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生態環境改變剖析及修復研究

時間:2022-11-04 05:33:00

導語:錫林郭勒生態環境改變剖析及修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錫林郭勒生態環境改變剖析及修復研究

1生態現狀與變化態勢

錫林郭勒盟地區土地覆被/土地利用類型主要以典型草原、農牧交錯帶以及農耕區為主;東北部為烏珠穆沁盆地,河網密布,水源豐富;西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一系列壟崗沙帶組成,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錫林郭勒盟地區生態環境退化明顯,使得生態系統生產力下降,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敏感,抗干擾能力降低,具體主要表現在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惡劣天氣增加等方面。

1.1草地退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錫林郭勒草原植被的整體退化趨勢一直在延續,21世紀初,相當于草原化荒漠狀況的稀覆蓋植被區的面積比20世紀80~90年代擴展了4~5倍,到2007年,退化、沙化草場面積達到可利用面積的64%。牧草高度下降40.3%-76.7%,產草量下降50%-65%,蓋度下降35%-85%[1,2]。同時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收到威脅,雪災、旱災、風災等自然災害頻繁,鼠害蟲災加劇,遏制草原退化,恢復草原生態已刻不容緩。

1.2土地沙化

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位于錫林郭勒盟西南部,地處我國干旱與半干旱區,該區位于京津地區的西北部,是京津地區的風源、沙源和水源,其生態環境狀況對京津地區有直接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后,該沙地發生了嚴重的沙漠化,不僅惡化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成為京津地區最主要的沙塵源之一,對京津、華北等周邊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安全構成了愈來愈嚴重的威脅[2,3]。草原退化沙化的日趨嚴重,對畜牧業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后果。

1.3土地鹽堿化

中國地處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區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生土壤鹽堿化的自然先決條件。造成土地鹽堿化的技術和社會經濟因素紛繁復雜,其根源就是人類不合理的利用行為。錫林郭勒盟地區土地鹽堿化面積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最大,在2000年之后由于采取了一些生態恢復措施,使得土地鹽堿化面積開始減少,在2005年之后土地鹽堿化趨勢明顯降低,但仍然存在。

1.4極端氣候天氣變化

錫林郭勒草原50年代干旱發生較少,各氣候區發生頻率在30%左右,六七十年生頻率都較高,荒漠草原發生頻率最高的60年代達到了80%;90年生頻率明顯減少,進入2000年以后,干旱又明顯的增多,達到80%。進入21世紀,由于經歷了1999-2002年連續4年的嚴重干旱,又出現了2001-2002連續兩年的沙塵暴高發期,強沙塵暴的發生頻率明顯高于往年。沙塵暴對草原植被和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大,對環境的污染也比較嚴重,會加劇草原植被的退化[4,5]。

2生態環境退化分析

錫林郭勒盟地區是一個草地為主要生態系統的地區,而沙地又是其主要土地類型,生態脆弱性明顯,在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用下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草地和沙地的變化情況。長期以來,由于氣候的干旱以及人類活動的加劇,加之對草原的過度利用,使得草地退化、沙化嚴重,土地沙化導致草地生物產量迅速降低,頻繁引發浮沙和沙塵暴天氣的發生,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京津、華北以及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愈來愈嚴重的危害。本文將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草地退化和沙地變化的原因

2.1氣候因素

錫林郭勒盟地處大陸性干旱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一般在150-400mm之間,且分布不均勻,地區差異明顯,降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4]。從近幾十年氣候變化來看,錫林郭勒盟地區降水在20世紀90年代相對較豐,進入21世紀以來,降水量顯著下降;自1981年以來,錫林郭勒地區氣溫一直處于上升通道之中,其間以20世紀90年代升溫最為劇烈[6,7]。

2.2人口增加與草畜矛盾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草畜矛盾不斷加劇,1949-2003年的54年間,全盟牧區人口增長了3.5倍,牲畜頭數增加了11倍,畜均占有草場下降了11.4倍。2003年實際載畜量與理論載畜量相比較,冷暖季分別超載411萬個羊單位和800萬個羊單位。過牧,使草場得不到休養生息,草地生產力急劇下降,加上嚴重的干旱,退化沙化明顯加快。人口不斷增長也是錫盟渾善達克地區土地沙漠化人為因素中的重要原因[8-10]。據錫林郭勒盟人口統計資料,1947年錫林郭勒盟人口約為15.84萬人,1999年發展到92.37萬人,增長了近5倍。隨著人口的增長,加之經營方式的落后,對土地和及其生物等自然資源的進行掠奪式開發,使得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加速了沙化面積的增加。

2.3草地開墾與耕地棄耕

時期在“以糧為綱”的方針下,農業生產建設資金和勞動力絕大部分投向糧食生產,使農村的經濟結構失調,盲目地擴展種植業及糧食的生產,忽視和削弱了林牧漁業的發展,限制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農業部門結構及其產品結構趨向單一化、欠合理化;特別是盲目墾殖,亂砍濫伐等,使沙漠化與水土流失加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據70年代中期的統計顯示,全國牧區草地被開墾800萬公頃,草地沙化、退化面積占草地總面積的1/3,鼠蟲害面積達草地面積的30%以上,黃土高原和南方的草地水土流失嚴重,草地上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遭到嚴重破壞,有些已瀕臨滅絕。呼倫貝爾草原掀起了大規模的開墾草地運動,開墾草地47萬公頃。許多新開墾的土地退化嚴重,很多開墾的土地被棄耕,這些廢棄的耕地在當地多風,降雨量少且集中的氣候條件下,水土流失情況加重,其中內蒙古伊克昭盟沙化土地面積的40%來自被墾草地。[11,12]

3生態環境恢復

由于錫盟地區環境惡化趨勢不斷增強,嚴重威脅著本地以及華北各地的生態環境安全,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國家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政策來調節生態系統的惡化,同時還進行了一些生態工程建設,如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

3.1政策調控

改革開放以后,針對在“”時期提出的牧區也要“以糧為綱”、牧區也要實現“糧食自給”、濫墾草原的實際,提出了“以牧為主,農牧林結合,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將內蒙古的經濟建設方針確定為“林牧為主,多種經營”八字方針。1983年,牧區全面推行“牲畜作價,戶有戶養”的生產責任制,到1985年8月,全區95%的集體牲畜作價歸戶。1983年,在農村“包產到戶”責任制的影響下,牧區全面推行“牲畜作價,戶有戶養”的生產責任制,家畜作價歸戶。繼而采取草與畜的雙承包的形式,到2000年雙承包的歷史任務宣告完成。從1984年開始,內蒙古牧區全面推行“畜草雙承包”責任制,把草牧場所有權劃歸嘎查(村級單位)所有[13]。1996年,內蒙古提出并實施了“增草增畜,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提戰略,為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退牧還林(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國發〔2000〕24號)等有關政策,結合內蒙古實際,自治區政府采取了“退牧還林,退牧還草”、“圍封轉移”、“禁牧休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圍封轉移”的核心內容是“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

在不斷完善的牧區政策調控下,錫林郭勒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牧區普遍存在富裕牧戶牲畜多、生產機具多、草場不夠用、勞動力少,而一般戶和貧困戶牲畜少、生產機具少、草場多、勞動力相對富裕的問題。在一個浩特范圍內,相鄰的幾家牧戶自愿聯合,合群放牧,有計劃輪換使用各家的冬季草庫倫。這種情況適合于草場面積小、各家的牲畜頭數也較少的情況。合作經濟組織在牧區還有利于解決兩極分化。根據在牧區的典型調查,許多牧業大戶將自己的牧場圍起來,將家畜在流轉來的牧場放養,在別人家的牧場放養家畜則沒有對草原的養護意識;貧困的牧民要增加收入,須增加牲畜頭數,而又受到草原狹小的限制。

3.2生態恢復建設

由于錫林郭勒盟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作為華北生態安全的屏障,國家逐漸在錫盟地區進行了一些生態工程建設,主要包括三北防護林的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移民搬遷和舍飼禁牧等工程等。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5省(區、市)的75個縣(旗、區),實施退耕還林、禁牧舍飼、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盡快恢復北京周圍地區的林草植被,減輕環北京地區的風沙危害。通過實施營林造林、退耕還林還草、草地保護和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源及節水設施建設等,對沙化草原、渾善達克沙地、農牧交錯地帶沙化土地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護區沙地進行重點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在環境、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改善了環境的同時改善牧業生產與經營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等[14]。

草原實行禁(休)牧后,以自由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正在向舍飼半舍飼轉變,牲畜良種程度明顯提高。2005年改良比重達到84.2%,比禁(休)牧前的2001年提高了21.2個百分點,經過不斷的努力,全盟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植被開始得到恢復。據內蒙古草原勘察設計院從2002年連續幾年的監測結果表明,休牧區與非休牧區相比,牧草高度增加了6.5~25cm;蓋度增加了38.2%~50%,畝產鮮草增加了35.6~229斤;渾善達克沙地流動和半流動沙丘面積由2001年的7,120km2減少到目前的4,053km2,西部半荒漠與荒漠草場植被平均蓋度由17%提高到41%[15]。截至2006年初,內蒙古實現退耕還林還草3,500多萬畝,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面積達到1.85億畝,基本遏制住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呈現出“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局面。生態環境好轉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沙漠化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據監測,5大沙地的林草覆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經過多年的治理,科爾沁沙地和渾善達克沙地的生態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此外,退耕還林還草還使得沙塵暴次數減少,還能夠促進促進農牧區產業結構優化,增加農民收益[16]。

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平衡,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草原圍欄在近30年的實踐中,對草原生態嚴重退化的一些地方采取的圍封轉移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圍欄政策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首先,從生態環境角度而言,草場圍欄導致的結果有小范圍內牲畜的踐踏加劇了草場的退化,不利于草種的傳播,導致牧草種類單一化,其抗踐踏能力比較弱,生態平衡易于破壞,若保護不當,容易再次退化。其次,從經濟角度而言,草場圍欄加重了牧民的經濟負擔,而且圍欄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他們的經濟收入也受到一定影響。錫林郭勒盟自實施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之后,在一些旗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部分旗縣的草原仍處在繼續惡化狀態。

4結論

錫盟生態環境變化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生態恢復措施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對于錫盟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意義。目前,錫林郭勒盟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明顯,主要表現在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鹽堿化以及極端天氣增加等方面。地區處在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區,生態功能相對脆弱,受溫度和降水影響較大,其中降水量的多少對草地生長影響較大。氣候變化不是錫林郭勒盟地區草地退化與沙地變化的主導因素,人口增加和過度放牧的影響較大,草地的開墾和耕地棄耕也會造成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針對錫盟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以及一些生態工程建設,對草地退化與土地沙化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的生態環境恢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目前的生態恢復的評價體系和指標相對混亂,沒有一些確定的模式來綜合評價生態狀況;在生態恢復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