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文明提高持續發展能力

時間:2022-03-19 03:53:00

導語:構建生態文明提高持續發展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生態文明提高持續發展能力

一、生態、生態經濟、生態文明的提出及發展,這是人們對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生態(Eco一)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Ecology)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ErnstHaecke1)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問、動物與植物之問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一門學科。生態經濟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鮑爾丁在1966年發表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開創性地提出了生態經濟的概念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這一概念和理論的提出,大大促進了人類對自身文明進程的新理解。

鮑爾丁認為,經濟系統的運行機制是“增長型”的,而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是“穩定型”的。因此在生態經濟系統中,不斷增長的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對資源供給的局限性之問,就必然構成一個貫穿始終的矛盾。圍繞這個矛盾來推動現代文明的進程,就必然要推陳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現代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既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生態平衡模式,而是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是同一個人(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同一個時代(2O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因此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我國經濟學家許滌新于1980年提出要加強研究、發展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倡議。1996年國家批準池州全地區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生態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前蘇聯學術界在《莫斯科大學學報•科學共產主義》1984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會主義條件下培養個人生態文明的途徑》中提出來的,該文提出培養生態文明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結果之~。前蘇聯學者當時界定的生態文明含義不是將其作為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文明形式,而是將生態文明看做是生態文化、生態學修養的提升。實際上,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最早是馬克思提出來的,人們只知道馬克思最早提出了“紅色革命”的思想,而“綠色思想”也是馬克思最早提出來的。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說過:“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一部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發展史”,“人自然之問,人人之間的矛盾的根本解決”,最終還足要求助于共產主義制度,因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開始都走了一條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道路,忽略了馬克思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綠色道路”思想。只是到了20世紀6O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突然發現,馬克思的“綠色思想”不無道理,于是產生了旨在生態主義的綠色運動。人們對自身所面臨的資源、人口、糧食、資本和環境的危機逐步有了深刻的認識。馬克思要我們走一條“既能維持人類社會的健康,又能保護大自然繁榮昌盛”的綠色現代化道路。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思想最早萌發于馬克思。

十七大報告第四部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戰略目標,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實際上,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物質文明,第二個日標是政治文明,第三個日標是精神文明,第四個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條講的就是生態文明,只是沒有明確提出來。

二、建設生態文明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和深遠歷史意義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這段話至少有以下四層含義:1.生態文明不僅僅是種樹、種草,保護水源、大氣、土壤等自然生態問題,而是有著豐富的內涵,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對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執政理念的一次升華;2.講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的兩大重點,即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這兩大重點也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3.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轉變增長方式,首先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點以往研究的不夠,做的也不夠;再就是要推行消費模式的轉變,這一點研究的更弱,做的更不夠;4.以往講發展循環經濟,強調要抓好試點,擴大試點范圍。而十七大提出“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這不僅要求在全國各地各個方面都要推行循環經濟,而且要形成較大規模,不能局限在試點上,而應在區域(至少是縣)范圍內全面推行循環經濟。十七大以后,總書記到全國各地視察工作時反復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這段話。2007年l2月17日,總書記在召開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七屆五中全會決議對生態文明再次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建設生態文明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生產方式、消費方式、體制機制、道德觀念等各個領域,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協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與人自身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最高境界。

三、深化認識。更加自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良性循環發展的永恒規律

當今世界出現的能源問題、氣候問題、資源環境等嚴重制約發展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類違背了生態文明規律所遭到的報復。正如,恩格斯在1876年《自然辯證法》一書中精辟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997年11月,我帶領池州地區一些同志到國家有關部委匯報項目。跑了國家計委、科技部、交通部、環保局等部委,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們每到一處都能聽到同一個聲音,那就是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一些處在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有為青年都告訴我:“我正在研究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敏銳頭腦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時間我對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想,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不正是覆蓋全球、覆蓋全社會、覆蓋全人類的全新發展思想嗎?說它覆蓋全球,是因為當今世界不論是什么國度、什么民族、什么種族、什么信仰,也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和延續下去,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思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說它覆蓋全社會,是因為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大中小學;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廣大農村,都將直面這一全新思想帶來的社會全方位的變革,徹底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說它覆蓋全人類,是因為人類從遠古到如今,直至未來,漫漫歷史長河不正是探索和開拓這樣的發展之路嗎?這正如馬克思揭示的“人不是在某一個規定性一L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中。”因此,所謂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就是著眼于這種未確定性,促使世代相繼的人類走向不斷完善,防止中斷或逆轉這種發展。因此,我們要遵循馬克思指出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綠色道路”思想,來理解生態文明的深刻含義。

(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并貫徹始終和各個方面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有的同志往往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理解為只是“可持續發展”。早在2004年3月12日,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就分別闡述了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含義:“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總書記又強調了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五中全會以后的多次講話中總書記反復強調這個觀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把生態文明的思想貫穿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1998年11月13日,在池州地區重建l0周年干部大會上,我談到,講發展要三句話同時講,1.發展是硬道理。小平同志講,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靠發展。同樣,解決池州地區各種難題的關鍵,要靠加快發展。2.可持續發展是大道理。要有全局的長遠的觀念,而不能只顧我這一代或這一屆的利益,有意、無意地損害后代人的利益。3.協調發展是成功的道理。只有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物質、精神兩個文明共同進步,才是成功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主體功能區,即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在他的文章中又提出,三大空間(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問)、四大產品(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生態產品、服務產品)的思想。在一個大的區域范圍內做規劃時,主體功能區四個開發的原則,對科學合理的規劃國土開發與保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而在一個市或縣的范圍內做規劃,我認為“三大空問,四大產品”的思想更具可操作性。在省內外歷史文物,特別是地下文物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陜西西安、安徽毫,ki、I),我提出還應加一個文物空問,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按這個思路去做規劃,更有利于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矛盾,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突破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發展模式

2003年,我通過深入思考提出,建設生態省是一項開放的復雜巨系統,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開創性的事業。有許多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去探索、去研究、去攻關,而亟需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突破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發展模式,深入認識建設生態省是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經濟革命和技術革命。正像世界著名哲學家庫恩所說:“科學是通過從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的革命而不斷發展。”比如,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范式的轉換,是一場物理學的革命。從歐式幾何學到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也是范式的轉換,是一場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的革命。在考慮地球和經濟的關系中,我們的世界觀也需要做類似的轉換。那就是地球生態環境是經濟的組成部分,還是經濟是地球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經濟專家把生態環境看作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生態專家則與之相反把經濟看作是生態環境的一個子系統。世界著名學者萊斯特•R•布朗提出,要從生態環境是經濟的子系統轉向經濟是生態環境的子系統,這種思想觀念的重大逆向轉變,必將推動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經濟革命和技術革命。這就要求經濟專家既要研究如何加快發展的理論、政策和措施,又要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環境被污染、生態被破壞的問題是怎樣出現的,并要尋求解決的辦法。同樣,生態專家既要研究如何保護、優化、建設生態環境,義要研究在保護、優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對策和措施。這一點對經濟專家和生態專家來說,都是難題,但又是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也是建設生態文明亟需解決的一個關鍵。如下圖。總書記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足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舉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舉措,不僅是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而且要解決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沖突,這就需要轉變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深刻的環境革命、經濟革命和技術革命。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解決這種尖銳矛盾,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先進經濟模式。

(四)建設生態文明,要有新創意,把生態環境當作重要資本來經營

2000年2月,我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到池州考察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情況。在8天時間里,我集中觀察和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研究透了,用好了,就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是我提出了一個新的創意:將良好的生態環境當作重要資本,進行生態環境資本運營。2001年4月,我到安徽省淮北市對采煤塌陷區修復治理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該市有20萬畝采煤塌陷區,修復治理了10萬畝,宜地則地,宜水則水,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生態旅游,搞基礎設施建設等。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不僅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資本,對中等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好、開發好,對比較差的甚至有些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可在治理改造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利用,也可以成為生態環境資本,用好了就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是,我將一年前提出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重要資本”中“良好的”三個字去掉,進一步提出經營生態環境的新創意,這比前者更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個問題理論上的突破,對實際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安徽省阜南縣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區,有l4個鄉鎮,35.5萬人,是出了名的災窩、窮窩,大水來時一片,大水退后滿目荒涼,當地農民種點小麥、玉米靠天收,有些地方只生產一些荻柴和杞柳,畝均收入僅80—100元。

后來他們進行深入的辯證分析發現,原來只看到蒙洼、洪洼行蓄洪區這個惡劣的自然環境,忽略了洪水過后,這片地方的土壤還是肥沃的。為此,他們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因水患不能種糧食,可以改種不怕水淹的楊樹。從2001年開始,兩洼人民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大力推行林權制度改革,在60多萬畝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種植楊樹和杞柳。通過楊樹板材加工解決了5000人就業;發展柳編加工,解決了40000人就業;造林、種草、發展經濟作物等方面解決了170000人就業;在林下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養鵝、養鴨、養魚、養珍珠,解決了45000人就業;共解決260000人就業,占勞動力總人數的73%。現在,兩洼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互生共存,資源循環利用,卣均收入1200元以上。這是一個經營生態環境,把創意經濟與循環經濟有機結合的成功范例。2005年9月中旬,我到新疆昆侖山腳下和田地區考察,新疆建設兵團的一位師政委要我給他們講講循環經濟。在沙漠戈壁灘怎么推行循環經濟呢?一般人只看到沙漠戈壁灘的惡劣自然環境,沒有看到它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那就是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沒有污染,只要有點水,種出的農產品品質特別好。他f『J2004年2月從山東引進的冬棗,2005年9月掛的果,嘗起來又脆義甜義鮮。『天1此,在沙漠戈壁灘推行循環經濟就要運用經營生態環境的理論,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路子去實施,就會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五)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十個方面的能力建沒

2000年11月,我應邀到J州參加“中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目際研討會”。我的論文題目是《地方町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幾個問題》,文中共講了七個問題:決策管理問題、經濟模式問題、宣傳教育問題、人才培訓問題、指標體系問題、依法行政問題、投入機制問題。今天看來,加強生態文明能力建設還要加3個方面,即10個方面的能力建設:

1.科學決策

決策能力的建設是乍態文明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由于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任何一個部門或行業都不可能獨立完成。一個地方能否建設好生態文明,取決于這個地方的決策者是不是真的把地方發展定位在生態文明上,是不是把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整體戰略統攬這個地方各項經濟工作和社會事業,是不是具備科學決策的能力。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地方領導人特別是主要領導人有時犧牲眼前的、暫時的利益,換來長遠的、永久的利益。著力抓好事關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基礎性、長效性工作。

2.經濟模式

我在實踐中體會到,把建設生態文明具體到一種經濟模式最能統一干部群眾的思想,便于實施。這也是加強地方生態文明能力建設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開創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代替傳統的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注重實踐

對生態文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從定義到定義,從概念到概念,而要緊密聯系實際,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來研究理論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上升到理淪,再用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在新的實踐中再概括出新的理論。要下大力氣抓好各類試點,用典型指導工作。

4.自主創新

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既要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又要堅持自主創新。十六五中全會提出的總體要求或基本思路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5.宣傳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是覆蓋全球、覆蓋全社會、覆蓋全人類的全新發展思想,完全符合“與時俱進”的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多學科、多門類的交叉,包含了當今許多最新思想和市日關科學技術知識;既是已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義有許多需要探索研究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知識、新理論。首先,要對全民加強關于科學發展觀、關于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特別要著重提高領導干部建設生態文明的能力。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利用各種媒體,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生態文明。

6.人才培訓

這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人才是制約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建設地方生態文明來看,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需要一批會做“規劃”的人才。還需要培養一批會做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的人才。另外,急需一支能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管理人員隊伍和實際操作人才隊伍。

7.指標體系

乍態文明指標體系既是科學發展決策的重要工具,又是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科學評價和決策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功能有二三個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個時點上(或時期內)經濟、社會、人口、環境、資源等各方面持續發展的水平或狀況;二是評價和監測一定時期內以卜各方面態文明建設的趨勢及速度;三是綜合測度叮持續發展整體的各領域之間的協調程度。對地方L來說,考核指標體系好比是“指揮棒”,指揮著各級各部門領導、各行各業負責人的行動。

8.依法行政

將生態文明建設由戰略構想變成現實,要有強有力的法制作保障。在地方生態文明能力建沒中,要堅持依法行政,把生態文明建設納人法制軌道。

9.投入機制

建沒生態文明需要大量投入。研究投入機制是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要搞活機制,調動國家、集體和個人多方面的積極性,多元投入,共同參與。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項目,即使經濟效益再好,也不能審批。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生態文明能力建設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投資生態文明方面的項目。國家對各類生態文明試點地方應給予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還要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

l0.現代管理

三分技術,七分管理,這已形成共識。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非常多,我想,最根本的是四個字“嚴格,科學”加強嚴格科學的管理是建設好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正如,美國通用公司總裁韋爾奇先生所說,你想到了,我做徹底了。

(六)建設生態文明,關鍵是加強領導、整合目標、強力推動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從總體布局設計上,全面的落實科學發展,抓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抓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支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能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第一要務割裂開來,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是更好更快的發展。要依靠堅強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1.整合目標,整合力量,整合認識,整合資源,整合資金,形成整體效益。

2.進一步加強領導,整體行動,廣泛發動,強力推動,全面發展,重點突破。關于加強領導這一條建議,是我在長期工作實踐,調查研究,反復思考中得到的深刻認識。如果能這樣做,憑已有的力量、資源、資金,生態文明建設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且可以探索出建設生態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