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研究

時間:2022-03-18 10:52:54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研究

摘要:非遺文化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促進鄉村創收,鄉村振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文章選取三江縣非遺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模式進行研究,從鄉村振興的“生產、生活、生態”角度,提出三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非遺旅游促進侗族漢語普及和文化凝聚、鄉村軟硬件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農業示范區建設。

關鍵詞: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鄉村振興;路徑;侗族文化

在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總要求。有關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文獻研究結果表明,發展民族非遺文化是促進鄉村振興、帶動區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非遺旅游是結合鄉村自然與人文資源最好的產業形態,旅游產業鏈還會帶動地區非遺保護。侯玉霞、趙映雪[1]從文化自覺視角,著重研究將瑤寨“非遺”產業化,助力鄉村地區振興;肖遠平、王偉杰[2]從非遺活態傳承視角,研究苗寨非遺旅游帶動傳統工藝復興的產業振興模式,創新法律和景區規范管理,協調利益主體;黃永林[3]從國家整體非遺與鄉村振興視角,論述非遺在鄉村文化振興各個方面具有的多重作用和價值,并提出生產性保護、鄉村文化游和特色小鎮三條非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朱玉福、廉潘紅[4]從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視角,考慮地區非遺文化傳播難度大、交通區位不便等因素,提出西藏珞巴族依靠政府引導、村民全員參與發展非遺精神文化傳承,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綜上所述,民族地區以非遺旅游振興鄉村,不僅促進地區非遺保護與傳承,還激發出村民發展非遺經濟的造血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本文對三江侗族進行研究,旨在進一步豐富國內少數民族非遺旅游研究體系,為三江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參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到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江侗族自治縣非遺資源基礎較好,且是廣西區內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民族風情特色鮮明,2018年還未實現貧困縣脫貧,是區內要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區域。

1三江鄉村振興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精準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在政策引導下,三江縣采取產業與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法治扶貧等多種扶貧模式發展鄉村。2012年,三江縣全面部署下轄貧困農村地區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致力于解決水電等交通軟硬件設施建設。2019年三江縣在廣西貧困農村危房改造區內考評中被評為優秀,三江縣脫貧摘帽主要指標接近或達標。1.1旅游扶貧模式。三江縣從1980年左右開始開展侗族風情游,2006年與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收入均占三江縣旅游總收入的70%以上。民族非遺文化底蘊深厚,以鼓樓、風雨橋為代表的非遺旅游扶貧模式,逐漸改變地區產業結構格局。旅游業發展以前,三江縣貧困人口除靠天吃飯外基本沒有收入來源;非遺項目認定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證普及發展起來后,村民開始參與鼓樓、風雨橋修繕工作,當“導游”,在政府主導下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增加就業機會,第三產業也逐漸占據侗族鄉村家庭生產生活的重要地位。1.2產業扶貧模式。三江侗族自治縣憑借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交通條件,逐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增加產業輻射區域,引導有條件的貧困群眾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林下經濟、水果、油茶等特色產業,不斷拓寬產業創收渠道。2019年產業扶貧“春風行動”覆蓋資源條件較好的多個鄉村,幫助貧困戶就業2.51萬戶,覆蓋率達97.34%,666.7hm2茶園就業1.76萬人次,全縣帶動36個貧困村8381戶36709名貧困人口脫貧,縣內貧困發生率降到1.99%。1.3教育扶貧模式。2018年兩廣聯合簽署粵桂扶貧協作和區域合作協議,合作涉及消費、人才、教育、醫療、旅游等13類重點區域與扶貧工作,具體落實到40項項目。三江縣在兩省區合作中抓住機遇,舉辦清華學子侗鄉座談會,期待借助清華大學智庫平臺與創新型人才將三江特色農業、特色文化旅游等重點產業方面的現代先進技術水平提升,也可以將三江縣作為清華大學師生科技創新項目基地和實踐場所,為地區實現鄉村跨越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2三江非遺旅游促進鄉村振興路徑

以崔瑾[5]從鄉村振興視角看待非遺保護的研究為基礎,本文對非遺旅游促進生活富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三個路徑進行分析,進而最后得出“生產、生活、生態”三條非遺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據2019年三江縣人民政府官網,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3項,自治區級項目31項,市級項目40項,縣級項目59項,總計非遺項目133項,涵蓋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節慶民俗、傳統醫藥等幾個類別。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自治區級36人,市級58人,縣級92人,共191人。村民在家門口發展非遺“指尖經濟”,改變傳統鄉村“空心化”現象,逐步落實非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一村一品”或2017年首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王淼提出的“八個一”工程建設。2.1生活富裕。侗族沒有自己少數民族的文字,戲本均是靠漢語音譯來記載,傳承與傳播難度大。非遺旅游的發展使漢語開始普及,一定程度上增加中華民族間的凝聚力,促進侗族本地文化認同[6]。發展非遺旅游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使旅游活動起到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促進非遺活態傳承作用,非遺項目申報與傳承人認定可向貧困地區村民展示其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價值,塑造地方文化認同感,讓村民有保護和傳播非遺文化價值的意識。2020年,高定村在政府領導下舉辦“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推動侗寨申遺”首屆侗族笛子歌文化藝術節[7],主動將非遺文化融入鄉村生活。三江縣通過發展非遺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為道路硬化和水電、網絡光纜、老舊設施更新改造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優化農村條件,也為更好發展旅游提供平臺。非遺旅游的發展為農村書屋、博物館、公共衛生體系軟件設施的建立提供條件,如2008年7月在政府鼓勵下,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楊似玉在家中創辦侗族非遺展覽博物館,村民文化素質和民族自豪感也在旅游產品創新中得到提升。2.2產業興旺。村民在家門口的“指尖工藝”變成真實的“指尖經濟”。如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高秀村發展非遺旅游的資源基礎好,全村有貧困戶152戶,2018年成立合作社,通過“政府+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運營,定期舉辦紅薯節等產品推介會,打造集旅游、農業、非遺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示范區。景區內村民可以申請在自有房屋上改建民宿山莊[8],報批經營,也可以參與侗族百家宴,報名侗族攔路迎賓和侗族大歌演藝人員海選,侗族還有集資共同修建風雨橋和鼓樓的傳統,村民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非遺產業化經營,將村民從旅游參與者身份轉變為旅游參與主體身份。2.3生態保護。非遺旅游促進三江縣鄉村生態保護和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侗族居住地區處于水源上游,森林對于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環境會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生態宜居要求的達標程度。2011年三江縣森林資源覆蓋率77.4%,2018年森林資源覆蓋率增加至78.2%,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此外,丹江景區被評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布央茶山景區帶動布央村形成“旅游景點+合作社+貧困戶”的鄉村經濟模式,逐步實現以茶強村、興旅、富民,茶旅融合產業成為三江縣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

3結語

從“生產、生活、生態”三個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助推三江鄉村振興的路徑,包括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促進生態保護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團結、改善地區公共基礎設施。非遺旅游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全時全地旅游最有優勢的業態,三江侗族自治縣整合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各村寨聯動發展,強化程陽八寨為中心的重要景觀軸線,建設或修復游客服務中心、山莊或酒店、風雨橋、木結構寨門等基礎設施,鼓勵周圍村寨村民參與民族非遺表演,景區周邊貧困戶月均收入達3000元,通過景區示范,帶動非遺地區貧困戶參與旅游產業發展。未來具體實施路徑和實施效果評價還有待進一步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評估。

參考文獻:

[1]侯玉霞,趙映雪.文化自覺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與鄉村振興研究:以勾藍瑤寨“洗泥宴”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8(6):140-147.

[2]肖遠平,王偉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遺產,2019(3):23-28.

[3]黃永林.鄉村文化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基于鄉村發展相關數據的分析[J].文化遺產,2019(3):1-12.

[4]朱玉福,廉潘紅.論傳統文化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以西藏邊陲南伊珞巴民族鄉才召村珞巴族文化為例[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95-101.

[5]崔瑾.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農業經濟,2019(6):45-46.

[6]張景霓,韋馨.侗族青少年母語使用情況探析: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林溪鄉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4):102-107.

[7]三江縣文體廣旅局.三江:“旅游+扶貧”形成獨具特點的“三江模式”[N/OL].(2019-12-20)[2020-10-20].

[8]蔣滿元,唐玉斌.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08(4):26-30.

作者:韓璐 胡蒙師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