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經濟增長點抉擇
時間:2022-08-23 08:23:27
導語:地方新經濟增長點抉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新世紀以來,安徽省經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GDP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于2009年突破萬億大關,標志著經濟發展水平、發展實力、地區財富以及對周邊的影響力躍升至一個新階段。然而,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原有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有一些不能適應新環境、新形勢、新要求,也不能有效化解各種新矛盾、新制約。站在新的發展平臺、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處在新的發展階段上,因勢利導,尋找“十二五”安徽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根據資源稀缺性的原理,經濟發展不可能在所有地區同時實現,只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少數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通過優先發展這些地區來更好地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因此這些地區的選擇與培育將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地區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一般意義上即指增長極,選擇并培育增長極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安徽位于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省總面積為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2009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6795萬人,居全國第8位。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省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300公里;全省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326公里,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在確定安徽省地市新經濟增長點時,必然要結合不同地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資源優勢,使新經濟增長點合理有效地利用存量資源,發揮自身優勢,使地區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需求與社會有限的資源供給相一致,從而推動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成本,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增長極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增長極的確定不僅涉及城市的經濟指標,還應考慮到經濟和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等經濟以外的綜合因素,所以要全面、客觀地評價城市的增長潛力,就必須從各個側面選取確定增長極的多種評價指標,組成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分析、評價的綜合尺度。[1]本文參照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的概念,即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指城市所擁有的全部實力、潛力及其在國內外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以《安徽統計年鑒》[2]為基礎,建立數據庫。在選取評價指標時,盡可能多的使用復合量綱指標,使評價指標多樣化,并力求指標之間相互獨立,從而選取了19個指標X1~X19,建立增長極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考慮到數據收集的限制并結合安徽省各方面具體情況,選取安徽省下轄的十七個地級市的十九項指標作為樣本,利用《安徽統計年鑒》等相關統計資料,建立原始數據庫。
三、選擇的評價方法———因子分析法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是把多個描述被評價事物不同方面且量綱不同的統計指標,轉化成無量綱的相對評價值,并綜合這些評價值得出對該事物的一個整體評價的方法。本文選擇的因子分析法是根據各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或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權數,避免了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保證了客觀反映樣本間的現實關系。因子分析法是從多個變量(指標)中選擇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公因子)的一種降維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此達到數據簡化的目的。因子分析法以變量間的相關關系為基礎,根據主因子貢獻率確定相關的評價因子的相對重要性,使評價結果更切合實際,且易與客觀經濟現象掛鉤,從而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更好地結合。因此,本文將選用因子分析法對安徽省新經濟增長點進行選擇。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如下:(1)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以消除指標量綱及數量級影響;(2)求標準化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R;(3)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4)確定公共因子個數: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5%的準則確定;(5)對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主因子值進行聚類分析;(6)依據聚類結果對各被評價對象進行分類和排序。我們將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對整個過程進行運算,以簡化運算工作。
四、安徽省17個地市新經濟增長極因子分析
由于可持續發展指標通常都是有度量單位的,由這些指標的觀測數據所計算的協方差矩陣或相關矩陣必然要受到指標量綱的影響,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將得到不同的協方差矩陣或相關矩陣。所以,為了避免計算結果受指標量綱和數量級的影響,保證其客觀性和科學性,在進行其他運算之前,必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計算公式為:xij=Xij-XjSj;式中,xij是標準化后的數據,Xij是原始數據,Xj是第j個指標的平均數,Sj是第j個數據的標準差。接下來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由上可知,前5個指標的累積貢獻率已經達到88.64%,足以反映原始數據的信息,故我們選用前五個因子,經計算得安徽省17個地市的主因子得分值。[3]為了確定增長極,我們對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主因子值進行聚類分析。[4]本文采用模糊C聚類方法,經過軟件計算,得出聚類結果和排名(表2),以及樹形聚類圖(圖1)。根據樹形聚類圖可將樣本分為四類:①合肥市為一類;②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歸為一類;③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安慶市、池州市、巢湖市歸為一類;④阜陽市、六安市、宣城市、黃山市歸為一類。第一類地市為合肥市,該地人才密集,科技教育實力強,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城市綜合實力強,潛力巨大。第二類地市包括3個: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這三個地市綜合實力較強,但在個別方面存在短板,需要在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上有所側重和加強。第三類地市包括9個:安慶市、蚌埠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滁州市、池州市、巢湖市。這9個地市的綜合實力處于中間水平,在部分方面存在缺陷,需要挖掘潛力,尋找突破口,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提高綜合實力。第四類地市包括4個:阜陽市、六安市、宣城市、黃山市。這些地市城市綜合實力較弱,發展存在明顯缺陷,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不斷解決問題,揚長避短。
五、主導產業的空間分布與增長極的選擇
在確定區域增長極時,還需考慮到安徽省主導產業與其聯系。主導產業是指能夠對其他產業產生帶動作用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增長極是指能夠對其他地區產生帶動作用的經濟增長點,兩者應該相互促進。當增長極的選擇與主導產業選擇相適應時,增長極會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主導產業反過來也會促進增長極的成長。通過主導產業與增長極的相互促進,更快的推動經濟發展。因此安徽省的區域增長極的選擇就必須考慮到主導產業,將兩者綜合分析。根據主導產業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安徽省的自然條件,主導產業是成線形布局的。從經濟發展特色看,安徽分為四塊,第一塊是北部的阜陽、亳州、淮北、宿州。第二塊是與合肥接壤的六安、滁州、蚌埠、淮南、巢湖五市。第三塊是長江以南具有較強工業基礎的銅陵、蕪湖、馬鞍山三市。第四塊是南部的安慶、池州、黃山、宣城四市。南部的池州、黃山、宣城三市處于皖南山區,主要發展旅游和農業,有著名的黃山和九華山,適宜發展生態產業,且它們的自然條件相似,大部分都是山區,與我們選擇的主導產業聯系較少。而安慶市的經濟總量較好,且石油化工和機械電子是其支柱產業,我們選擇的主導產業一致,因此選為我省的增長極之一。長江以南的銅陵、蕪湖、馬鞍山三市,具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擁有銅陵有色、奇瑞汽車、馬鋼集團等眾多特大型工業企業,近年來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指標均位于安徽省前列,是安徽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環合肥的六個城市中,蚌埠、淮南兩市經濟基礎較好,擁有特色的工業基礎,與主導產業布局一致。而六安、滁州、巢湖三市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發展平臺尚未形成,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與產業的成長能力。目前,此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環省會及部分地區近鄰長江的地位較不相稱。北部四市處于我省經濟欠發達地帶,特別是受惠于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較少,區際經濟已呈現出明顯的邊緣化傾向,成為全省經濟區域名符其實的“地區拖累”。此外,合肥作為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理應是最重要的增長極。從以上主導產業的空間分布和各地市的經濟發展條件來看,在合肥、銅陵、蕪湖、馬鞍山、蚌埠、淮南的主導產業集中度比較高,且處于“高區位”的平原和沿江地區,區際經濟特色格局逐步形成,其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七位,是目前我省重要的經濟區域和“隆起帶”,因此,合肥、銅陵、蕪湖、馬鞍山、蚌埠、安慶、淮南最有可能成為十二五期間安徽省的增長極。
六、區域政策扶持分析及結論
(一)“合蕪蚌新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合蕪蚌新區”。合肥、蕪湖、蚌埠三市集中了我省大部分的創新資源,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科技資源較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蕪蚌新區”有著豐富的創新資源,合肥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國家科學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蕪湖是皖江城市帶的中心城市,蚌埠是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蕪湖、蚌埠三市及周邊的幾家大企業,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創新資源,是中西部科技資源較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有“增長極”,而“增長極”的作用需要“增長核”來激活。在安徽,合蕪蚌三點串一線,是三個最大的“增長核”。2007年,合蕪蚌三市地區生產總值GDP之和為2342億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會,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蕪湖是皖江經濟帶的龍頭,蚌埠是淮河經濟帶的龍頭。合蕪蚌三市就把整個安徽省統領起來,形成安徽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
(二)皖江城市帶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6600億元,分別占全省的54%、45%和63.2%。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綜合以上政策和地市綜合實力排名,列表4如下。
(三)增長極的確定綜合以上各種因素,特別是聯系到和主導產業的聯系,以及政府政策扶持,我們將安徽省17個地市的增長極確定如下: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蚌埠市、淮南市、安慶市。
- 上一篇:殘聯責任制建設方案
- 下一篇:車站經濟圈發展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