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男色”消費現(xiàn)象淺析
時間:2022-09-17 09:49:30
導語:電視劇“男色”消費現(xiàn)象淺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男色”在古代一般暗指男寵;但在現(xiàn)代社會,脫離了傳統(tǒng)語境的“男色”具有了不同的意味,成為公眾情感消費對象的一種。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劇中的“男色”消費現(xiàn)象開始萌發(fā);21世紀初,伴隨著偶像劇的熱播,電視劇“男色”消費現(xiàn)象進入熱潮;當前,國產電視劇“男色”消費現(xiàn)象被“大女主戲”再度引爆,且隨著消費主體的擴大,“男色”消費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關鍵詞:男色消費;偶像劇;身體解放;大女主劇
身體解放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命題。正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身體向美學/色情的交換價值蛻變的過程在觸及女性之時,也同樣觸及到了男性。”①從當前的電視熱播劇看,以男演員的顏值、肉體為代表的“男色”成為了影視劇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之一。明星李治廷在談到《一夜驚喜》的裸戲時說道:“在片中我只穿著底褲進到水里面。導演在監(jiān)視器后面大喊,叫李治廷把底褲拉低一點!還不夠,還不夠!所以最后我自己都不知道在片子里我露了多少。”②可以看到,中國電視劇在“解放”男性身體方面已經(jīng)邁出了很大一步。
一、“男色”與“男色消費”
“男色”在辭典上的意思是男性以美色受寵,語出《漢書•佞幸傳贊》:“柔曼之傾色,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③,這就首先奠定了“男色”背后隱含的性別關系和褒貶傾向。“消費”是指利用社會產品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觀眾觀看電視劇,其實就是一種消費行為,但并非所有的電視劇觀看都是“男色消費”。消費行為主要涉及三方主體:消費者、生產者和消費對象,具有自主選擇權的消費者的偏好往往會影響生產者的生產活動。因此當觀眾關注電視劇男性角色的顏值與氣質時,已超越了對電視劇情節(jié)本身的關注,并且觀眾的這種關注影響其對角色甚至演員的情感態(tài)度,并進一步影響到電視劇生產,此時可以視為電視劇“男色”消費的開始。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男色”一詞逐漸剝離了原有的“禍害”“不光彩”等語義,成為一種戲謔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去褒貶的話語被再次提及,而這是與社會消費現(xiàn)象息息相關的。
二、國產電視劇的“男色消費”
(一)偶像劇掀起“男色消費”熱潮。“男色”消費現(xiàn)象在社會上引起關注,與偶像劇的流行相關。2001年偶像劇《流星花園》席卷亞洲。《流星花園》的熱播讓里面的幾位男主角走紅,“男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當時《中國青年報》發(fā)表文章《娛樂圈進入男色時代》,聲稱中國娛樂圈進入了一個空前鮮明的“男色”時代。《流星花園》之后,臺灣偶像劇持續(xù)出新,創(chuàng)下收視盛況。例如2003年霍建華、許紹洋主演的《海豚灣戀人》熱播,2005年鄭元暢和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創(chuàng)收視新高,2008年《公主小妹》在湖南衛(wèi)視創(chuàng)下年度最高收視率,即3.81。這些偶像劇的男性主角兼有顏值、氣質和顯赫家世,滿足了女性觀眾對愛情和另一半的幻想。“男色”消費也在這場視覺盛宴與情感體驗中迅速升溫。受臺灣偶像劇收視盛況的啟發(fā),大陸娛樂行業(yè)也開始以“男色”作為消費點。2004年《時尚健康》邀請男性名人拍攝無上裝即裸上身封面。2006年《加油好男兒》節(jié)目大熱,《南都周刊》發(fā)表文章《男色大拍賣你夠膽消費嗎?》。在這股浪潮的影響下,中國也逐漸開始了國產偶像劇制作。2009年,廣電總局相繼《關于推進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修改稿)》以及《關于認真做好廣播電視分離改革的意見》,中國廣播電視行業(yè)正式開始了“制播分離”模式,這使得電視劇生產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同時也意味著需要面對市場競爭,觀眾的偏好因此成為制片方的重要參考。偶像劇以成人童話的故事架構,滿足了觀眾對美好愛情的幻想。而其中男性角色的顏值和人設成為電視劇的核心賣點,女性成為偶像劇制作方的主攻目標,成為電視劇“男色”消費的主體,而男色的“售賣”與“消費”也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二)大女主戲再度引爆“男色”消費。本身就包含復雜兩性關系的“大女主戲”給“男色”消費提供了絕佳的土壤。一般認為,“大女主戲”是指從女性視角展開劇情,整部戲圍繞這個女性人物鋪開多種元素,如成長、謀略、爭斗、愛情、親情等,演繹女主角從少女到年老波瀾壯闊一生的影視劇類型。與“所有女人都愛我”的杰克蘇戲橋段相反的是,“大女主戲”的經(jīng)典套路是劇中“所有男人都愛我”。在這種“大女主戲”當中,男性角色是為女主服務的。“一女多男”的模式下,不僅是有優(yōu)質男人愛“我”,而且是多個優(yōu)質男人愛“我”,在享受眾多優(yōu)質男性的包圍與服務的同時,“我”可以最終挑選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并借助其他男性角色的力量,走上“人生巔峰”。女性觀眾在觀看這類電視劇的時候,能通過代入感而獲得“男色”消費體驗,滿足精神慰藉。劇中男性角色帶來了空前的情感慰藉與“男色”消費體驗。這種類型的影視劇其實在之前就出現(xiàn)過,像《大明宮詞》(2001)、《孝莊秘史》(2003)、《上海王》(2009)等,但“大女主戲”真正打開熱度是近幾年才發(fā)生的事情。2012年孫儷主演的《甄嬛傳》熱播,隨后引起了一波以女性成長為主題的女性言情劇:《陸貞傳奇》(2013)、《武媚娘傳奇》(2015)、《花千骨》(2016)、《錦繡未央》(2016)、《羋月傳》(2016)等。2017年,電視熒屏上的“大女主戲”出現(xiàn)壓倒性“霸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等多部大女主劇均獲得了衛(wèi)視收視率和網(wǎng)絡點擊率的雙重佳績。在這些“大女主戲”中,不管故事背景、女主的人物設定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多位優(yōu)秀男性主角愛上女主的這一情感路線成為“大女主戲”恒定不變的內核。目前“大女主戲”大多數(shù)改編自女性向的網(wǎng)絡言情小說,這些小說有較高的人氣、自帶粉絲,受到制片方的青睞。女性向的小說往往注重對男性容貌和氣質的描寫,為了滿足粉絲與觀眾的角色期待,制作方在選角上會花很大力氣,演員的人氣與顏值成為制片方考慮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女主戲”的火爆,可以說是從方方面面滿足了女性觀眾的電視劇觀看體驗。如果說之前的偶像劇和小言劇是“男色”消費的清湯小粥,那么“大女主戲”可謂是“男色”盛宴。
三、當前國產電視劇“男色”消費新特點
“大女主戲”為“男色”消費提供了絕佳場所,但當前很多電視劇粉絲消費“男色”也絕不局限于某一種電視劇類型。他們或者像“游牧民”,游走在各個電視劇類型當中,獵取自己感興趣的審美對象;或者像“偷獵者”,在某個電視劇當中攫取自己需要的素材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再生產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產品。因此不管是像《人民的名義》這種反腐正劇,還是《軍師聯(lián)盟》這種燒腦歷史劇,或者是《擇天記》這種青春玄幻劇以及《微微一笑很傾城》這種小言劇,甚至是《上癮》這種耽美劇,只要有觀眾喜愛的“男色”,觀眾都會很樂意為之買賬。“男色”消費甚至可以跨越性別。作為對象的“男色”甚至不局限于男性角色,有些女性角色為了擄獲更多的粉絲也努力地向“男色”靠攏。在近兩年熱播的口碑劇《歡樂頌》中,劉濤飾演的安迪霸道總裁精英范兒的人設深受廣大女性觀眾的喜愛;《楚喬傳》中楚喬一句“我?guī)銈兓丶摇弊屭w麗穎也成為很多觀眾的“老公”。雖然其中不乏明星本身的營銷手段,但有個事實卻是無疑的:當前國產劇的“男色消費”,不僅其主體不再局限于某一類性別,被觀眾消費的“男色”本身甚至也雌雄難辨了。
作者:歐陽宇卿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