技術的標準化融匯于這個創新過程,這是新時期流通領域發展的一種新理念。2015年底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1301多項流通標準,流通標準化的制定在促進物流效率提升的同時,實現了物流的規模化發展,進而降低了物流成本。隨著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流通創新變得更為迫切,通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注入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支付等技術在農村流通中的應用更加普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流通企業各環節的高度整合,進而提高了企業流通環節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助于擴大農村消費市場。隨著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應用的逐漸成熟,包括農產品惠農網和中國農業網在內的各種農產品交易網站得以面世,這些互聯網新興平臺的逐漸成熟,對于農產品市場的規模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另外,流通主體也借此消除了信息屏障帶來的價格差,從而實現了利潤的增長和收入的增加。(二)流通制度創新。受我國行政體制的影響,流通領域統一的大市場難以形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流通市場的分散化是造成流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基于此,制度創新迫在眉睫,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解放農村流通生產力、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農村流通制度的創新,主要涉及以下三點:一是政策的創新;二是體制的創新;三是制度的創新。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實現了購銷一體化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這是基于當時歷史背景的一種改革,這對于當時物質貧乏條件下的中國糧食價格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4年以來,我國每年都會在“一號”文件中強調要深化農村流通市場改革,擴大農村消費市場規模。這些政策文件的先后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流通市場的改革。2005年,商務部牽頭,會同有關部委在我國全面實施“萬村千鄉”工程,隨著這一“工程”的有序推進,農村消費環境和質量有了質的提升,農村消費結構和消費成本得到了本質的改變,隨著農村市場的逐漸成熟,城市消費市場模式逐漸向農村市場滲透,特別是連鎖農家店的興起,在提高農村消費質量的同時,實現了農民的增產增收。之后,我國又在農村實施“雙百市場”工程,旨在通過此“工程”的實施以擴大國內農產品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對接,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拓寬產品流通渠道以實現農村市場的結構調整。流通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約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流通效率可以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活躍農村市場經濟。受“新網工程”的影響,以農村市場為核心的市場經濟結構得以調整,基本上解決了農產品難賣、農資難買等問題,農村就業和消費環境得到了本質的改變。特別是在政府的主導下,“農超對接”模式極大地縮短了農產品流通時間,提高了流通效率,使生產市場和消費市場得以有效融合,農民增產增收成為不爭的事實。隨著近年來國家扶貧政策的有序推進,諸如合作社等經營模式的興起,提高了農村生產主體的市場抗風險能力,同時,還促進了農村流通制度的創新,極大的釋放了農村市場的消費需求。(三)流通組織創新。流通組織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降低消費成本。優化組織結構,可以提高商品流通的規模化程度,比如目前常用的連鎖經營即為組織創新的產物。我國流通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為組織創新,就農產品而言,由于我國規模化生產的程度不高,更談不上規模化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產品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張曉林(2015)的研究結果表明,國內流通分散化是導致交易成本高、農村市場經營主體市場風險抵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通過組織創新,全面推廣專業合作社等,提高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流通,進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農村市場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確保農村市場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內一些農產品批發中心就是通過組織創新,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進而實現成本降低的目的。連鎖化經營的優勢在于通過管理水平效率和水平的提高,提高農村農資和其他商品的消費質量和降低其交易成本,連鎖經營可以實現規模化采購,同時借助信息化技術鏟除信息屏障帶來的巨大價格差,使農民能夠獲得優質廉價的消費品,與此同時,通過消費市場和環境的改善激發農民的消費欲,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的規模和體量,實現農村市場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四)業態模式創新。農村消費市場體量增加的落腳點在于商品流通模式的創新。基于此,可以在整合產業鏈的基礎上,對交易方式等進行變革式的創新。“農超對接”模式的實現直接將農戶和超市連接起來,降低了兩者之間的交易環節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進入市場時的新鮮度即質量,最終使消費者、農產品生產者和超市都獲得了實惠,進而刺激消費。在此基礎上引入農村經紀人,充分利用后者在信息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生產、優化產品內容,則會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結構產能優化升級,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過去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導致農資采購成本較高,因此,可以通過批發和農戶加盟相結合的方式,降低農產品生產者在農資方面的投入,另外,通過中間環節的減少,提高農資的流通效率和質量,進一步釋放市場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信心,從而促進消費。李駿陽(2015)認為,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可以適當擴大農超規模,比如經營規模為500平米左右的綜合超市,而在人口相對分散的農村,可以采取廠家直銷即統一配送的模式,進而提高銷售的靈活性和降低流通成本,實現以村為支點的農業生產網絡化銷售。目前,隨著農村市場改革的持續深入,各種模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不管是哪種模式,都是基于農村消費品流通模式的創新探索,其目的都是擴大農村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與此同時,隨著農村電商、特別是政府主導、阿里巴巴公司支持的農村淘寶的興起,農產品網上銷售模式將更大的紅利讓給了廣大的農產品生產者,農民網絡采購農業生產資料也逐漸在農村開始流行,這對于農民消費熱情、消費欲望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農村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的調整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流通創新擴大農村消費的機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
流通創新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實施路徑
(一)強化農村市場改革,提高農村市場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各地政府一直致力于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改革,特別是每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對于農村流通市場的創新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每一次文件的出臺、每一次專項行動的開展目的都是為了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學的農村流通體系,進而降低物流成本和促進消費升級。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國家都將致力于農村流通市場的創新,從市場和政策的角度促進創新力度,釋放創新所帶來的市場紅利。比如,國家在農產品流通市場給予財政支持,享受稅收優惠等,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消費欲望、提高農村市場的消費規模。(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優化農村營商環境。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每年都增加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但是基于流通環節的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落后的西部省份的農村,受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很多現代化商品無法進入這一市場。基于此,各級各地政府要加大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建設,改善農村交通環境,為商品進出這一市場打開一條寬敞的大道。另外,要科學規劃連鎖網點的布局,確保能夠覆蓋廣大的農村地區,避免因為網點過于密集和分散而影響消費的情況發生,同時,加強監管,進一步優化農村消費環境和市場,確保農民消費欲望不減。(三)創新農村組織,提高農村組織程度。提高農村流通效率的有效途徑就是創新農村流通組織。通過組織的優化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連鎖經營,引導農村經營主體向集團化發展。同時,提升組織規模和專業化程度,最大限度地縮減流通環節;促進流通中介組織的科學發展,借助中介組織在信息、交易等領域的優勢,降低信息屏障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積極開展有關培訓,提高農村經營主體和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從而實現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四)強化科學技術的應用,引導農村消費升級。加強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技術、移動支付等現代技術在農村流通領域的應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情況下,推動條形碼等技術在農村流通環節的使用,并推動信息化平臺、數據庫的建設,從而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立足于市場經濟的角度,將連鎖超市等引入農村地區,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在互聯網應用越來越普及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農村淘寶等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的物流體系,逐漸引導農村居民向網絡消費傾斜,進而實現這一地區的消費升級。
作者:任舒 單位:安陽學院
- 上一篇:服務業從業人員就醫行為調查分析
- 下一篇:現代流通業發展對消費升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