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市民低碳意識及行為狀況

時間:2022-11-14 11:26:00

導語:深究市民低碳意識及行為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市民低碳意識及行為狀況

能源約束和氣候變化這兩大主導因素的影響,使得低碳轉型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這不僅要求產業經濟的低碳化,還意味著要充分發掘生活領域低碳的巨大潛力,引導社會公眾加入節能減排隊伍,即社會生活的低碳化。本課題組選取杭州為例,對500位市民進行調查,主要研究市民目前的低碳意識及日常行為狀況,全方位分析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識和行為現狀,并根據分析結果,為提高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識及改善低碳行為,構建低碳城市提出有效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基礎——市民的低碳意識

在全國都呼吁發展“低碳”以來,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經過大量的宣傳普及與長期的積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識,具備了一定的低碳意識,但對低碳內涵并沒有深刻的理解。

1.低碳認知程度

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是由認知廣度和認知深度共同構成的。前者反映了人們在認知事物過程中所了解的知識范圍,而后者則是認知事物時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筆者將從低碳認知廣度和認知深度兩個維度對杭州市民的低碳認知程度進行剖析。

(1)低碳認知的深度。

通過調查市民對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詞的了解情況,八到九成的市民對這些名詞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認知程度有待加強。

(2)低碳的認知廣度。

在筆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關知識的認知上,呈現出認知廣度相對較高、認知深度相對較低的特點。

2.低碳認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獲取低碳相關知識及信息的渠道存在著差異。

從杭州市市民獲得低碳方面的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來看,報紙、雜志、圖書為杭州市民獲取低碳知識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達83.2%。電視、電影和互聯網也占有較高的比例,在網絡普及化的杭州,互聯網應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3.市民參與意向

筆者認為,低碳參與意識是指在具備了較高的低碳認知后,指導其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加入低碳生活的觀念與想法。杭州市民已經在具備了一定的低碳認知責任和意識。同時采用逆向思維考慮適時地做“減法”,倡導市民減少能產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為或減少碳排放量較大的行為的實行。

二、社會生活低碳化進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為的現狀

總體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雖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認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轉化為行動;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許多低碳行為并非是低碳意識指導下的作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經濟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為。

2.杭州市民低碳行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為以經濟利益驅動為主。

我們將上述各項市民低碳行為歸納分成四種類型,即:資源節約型行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節約資源的方式進行的低碳行為)。環保輔助消費型(即在消費過程中,對于輔助性消費過程所采取的低碳行為)、環保產品消費型(即在消費過程中,將低碳產品作為消費選擇的低碳行為)、健康促進型(即以促進自身健康和環境健康的低碳行為)。

(2)節能產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節能產品對低碳生活的開展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環保節能型產品中節能燈的使用率最高,為92.8%。而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率相對較低,僅為42.8%。同時,如充電電池等可循環利用產品的使用率也相對較低,僅為24.0%,遠低于一次性電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節能產品中出現不均衡的狀況。

(3)一次性產品使用的過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額數量導致產生了相當龐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調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為例。調查發現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訪者所占的比例達到六成以上,還有將近三成的受訪者持無所謂,視情況而定的態度,只有9.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環保,不會使用。

(4)家電使用時間過長。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每天使用一小時電視,一年將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鐘的冰箱開啟時間,一年將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開一天車,一年將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識及改善低碳行為的對策

市民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是發展低碳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現狀尚處于較低層次,無法適應杭州市的低碳發展目標需要。要全面加強市民的低碳意識和改善低碳行為,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組織的推動作用,市民的參與作用。

1.加強低碳宣傳,倡導低碳理念

加強低碳宣傳,把“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為提高市民對“低碳”認知的重要手段,以宣傳營造節能減排與自身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通過制定長短期的低碳發展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地實施“高碳”產業的限制與控制,確定短期、中期、長期所要到達的低碳目標及各自的發展路徑,協調推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以現有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以結構創新推動“低碳”發展,降低GDP的碳強度。

3.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低碳產品的應用

加大投資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為低碳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調查中有42.0%的被調查者表示應該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對低碳產品研發的投入。積極開發綠色建筑,創造低碳居住空間;探索城市“綠波智能交通燈”技術,創建低碳交通系統。

4.完善相關低碳制度,健全各項低碳機制

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主導體,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引導低碳發展,做好低碳經濟發展和傳統經濟之間的合理地過渡工作。完善與低碳發展相關的制度,健全各種低碳發展的機制,搭建發展低碳的平臺。構建穩定的低碳產業政策體系,促進新型低碳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構筑完善的低碳經濟的指標體系,推廣“碳預算”、“碳足跡”等低碳指標技術,提高市場準入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