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式城鄉同步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2:26:00
導語:成都式城鄉同步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綜述成都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基礎上,提出了“成都模式”的概念;簡析了該模式的八個核心點;分析了“成都模式”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最具有價值的三方面原因是代表性問題,農民問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問題;重點分析了組成“成都模式”的三個重要子系統“三個集中”的內涵、意義和推廣價值,分析了“三個集中”與城鄉一體化的邏輯關系是:前者是對后者的主要空間過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將城鄉一體化的三個核心環節即城市發展、以人為載體的城鄉融通以及鄉村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三個集中”構建了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社會運行的良性互動機制;最后還對成都市每一個集中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機理作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統籌;城鄉發展;成都模式;三個集中
1.引言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從前,有一人要帶三件物品過河,這三件物品分別是:雞、米和黃鼠狼。由于船小,每次只能帶一件過去,而且不能借助任何外部條件。這下主人就犯難了:如果先運“黃鼠狼”,把“雞”和“米”放在一塊“,雞”會把“米”吃掉;如果先運“米”,把“雞”和“黃鼠狼”放在一塊,“黃鼠狼”又會把“雞”吃掉;如果先把“雞”運過去,此岸的“黃鼠狼”和“米”倒相安無事了,但第二次無論運什么過去,都會在對岸“悲劇”重演。那該如何才能成功地將三件物品運到對岸,又能做到完好無損呢?這個故事的答案是分五步就能圓滿地完成任務。這里講的好象是一個有關邏輯思維的故事,其實,這更是一個統籌兼顧的故事。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小到一個人、一件事,都有統籌兼顧的問題。黨中央講的統籌兼顧是從國家發展大局來講的“五大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成都市從2003年11月開始,就正式全面啟動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我們認為這是結合成都實際抓到了五個統籌的根本。這是因為只有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才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據統計,2003年成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之比為2.637:1。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強勁,城市建設發展很快,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而農村卻處在發展較慢的小農經濟狀態,交通信息相對閉塞,農民的生產生活都遠遠落后于城市。“三農”問題最重要的是公民權益問題,如果農民與市民在國民待遇上不平等,就不能體現公民人格平等、不能體現發展機會均等,其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體系。而要打破這一體制性障礙的唯一途徑,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經過近6年的努力,成都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被譽為“成都方式”、“成都實踐”、“成都模式”。截至2008年,成都市率先在西部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從2003年的2.637:1縮小到2008年的2.26:1。同時,成都整合了部門職能,先后對規劃、農業、財政、交通、園林和林業等30個部門進行了改革調整,初步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大部門管理體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系也初步形成,2008年全市財政支持“三農”資金達147.7億元。成都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已在青羊區、溫江區、郫縣、邛崍市等10個區市縣試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下半年將在全市推開。
2.根本解決農民問題的“成都模式”最有價值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試圖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成都實驗》的封面文章,不僅在全國“兩會”的會議上引發熱議,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注目。
有人說,成都找到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方法(王光春等);也有人說,成都在破解城鄉二元差距上開了好頭,具有全國性的示范意義(牛文元);還有人認為,“成都方式”蘊含著普遍規律和普適價值,這就是科學、民主與法治,分別體現在成都搞的“城鄉一體化”、“基層民主建設”和“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易中天)[2]。我們認為,成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的做法、想法、方法、說法,加起來就是“模式”;因為這個“模式”是在成都發現的,所以叫“成都模式”,它并不意味著“定型”或“范式”,而是適應成都實際情況的、現在看來是行之有效的探索之路。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官員的說法,成都的做法集中起來就是“六句話”、“三大重點工程”和“三個集中”。這“六句話”是:一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二是以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三是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四是以形成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五是以政策配套為保障;六是以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為著眼點和落腳點。“三大重點工程”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扶貧開發工作;農村發展環境建設。
“三個集中”是: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用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根據我們的初步研究,我們將統籌城鄉發展的“成都模式”歸納為八個核心點:一是以科學規劃為引領,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從各個方面進行規劃;二是以制度創新為動力,比如成都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確權頒證、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所等舉措,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還推動這些要素流轉起來,從而在打破城鄉市場壁壘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三是積極推進“三個集中”;四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發展環境建設、農村扶貧開發“三大工程”;五是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六是以特色鎮和中心鎮為載體;七是以政府的政策為保障;八是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成都模式”之所以最有價值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決定的:成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具有代表性。成都地處西部的中央,其丘陵區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7.6%,山區占32.3%,兩者加起來占59.9%;成都是大城市帶大郊區,既有比較發達的第一圈層五城區(包括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又有處于中間水平的第二圈層近中郊區(包括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雙流、郫縣),還有欠發達的第三圈層遠郊區(包括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成都市有1100多萬人口,卻有農民680萬,城市化率為38.2%;人多地少,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3畝。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徹底改變農民和耕地面積的比例,減少束縛在耕地上的農業人口,這迫切需要新的思路。
農民問題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是個最現實的經濟問題。如果不能讓占到中國人口一半以上的中國農民獲得和城鎮居民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那么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如果不能讓占中國人口總數54%以上的7.2億多農民過上基本富足、自由和快樂的生活,那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句假話。從當前講,如果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沒有消費能力,形不成市場,那么中國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只有讓2.3億個農村家庭富裕起來,提高他們的購買力,才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振興經濟的關鍵所在。從這個角度上講“成都模式”更值得關注。
“成都模式”與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城鄉配套的改革試點盡管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質的不同,后兩個地方都是大工業城市,是工商業中心,成都僅是西部的物流和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從全國范圍來講,成都和重慶都在進行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但“成都模式”從觀念到制度設計、再到具體實施,從目前的效果看是比較好的。
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成都模式”就全國來講意義更大;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的角度上講,最有價值的還是“成都模式”。
3“.三個集中”在全國有推廣價值組成“成都模式”系統的三個重要子系統———“三個集中”,即: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這是成都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全面深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子系統。
作為全國首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的“三個集中”探索在全國有推廣價值。這是因為:以工業化作為城鄉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創造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條件;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土地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土地集中之后采取良種化、標準化、集約化、公司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創造了條件。“三個集中”與城鄉一體化的邏輯關系是:前者是對后者的主要空間過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將城鄉一體化的三個核心環節即城市發展、以人為載體的城鄉融通以及鄉村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三個集中”構建了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社會運行的良性互動機制[3(]見圖1)。圖1還表明了成都市推進“三個集中”的同時,同步推出了一整套制度改革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為每一個集中過程的具體推進保駕護航。
下面分別就成都市每一個集中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機理作一簡要的分析
:3.1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這是“三個集中”的關鍵,是成都市對以集約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積極探索,也是成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創新的重大舉措。為實現該目標,成都市通過土地規劃、環境建設、集群培育和區域協調等多條途徑引導企業聚集(見圖2)。公務員之家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和工業園區集中,就是要實現工業的集中發展,避免工業發展全面開發,導致工業企業生產效率低下,資源利用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對資源、環境形成嚴重破壞。這就需要對成都市現有工業企業的發展實行布局調整,從而形成集中發展態勢。成都工業的集中過程也是競爭力提升的過程,也將能最大程度地推進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3.2農民向城鎮集中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是“三個集中”的核心,也是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
成都市政府圍繞讓農民住得舒心、住得安心這兩個基本要求,構建了農民向城鎮集中,進而實現由農民向新市民轉變的長效機制(見圖3)。農民居住區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是當前成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的重要表現形式。千百年來,我國農民居住分散,導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且服務產出水平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和收入提高的重要瓶頸。農民集中居住后,據成都的統計資料顯示,土地可以節約13%-15%。同時,農民居住區向農村新型社區集中還可以集中有限財力在社區內進行包括自來水、電力、有線電視網絡、互聯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垃圾處理、清潔燃料等農村各項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企業投資農村便民商業連鎖,提高農民的消費條件,保障農民的消費利益,為廣大農民提供與城市居民類似的人居環境,這是構建和諧城鄉的重要舉措。
3.3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圖3成都通過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機制政府農民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進入城市或就地為農業企業工作,勞務收入無風險租金或股份收入土地使用權出租或入股租賃并整理農用土地規模化高效經營土地雇用農民工作為農業產業工人資金支持、制度保障它是“三個集中”的落腳點,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環節。成都市對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構建了土地集中經營的運行機制(見圖4)。
農用耕地向規模經營和農業園區集中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并最終提升農業比較效益,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提高土地的集約化水平。成都市在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的過程中,注意協調好規范好農民與業主的利益關系,主要體現在:通過采取完善流轉制度,維護農民權利;培育龍頭企業,降低農民風險;建立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措施讓農民獲益,讓業主盈利。
參考文獻
[1]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編.探路城鄉統籌[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4.
[2]易中天編.成都方式———破解城鄉改革難題的觀察與思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
[3]倪稞,陳卓詠,葉裕民.成都城鄉一體化的實踐路線“:三個集中”[N].成都商報,2006—11—28.
- 上一篇:保險知識普教的社會重要性論文
- 下一篇:企業道德規范保障機制透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