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投融資問題和對策建議

時間:2022-04-23 03:16:53

導語:鄉村振興投融資問題和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投融資問題和對策建議

摘要: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現狀,分析了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存在的突出問題,分別從壯大鄉村振興投融資主體、提升財政支農力度和效益、增加農村信貸模式和加強服務創新、挖掘“三農”直接融資潛力、積極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健全農村金融風險減緩和分擔體系、營造良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等七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時代金融

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摘要: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現狀,分析了安徽省鄉村振興投融資存在的突出問題,分別從壯大鄉村振興投融資主體、提升財政支農力度和效益、增加農村信貸模式和加強服務創新、挖掘“三農”直接融資潛力、積極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健全農村金融風險減緩和分擔體系、營造良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等七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目前,安徽省農業大而不強,鄉村建設滯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歷史欠賬較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務繁重,但政府財力薄弱,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工商資本流入偏少,鄉村振興面臨嚴峻的資金瓶頸。加快農村投融資改革創新,激活農村產權資源,拓寬“三農”投融資渠道,對安徽省破解鄉村振興投融資難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安徽鄉村振興投融資現狀

(一)投資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三農”工作的不斷推進,安徽聚焦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農業農村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林、牧、漁業投資規模由2010年的221.4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031.7億元,年均增速達21.2%,高于同期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9.3個百分點。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二)融資規模不斷增加

近年來,安徽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貧,農村信貸融資力度不斷加大。2018年,全省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2420.2億元,是2010年的4.6倍,年均增速達21%,高于同期全部貸款余額增速4.5個百分點。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惠農金融服務室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效凸顯,九成以上農戶信用信息已錄入農村信用信息平臺。涌現出農易貸、扶貧小額貸、“電商E農貸”等一大批“三農”金融產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

(三)新興投資主體增多

安徽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有效辦法,農村承包耕地流轉率達45.5%,為發展各類農業農村投資主體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8.9萬家和7.7萬家,其中家庭農場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不斷發展壯大的鄉鎮民營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極大豐富了農村建設的投資主體,通過直接投資等方式,參與農業生產,農村道路、橋梁、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

從農、林、牧、漁業投資資金來源看,2012年,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含債券)及其它資金來源的結構為9.4:4.2:1:85.4,2018年調整為5.4:2.0:0.1:92.5,自籌(含債券)及其他資金比重提高了7.1個百分點,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和利用外資占比紛紛下降,分別下降了4.0、2.2和0.9個百分點。安徽大力拓寬農村直接融資、社會融資等渠道,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五)投融資模式不斷創新

安徽農村投融資創新日新月異,保險、擔保增信作用不斷增強,基金、債券等產品日益豐富。農業保險加快轉型升級,鼓勵金融保險機構開展農業經營主體保單質押貸款業務,采取“保險公司+風險基金+銀行”風險共擔的“五三二模式”或“4321”政銀擔模式。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不斷健全,省市縣140家政策性擔保機構實現三級聯動互補,農業擔保“勸耕貸”模式在全省推廣。啟動農商行上市(掛牌)工作,支持農商行增資擴股,鼓勵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不斷創新。

二、安徽鄉村振興投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投融資規模偏小

從投資看,2017年,安徽農林牧漁投資規模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2.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也分別低于河南、湖南、湖北6%、5%、3.5%的水平。從融資看,2017年,安徽涉農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為32.3%,分別比河南、湖南低7.6和0.3個百分點,江蘇、浙江涉農貸款余額是安徽的3倍左右。

(二)融資渠道較窄

2017年,在安徽農林牧漁業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資金占比高出全國平均0.5個百分點,國內貸款占比低于全國2.1個百分點,自籌及其他資金占比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顯示安徽農業農村投資對財政資金依賴較大,利用銀行貸款能力偏低。農村資金來源主要為農戶自有資金,資本市場、利用外資較少,市場化融資渠道較窄。

(三)投資主體單一

農業投資主體仍以農戶或集體經濟組織為主,農村第三產業投資增長緩慢,鄉村旅游及民宿、農村電子商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投資主體不多,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及環境治理等公共領域投資主體仍為政府。2017年,安徽民間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占比僅為3.4%,低于全國1個百分點,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四)投資效益不高

2017年,第一產業投資效果系數安徽為0.019,低于全國0.07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0.99的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且近10年來安徽第一產業投資效果系數持續下降,降幅高達1.611,高于全省全部固定投資效果系數下降0.144的降幅。

(五)區域投融資差距較大

安徽五大區域人均農業投資差距明顯。2017年,長江(安徽)經濟帶、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合肥都市圈、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地區農村常住人口人均農業投資分別為5407元/人、4986元/人、3850元/人、2470元/人和1661元/人,人均農業投資最高的長江(安徽)經濟帶是最低的皖北地區3.3倍。

三、提升安徽鄉村振興投融資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壯大鄉村振興投融資主體

推進鄉村振興,提升鄉村振興的投融資保障能力,必須促進鄉村振興投融資主體做大做強,打造專業化鄉村振興投融資平臺公司。一要大力培育規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工程,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培育成為合格的市場化經營主體。加快龍頭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點培育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甲級隊”和“排頭兵”,提升龍頭企業實力和投融資能力。二要培育壯大獨立核算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產權關系明晰、組織機構健全、經營管理規范、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明確其組織職能和法人地位。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和投融資能力。鼓勵開展生產設施、集體股權等抵押貸款。三要探索建立政府鄉村振興投融資平臺。設立專門的鄉村振興投資公司,通過安排預算資金、城鄉土地增減掛鉤、非公益性政府資產等多種方式,將優質政府資產注入鄉村振興融資平臺公司,壯大資產規模和綜合實力,打造融資、建設、運營一體化鏈條,增強鄉村振興融資平臺的資信和融資能力。

(二)提升財政支農力度和效益

財政支農資金是政府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資金渠道,必須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創新財政資金支農方式,充分激發社會投資的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一要強化財政資金的優先保障。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和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加大對發展基礎薄弱、財力有限的縣、市(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二要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推進行業內在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行業間涉農資金在執行環節統籌,推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三要充分利用土地收益用于鄉村振興。建立土地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支持貧困縣和農業大縣利用農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地區調劑收入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四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因地制宜采用PPP、政府購買服務、設立基金、資本金注入、融資擔保、貸款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三)增加農村信貸模式和加強服務創新

銀行信貸是鄉村振興資金供給的主渠道,要搶抓農村產權制度等改革機遇,因地制宜增加農村信貸模式和加大服務創新力度,不斷擴大信貸支農的規模和效益。一要支持金融機構“三農”金融服務機制創新。繼續發揮農商行系統“三農”主力軍作用,鼓勵銀行業金融單位在縣域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或三農金融事業部等專門機構,鼓勵和支持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將信貸資源向縣域和農村傾斜配置。二要創新利用政策性金融貸款。借鑒湖北“仙桃模式”,支持縣市政府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主體,以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和城鄉建設增減掛鉤指標等土地指標作為質押擔保,增加開發性貸款規模,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大額中長期鄉村振興信貸支持。三要加快發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借鑒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儲公司模式,切實賦予農村產權抵押、擔保功能,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業務。四要積極推廣農業供應鏈金融。推廣運用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支持金融機構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

(四)挖掘“三農”直接融資潛力

直接融資是農村金融的短板,也是最具潛力的“三農”資金來源渠道。應充分利用債券、股票、基金等市場化直接融資方式,加大對鄉村振興的資金支持力度。一要探索發行鄉村振興政府債券。抓住國家大力支持政府債券的機遇,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建設項目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行涉農、小微、創業創新等專項金融債券和開展涉農、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二要拓寬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渠道。加強省市縣涉農后備上市、掛牌企業庫建設,支持優質涉農企業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或“新三板”、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融資。三要加快發展鄉村振興投資基金。支持省、市股權投資基金設立涉農專項子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政府引導的鄉村振興投資基金。鼓勵風險投資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發起設立投資農業產業、農業科技領域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五)積極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社會資本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之一。順應工商資本、社會資本進軍現代農業和農民資金投入乏力的雙向需求,鼓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與農民結成利益綜合體,實現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各方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一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出臺安徽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制定相應的財政、土地、金融、稅收、價格扶持政策,發揮政策綜合效應,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層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積極性。二要搭建投資對接服務平臺。借鑒江蘇經驗,全面加強招商服務、創業孵化、產權交易、科技支撐、人才集聚等政府服務農業農村領域項目平臺建設,為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振興提供綜合性服務。三要推廣PPP模式。積極探索將PPP模式運用到鄉村振興領域項目,采取資本金注入、財政獎勵、運營補貼、投資補貼、融資費用補貼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振興領域。針對公益性和經營性程度不同的鄉村振興項目,因地制宜采用建BOT、BOOT、BOO、委托運營等具體模式。

(六)健全農村金融風險減緩和分擔體系

針對農業經營風險大的突出問題,建立和完善以財政風險補償金為引導,農業信貸擔保、農業保險、農業期貨聯動的風險減緩和分擔機制,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流動。一要建立政府主導型風險補償基金。鼓勵市縣政府從財政資金、國有資本金收益以及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建立鄉村振興風險補償資金或基金。二要完善提升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做大做強省農擔公司,推動其服務網絡向市縣延伸,大力推廣“勸耕貸”“勸耕債”等特色農業“政銀擔”模式和產品,切實打通金融資源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最后一公里”。三要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提質。鼓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拓寬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范圍和融資功能,探索開展投保入股、保險融資、村集體代保、保險合作社等農業保險新形式。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廣“信貸+保險”服務模式。

(七)營造良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金融建設的短板之一。必須加快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全面改善安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要推進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積極引導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全面向鄉村延伸,推廣符合農村農業農民需要的新型支付產品。鼓勵銀行、保險、證券、供銷合作社等機構在鄉村依法合規設立金融綜合服務站。二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全面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活動,加強農村經濟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信用記錄良好經濟主體的信貸支持,推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三要加強農村金融領域風險防范。通過制作專題影視作品、海報,舉辦展覽、金融知識講座等方式,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強化對涉農金融活動的風險排查和監測預警,對違法違規金融活動、非法集資活動做到打早打小,維護農村地區金融安全穩定。

作者:王斌 呂朝鳳 程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