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產要素理論思索
時間:2022-04-10 10:33:00
導語:環境生產要素理論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要素是人類社會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各種基本因素,是財富的形成者、價值的源泉。沒有生產要素,生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入,生產要素的種類由土地和勞動兩要素論,經歷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論,添加企業家才能的四要素論,發展到了當今包含科學技術和信息在內的六要素論。這些生產要素的揭示和強化都極大促進了生產的增長。近日讀到李利軍教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環境生產要素理論研究》,他的一句“生產要素理論的發展是人自身要素的膨脹和環境要素淪喪的過程”使人豁然驚醒!
誠然,“在某種意義上,生產要素只有兩個,就是自然與人類”)。李利軍教授據此強調,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科學技術、信息歸根結底都是人的要素,不斷把人的要素細化、強化,把代表自然環境的土地要素相對籠統化、弱化,最終必然出現這種現象:“企業家憑借高超的才能,組織管理著自己的員工,使用高技術的大型設備,憑借信息優勢,貪婪地從環境中吸取財富,瘋狂地向環境體內填塞形形色色的污染物。”物質財富增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好的自然環境卻遠去了。自然環境,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是最基礎的生產要素,耕地、礦藏、空氣、草場……這些物化的資源在得到生產的承認和重視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一項成為第七種、第八種生產要素!更為甚者,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到生產中去,以消耗自己的代價支撐財富產生過程的環境容量,至今沒有被納入經濟學進行認真分析,沒有得到生產者的重視!李利軍教授在《環境生產要素理論研究》中從經濟學角度對環境容量參與生產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應當把環境容量作為一項基本生產要素的基本論斷。他認為,環境容量生產要素概念是在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脫離環境危機背景,環境生產要素可能會被認為是單純的環境投資利益索求,會脫離環境問題形成單純的經濟學概念,像物質形態的自然資源被承認是生產要素但不能使經濟學把環境納入分析框架一樣。所以,在理解環境容量這種無形的生產要素時必須要強調環境意識,它體現的首先是一種理念,是正視環境、尊重環境、保護環境的理念,是從實際出發正視生產,以科學的態度研究經濟持續增長的理念。這種環境容量生產要素是建立在整體環境資源屬性、環境稀缺和環境有價的認識基礎上的,是對環境容量參與財富形成但被忽視的一種正名。
作為一項系統研究,《環境生產要素理論研究》一書在提出并論證新觀念的基礎上,構建了環境容量生產要素的供求模型,提出了兩級市場模式,并對這種新生產要素進入廠商生產以后的情況進行了模型分析,對廠商成本、利潤等產量線的變動和廠商的要素組合配置調整進行了預測。李教授認為,在環境容量生產要素市場的供求均衡中,總量控制和政府干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能夠實現環境成本在企業生產中的科學計量,在不動搖現有核算體系的情況下實現會計核算的綠色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綠色化,引導自主型節能減排機制的出現。環境容量生產要素市場的組織與運行,還能夠發揮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應,政府可以通過環境生產要素供給量調整、價格變動來調控廠商產出,進而影響地區、行業和國民經濟總量,使得在環境質量維護和經濟產出之間獲得直接有效的政府調控手段,便于謀求環境與發展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李利軍教授認為,傳統生產理論實質上是物質和能量從自然系統向社會經濟系統的單向流動認識,現代可持續生產戰略要求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相對穩定和均衡,這就要求物質和能量不但要從自然系統流向社會經濟系統,同時還應保證物質和能量合理地從社會經濟系統流向自然系統。
這種流動有賴于經濟社會主動進行的環境補償。正如勞動和企業家需要支付薪資,資本、科學技術、信息需要支付報酬,在參與生產、為人類加工制造新的財富的時候,環境也應該拿到其所應得的,那就是各種以物理、化學、生物和其他形式對自然環境的修復、治理和改造。只有足額有效的環境補償才能加速環境的凈化和恢復,才能使自然環境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對生產的循環參與。環境容量生產要素理論為這種環境補償提供了籌資渠道、運作模式和管理思路。通讀全書,掩卷深思,誠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說:“本研究的目標是從現實需要出發,提出一個新的思路,構建一種新的理論,以推進環境管理,促進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融合,便于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到實踐應用層面。”李利軍教授的這本書,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躍然眼前,使可持續發展戰略頓添基石,使綠色經濟核算、節能減排和環境補償獲得了直接簡便的操作方法,集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應用性于一體,實為難得,值得一讀。
- 上一篇:局長在不正當交易行為檢查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促進基層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