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業發展調查分析
時間:2022-01-22 03:19:30
導語:現代物流業發展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6年8月9日,南充市委提出了“155”發展戰略,建設“成渝第二城”,培育“現代物流”千億產業集群。南充社會物流總額:2020年650億元,2025年1000億元;稅收:2020年13億元,2025年20億元;就業人數:2020年5萬人,2025年8萬人。“155”發展戰略的提出,助推了南充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使南充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南充現代物流業的現狀
2016年,緊緊圍繞市委“155”發展戰略,突出項目攻堅、企業培育、招大引強等工作重點,迎難奮進、砥礪前行,總體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南充市社會物流總額3270億元,同比增長15.1%;物流業增加值預100億元,同比增長17%;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7.5%,比去年下降0.3個百分點。以下數據來源于調研(調研企業57家):從企業的性質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6家,占調研企業的10.5%;民營企業51家,占調研企業的89.5%。從區域看,目前南充現代物流園集中了6家大型快遞企業(包括圓通、中通、申通、順豐、百世、優速)、63家大型物流企業(包括四川南鑫物流集團、南充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川東北糧食物流中心、中國物流南充現代物流中心、友信龍國際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京東南充營運中心等),分別占南充市順慶、高坪、嘉陵三區的90%、70%;中鐵聯運(四川)多式聯運示范基地項目、中型物流中心(B型)正在建設中;其它縣(市)相對少。從企業的規模看,企業人數在100人以上只有12家,占調研企業的21.1%;企業人數在100人以上有45家,占調研企業的78.9%。
2、南充現代物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企業的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2.1現代物流觀念落后、片面,亟待提高全面的認知。現代物流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雖然發展較快,但很多企業對現代物流的看法是落后、片面的。從調研來看,56.1%的企業把現代物流看成是單一的運輸或倉儲或快遞,甚至認為現代物流就是貨運、貨代,沒有把現代物流看成是集運輸、倉儲、配送、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相結合的有機整體,是“第三利潤源”或“第四利潤源”。由于企業對現代物流的認知是落后的、片面的,直接導致南充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相對緩慢、規模小、競爭力弱。2.2物流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2016年底,南充市貨運企業1300余戶,注冊物流企業1000余戶,物流營業收入1000萬以上的企業15戶,A級物流企業6戶,“小、散、弱”特點十分突出。從企業的規模看,企業人數在100人以上只有12家,占調研企業的21.1%;企業人數在100人以上有45家,占調研企業的78.9%。南充市物流企業的數量增長快,但大多數物流企業以運輸、倉儲、配送業務為主,經營水平不高,物流質量低,競爭力弱。2.3物流企業服務水平不高。在南充,規模化的大型的知名的物流龍頭企業少,目前只有四川南鑫物流集團、南充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等少數幾個,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只能提高簡單的、技術含量不高的運輸、倉儲服務,很少提供物流信息、供應鏈管理、物流設計、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即使在運輸、倉儲領域,絕大多數物流企業經營模式落后,缺乏現代化的運輸、倉儲設施設備,物流服務水平不高。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小物流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物流價格進行惡性競爭,使得南充的現代物流業發展緩慢。2.4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是向各類用戶提供信息交換與共享服務的開放式的網絡信息系統,是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載體。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手段落后,實施艱難,根本無法發揮物流行業的競爭優勢。目前,南充物流企業由于“小、散、弱”現象突出,沒有建立一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信息閉塞,各自為政,不能共享物流信息,造成南充現代物流業發展緩慢。2.5物流專業人才短缺。南充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南充市委提出的“155”發展戰略,需要大量的物流專業人才。從調研看,南充物流企業從業人員中,具有高級物流師職業資格的人員只占調研人員的3.06%,具有物流師職業資格的人員只占調研人員的10.2%;具有本科學歷以上的人員占35.01%(中小物流企業更低)。從調研看,90%的物流企業需要的物流專業人才,主要集中在專科學歷層次。物流專業人才的嚴重不足是南充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的短板,不利于南充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
3、南充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措施
3.1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強北斗導航、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應用。主要措施是:一方面,由政府主導投資建設、企業參與的物流行業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將南充的物流園區、物流企業、快遞企業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物流行業資源的共享,降低物流成本。公共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多式聯運、農產品物流、跨境電商、貨物跟蹤查詢等信息。另一方面,使物流企業合理使用最前沿的物流技術,如GPS、EDI、RFID等,實現南充物流企業之間信息共享與交流,實現互聯互通,以此提高南充現代物流業的運作績效和服務水平,促進南充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3.2大力培養、引進、培訓物流專業人才。南充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物流專業人才的支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培養物流專業人才。依托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的資源,加大物流管理專業招生的力度,培養更多的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物流專業人才,滿足南充現代物流業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二是從外部引進高層次的物流專業人才。當前,南充高層次物流人才的緊缺,應制定各種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各種類型的物流人才到南充的物流企業工作。三是加大培訓力度。利用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省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包括物流),主要是對物流企業的從業人員進行物流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現代物流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提高他們的整體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物流業,促進南充經濟的發展。3.3整合物流資源,培育現代物流企業。當前,南充物流市場同質化突出,物流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運營能力差,服務水平低,必須整合物流資源,培育現代物流企業。第一,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將原有的運輸、倉儲、配送、快遞等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加快企業轉型,拓寬業務,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競爭力強的物流龍頭企業、大型現代化物流企業。另第二,培育現代物流企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物流支持政策,積極兌現招商引資優惠承諾,對傳化公路港、南鑫國際等大型物流企業,征收的稅收地方留存部分實行全額返還。主動關注物流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尤其針對物流業企業反映“營改增”后物流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向省上作了匯報。鼓勵支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按照《南充市商務和糧食局南充市財政局關于2016年度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資金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南商糧函〔2016〕174號)文件要求,全年安排落實財政補助資金320萬元。第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鼓勵中小物流企業把一些非核心業務交由第三方物流企業去做,政府對劃出的非核心業務的企業進行適當的補償。既可以提高它們的專業化水平,增強競爭力;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做大做強現代化物流企業。3.4推進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加大物流園項目建設支持力度,積極協調用地指標、推進拆遷等工作,確保了總投資達6.2億元的友信龍二期、南鑫國際鋼材區、中國物流南充項目、糧油加工項目等順利實施。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保稅物流中心一期項目今年完成投資1.28億元,1#、2#倉庫、綜合樓正在進行裝修工程。南瀘高速公路、南充過境高速公路廣南至南廣段、巴南廣、綿西和營達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川東北公路物流優勢進一步提升;高坪機場航站樓二期改擴建工程加快實施,年客運吞吐量達60萬、貨運吞吐量達3000噸;嘉陵江航運配套工程、南充港都京作業區一期后續工程加快推進,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初步形成。努力爭取省上項目支持,順慶區城市共同配送、現代牧業農資農產品雙向流通等項目納入全省重點物流支持項目,獲得財政專項補助資金340萬元。3.5積極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沒有物流標準化,可以說物流的現代化也可能不存在。重點完善基礎類、服務類商貿物流標準,加快形成覆蓋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包裝、分揀、配送等環節的商貿物流標準體系。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托盤標準化,托盤標準化要求制造業、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等產業的設備標準必須適時進行調整,保證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用戶之間的貨物順利流通,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南充應以此為契機,鼓勵企業廣泛使用標準托盤,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快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也可以根據南充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地方性的物流標準,如南充城至城商務物流有限公司這方面做得好。3.6采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物流行業以及其它行業共同探討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國家層面的政策:通過營改增等改革措施進一步減免企業稅負、減少不必要公路收費點、加大亂收費清理等。南充市可以采取減免稅收、地方稅收返還、財政補助等措施。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可以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提高競爭力,推動南充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雯.“一帶一路”戰略下廣西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
[2]姜湄.哈爾濱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商業經濟,2014.23
[3]扈婧.唐山物流業的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2017.03[4]南充市物流發展規劃(2010-2020)
作者:蔡昭君 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
- 上一篇:蠶桑產業與糧食產業經濟效益分析
- 下一篇:“東北物流城”發展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