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經濟差異研究

時間:2022-07-13 09:38:57

導語:農業生態經濟差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生態經濟差異研究

摘要:本文在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業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動態客觀計算權重的拉開檔次法構建了農業生態經濟評價模型,并對遼寧省東南部農林生態復合區的10個縣(市)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并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及混合OLS模型,對各縣農業生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農業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森林覆蓋率、有效灌溉率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呈顯著正相關影響,人口密度表現為顯著負相關影響,同時從農業經濟、生態、資源等方面研究了各要素對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影響。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農林生態復合區;指標體系;拉開檔次法;固定效應模型

為了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遼寧省人民政府在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發展綠色農業的建議,包括推進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多項措施。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農村發展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理念,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保護等措施,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由此可見農業生態經濟的和諧發展對鄉村和諧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根據戴利的生態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作為生態經濟學系統的一部分,生態水平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的同時生態發展水平又是整個生態經濟學的基礎,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系統具體到實際的一個應用,其理論是可以契合的。對于農業生態經濟的研究區域的生態水平要有一定基礎,這樣研究其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才有一定的意義。1982年國際農林復合系統委員會將在家畜或農作物利用的土地單元內,種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并生態和經濟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地區定義為農林復合生態區。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位于省東部,該地區山多地少,天然林資源集中,生態基礎優良,盡管該地區近些年除了傳統的種植業以外,還依托農業資源開展生態休閑旅游等項目發展農業經濟,整體農業經濟發展較快,但仍存在以破壞資源謀求經濟發展的情況。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遼寧省東南部的農林復合生態區不同縣之間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找出制約該地區各區縣(市)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而為該地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提出對策與建議。如今關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主要是從其發展情況、耦合狀態及時空差異這三方面展開的。當前在對某一地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價時,能值分析使用的較為廣泛。但是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轉換參數的獲取有一定的難度,相關文獻都是利用較早測算的參數,在計算上可能存在著一定的誤差,還有部分學者通過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等主觀的方法對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但該種方法過于主觀,可能會導致計算結果不夠準確。鑒于此本文利用基于數據的客觀計算權重的拉開檔次法對權重等參數進行測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及準確性。本文研究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的兩點:其一在于當前學界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時空差異性研究的文獻較少,現有研究方法可能存在著計算不準確等問題,本文利用的拉開檔次法屬于管理工程學科中的方法,將其利用在農業生態經濟的評價上,方法上略有創新。其二是從實際意義的角度出發,農林生態復合區的可持續發展對遼寧省農業生態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農林生態復合區的相關理論,結合相關統計數據,對遼寧省東南部的農林復合生態區不同縣之間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進行探究,從理論上分析了時空差異產生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找出理論原因背后的農業經濟性問題,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為遼寧省的農業生態文明治理、鄉村生態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構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評價的指標體系,必須建立在遵從農業資源利用的自然規律、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等科學基礎之上,要能客觀地反映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的經濟水平及外部環境影響狀況,科學地反映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項投入和勞動成果之間的內在關系。根據戴利的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組成的。其中生態系統是指自然資本,經濟系統是指人造資本。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系統在農業上的一個應用,二者的理論是相通的。在具體地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時,既要考慮到生態系統中的資源情況、生態狀況,也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狀況。本文基于上述理論并結合相關文件,從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兩方面建立指標,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農業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環境子系統和農業資源子系統。其中農業環境子系統指標包含森林率、人口密度。水和肥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源性要素,農業資源子系統指農業資源子系統主要包括單位面積化肥用量和有效灌溉率。農業經濟系統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從整體和個體兩個角度來衡量該地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情況。(二)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根據1982年國際農林復合系統委員會關于農林生態復合區的定義,并結合關于《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相關文件,遼寧省東部(東經123°34’~125°46’,北緯40°49’~41°35’)的農林復合生態區主要包括:丹東市下轄的寬甸縣、東港市、鳳城市;本溪市下轄的本溪縣、桓仁縣;鞍山市下轄的岫巖縣;鐵嶺市下轄的鐵嶺縣;營口市下轄的蓋州市;撫順市下轄的清原縣、新賓縣。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10-2016年《遼寧省統計年鑒》,2010-2016年《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0-2016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拉開檔次法的計算結果。將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的各縣市的數據從2009年至2015年的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拉開檔次法計算每年各指標對應的權重。經計算發現從2009到2015年,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各項子系統權重變化較小,整體結構穩定,各子系統權重比例每年都接近4:2:3。而觀察每個子系統的內部各項指標,從2009年到2015年各項指標變化依舊較小,最大也沒有超過0.02。通過拉開檔次法計算各地區各年的農業生態經濟得分,并將得分進行K均值聚類分析。(二)空間差異對比。由聚類分析結果可知,按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可將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的不同區縣(市)分為4類,第一類(發展高水平)只有東港市,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最為發達,各年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平均得分達到2.16,第二類(發展中上水平)的鳳城市、蓋州市、桓仁縣、鐵嶺縣,平均得分在1.1左右。第三類(發展中等水平)的本溪縣、清原縣,平均得分在0.92左右,第四類(發展低水平)的岫巖縣、新賓縣、寬甸縣的平均得分在0.8左右。將其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名,可知東港市>鳳城市>桓仁縣>蓋州市>鐵嶺縣>清源縣>岫巖縣>寬甸縣>新賓縣。(三)時間差異對比。將不同區縣(市)的農業生態系統發展水平按時間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其農業生態生態經濟系統發展在2009年到2015年的變化情況的大致規律總共分三種,第一種是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增長型)的桓仁縣、鳳城市。第二種的發展水平整體較為穩定(整體穩定型),包括岫巖縣、清源縣、東港市、寬甸縣、鐵嶺縣、蓋州市。第三種是發展水平呈下降趨勢(下降型)的新賓縣、本溪縣。(四)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時空差異影響因素研究。由上述研究可知,研究區域的不同縣市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存在著時空上的差異。本文基于2009年-2015年遼寧省農林復合生態區10個區縣(市)的面板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探究不同區縣(市)的發展水平產生時空差異的原因,找出制約該地區各區縣(市)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其中農業生態經濟指標體系中的6個指標作為環境經濟混合因素并設其為解釋變量,將生態經濟得分作為被解釋變量。

1.空間性差異研究

空間差異研究主要是研究不同區縣(市)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水平得分產生差異的原因,探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為提高研究穩健性,本文在選擇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時,通過hasuman檢驗發現(p=0.000<0.01),故拒絕原假設,認為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因此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方程為:是遼寧省第i個城市第t年的農業生態經濟得分;是第個城市第t年第k個指標的值;是待估計的參數;是隨機誤差項。為提高研究穩健性,本文在選擇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時,通過hasuman檢驗發現(p=0.000<0.01),故拒絕原假設,認為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經計算,發現農業經濟子系統的兩項指標包括農業產值、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都與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水平得分呈顯著正相關,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對該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農業環境子系統中的森林覆蓋率與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對該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密度與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表明該地區的農業環境承載力有限,人口密度的增加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是不利的。農業資源子系統中的有效灌溉率與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表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對該地區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極為有利。

2.時間性差異研究

由“時間差異對比”的研究結果,可知2009年至2015年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內各類區縣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不盡相同,共有增長型、整體穩定型、降低型三種發展規律。根據每種變化規律其對應的區縣(市)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得分與各指標之間,從而探究影響其發展規律的因素有哪些。(1)增長型區縣的影響因素探究。關于模型選取的合理性,本文利用首先檢驗了混合OLS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合理性。發現固定效應模型中的p=0.03<0.05,故拒絕原假設。因此建立混合OLS模型較為合理。將2009年-2015年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增長型區縣對應的面板數據代入至混合OLS模型中,農業產值、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森林覆蓋率、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率皆為該類區縣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逐年上升的顯著因素。分析其背后的邏輯在于桓仁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新型農業,依托其山區資源及地理優勢,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和生態農業等多種農業模式。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實現了經濟、環境、資源三方面有效的協同發展。而鳳城市近年來大力注重傳統第一產業的升級及三產融合,通過互聯網拓寬其特有的蔬菜、食用菌、煙草等稀有農作物的銷售渠道,同時大力加快建設龍頭企業,增加更多的鄉鎮就業名額。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其林業資源開展生態旅游等項目也是近年來該市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各產業的綜合帶動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2)平緩型區縣的影響因素探究。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該類區縣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是農業經濟子系統中的農業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該類區縣(市)依托自身資源與文化特點的發展正處在瓶頸期:如岫巖縣的玉石產業、東港市的特色農業產業受到遼寧省經濟下滑較大的影響、清原縣的滿族文化產業、寬甸的農業休閑旅游產業、鐵嶺縣科技驅動傳統產業發展及蓋州市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均正處于轉型發展期。(3)降低型區縣的影響因素探究。研究結果表明農業環境子系統中的人口密度對該類區縣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具有顯著的負相關影響。其背后的邏輯在于新賓縣及本溪縣對于人口的承載力有限,在其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的第三產業時,相對過高的人口密度成為了制約該地區進一步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子系統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在于該類區縣整體的產業布局有一定問題,導致人口承載力有限,從而使該地區呈下降的趨勢。

3.結論與對策

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10個縣(市)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存在著時空差異,從空間綜合發展水平來看,東港市>鳳城市>桓仁縣>蓋州市>鐵嶺縣>清源縣>岫巖縣>寬甸縣>新賓縣;從時間發展趨勢可將其分為三類,分別是增長型(桓仁縣、鳳城市)、平緩型(清原縣、東港市、蓋州市)、降低型(新賓縣、本溪縣)。總體上講,當前遼寧省農林生態復合區的各區縣(市)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糾其根本在于各區縣(市)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同,當今的農林生態復合區各縣(市)應該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秉承綠色可持續的原則發展自身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具體建議如下:(1)產業結構的優化影響著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在優化的過程中要注重三產的比重。在加快產業升級與轉型時,要依托自身資源環境優勢,將傳統的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結合,大力打造休閑農業項目,并依托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硬件條件服務設施產品。對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增長型的區縣,應該繼續依托其自然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產業。(2)對于發展平緩型的區縣,由于其特色產業發展處于瓶頸期,當地政府應加大對地區綠色產業的扶持,首要發展綠色相關產業。增加相關環境政策導向,使政策可以切實有效的為綠色產業服務。前期可增加財政撥款,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吸引相關公司企業投資,對這類企業可以在政策上給予其優惠。另外應增加相關人才的引進數量,從產業發展、企業投資、人才引進三個角度綜合提高其產業競爭力,另外應注意在此過程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資源環境為基礎,提高該地區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3)對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降低型的區縣,應該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地理位置,實際經濟狀況,各縣當前發展的整體形勢,根據地理環境、經濟水平、發展狀況三點,從上至下對整體產業布局進行調控,通過實際調研、專家意見對當地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做出系統科學規劃,協調好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內部關系,由上至下,由內到外的實現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ernanE.Daly.EcologicalEconomic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CenterforEnvironmentalandEstuarineStudiesandZoologyDepartment,USA,1996.

[2]郭力娜,張夢華,王海南.基于能值理論的唐山市農業生態系統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306-313.

[3]陳磊,李海濤,朱璐平.基于能值的山區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蒙陰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01):66-71.

[4]郭亞軍,李玲玉,易平濤,李偉偉.拉開檔次法穩定性分析及改進[J].運籌與管理,2015,(02):155-162.

作者:馬新陽 呂杰 劉洪彬 單位: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