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道外區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時間:2022-08-23 11:06:28

導語:實現道外區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現道外區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哈爾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實施新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黨代會《報告》中心突出、主題鮮明、凝聚人心、催人奮進,通篇貫穿新戰略這條主線,充分表明了市委推進跨越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通過深入學習,有三點體會:一是實施新戰略給哈爾濱帶來了巨大變化。過去幾年,哈爾濱市委順應廣大干部群眾的迫切愿望,啟動實施了新戰略,使哈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數字的增長上,更體現在拉伸了城市框架、拓展了發展空間,體現在改善了基礎設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體現在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了信心、看到了希望。這些變化為哈爾濱未來的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新戰略。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新戰略的實施是具備理論和現實基礎的,是符合發展規律的,是干部群眾普遍認可的,一定要堅持好、發展好、落實好。我們相信,只要基調不變、力度不減地深入實施新戰略,“四大形象標志”和“四大民生指標”就一定能實現,哈爾濱就一定能走向跨越發展的新境界,站上發展的新高峰。三是必須以超越自我的精神推進新戰略各項任務落實。未來五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要抓好落實、實現突破,關鍵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有一個思想靈魂來貫穿,只有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勝、無堅而不摧。因此,要繼續弘揚超越自我精神,在認清自我、反省自我、認清自身優勢和發展差距的基礎上,相信自我、忘記自我,創造、利用和把握好機遇,不消沉、不等待,迎難而上,敢于沖鋒,自己給自己出新題、解難題,以思想的大解放帶動事業的大發展。道外區是哈爾濱的主城區,是哈爾濱市實施“中興”戰略的主戰場。我們要在深入學習貫徹市黨代會精神過程中,集中力量抓發展、轉變觀念促提升,把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統一到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大力推進道外區的老城復興和新區崛起,努力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一、科學謀劃發展思路

按照市黨代會提出的“實施新戰略,實現新跨越”的要求,必須立足實際,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大膽探索,科學謀劃符合自身發展的工作思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區委、區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道外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經過多年的謀劃運作,啟動推進了棚戶區改造、團結鎮小城鎮試點、濱江濕地旅游和東部路網建設等一批大項目,為全區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作為先后歷經兩次區劃調整、包袱較重的老城區,依然存在著發展空間不足、發展速度相對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民生矛盾相對突出等問題。按照市委實施新戰略的要求,道外區結合換屆,按照“爭做中興主戰場,爭當發展主力軍,爭創新型主城區”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深入落實市委新戰略,強化規劃建設,創新體制機制,高點定位制定了“老城復興、新區崛起”發展戰略。堅持統籌推進老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推動老城產業和人口向新區流動,積極利用新區收益反哺老城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改善,努力將道外新區打造成為現代商貿基地、都市農業高地、休閑旅游勝地和生態宜居寶地,建設成為中國北方田園型新城區。這一思路尊重科學發展規律,符合市黨代會精神的要求,體現了全區人民的愿望,為道外區今后發展明確了定位和方向。

二、推進“老城復興、新區崛起”

從全市的“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發展布局來看,南、北、西都有了落點,將來全市的發展重點必然向東轉移,而道外正處于輻射東部縣、市的關鍵部位,具備良好的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等方面的條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國家發改委將道外區列為“全國城鎮改革發展試點區”,未來幾年,只要我們自加壓力,勇于擔當,大膽作為,苦干實干,就一定能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搶占先機,實現后來居上。一是實施老城改造復興,加快提升城區形象。以“全面提檔升級,重塑嶄新形象”為目標,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實施重點區域改造,提升老城區品位,再創老道外輝煌。推動老城區提檔升級。大力推進二十道街、新江橋街等16片棚戶區改造,全面改造四環路以內棚戶區,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條件。開展八區體育中心、港務局和沿江區域等牽動性項目建設,增強城市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牽動作用,推動城區環境整體升級。構建老城改造新亮點。加快推進三馬地區、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靖宇大街步行街改造,建設承德廣場、瑪克威、太平橋、二商店和紅旗大街商圈,再現“哈爾濱老城”傳統風貌。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要交通節點建設,完善城鄉交通系統,建立覆蓋全區城鄉的交通網絡。強化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城區凈化、美化、亮化和綠化,力爭實現承載功能、生態質量、容貌形象、居住條件、管理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六個提升”,再現老道外的獨特魅力。二是實施道外新區開發,加快城市拓展延伸。借助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和政策優勢,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全面啟動道外新區開發。大手筆規劃新區發展。統籌規劃東部地區整體開發,圍繞打造現代商貿基地、都市農業高地、山水旅游勝地和生態宜居福地的功能定位,構建“一核、兩帶、兩片、六區”,加快發展以“特色商貿、現代物流、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為依托的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鏈條,承接老城區相關產業向新城區發展,打造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中國北方田園型新城區。高標準實施新區開發。發揮沿江生態產業帶、阿什河生態帶輻射作用,加快聚集新興產業,建設都市農業園區、天恒山風景園區、現代商貿園區、行政商住園區、永源經濟園區、生態宜居園區等一批具有先進水準、體現新區風采、展示道外形象的標志性園區,推動核心起步區形成規模。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獨具魅力的城市特色景觀。加快教育、醫療、金融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新區綜合承載能力。大規模推進新區項目。以阿什河為中軸線,推進華南城、團結鎮小城鎮、阿什河綜合治理等牽動項目,構建以禧龍國際商貿物流園區、中順汽車園區、神州物流園區、黑龍江農業示范園區為節點的環形經濟帶,通過以點帶面,實現規模推進,合攏發展,為道外新區整體開發和大面積鋪開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

三、確保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哈爾濱市委在瞄準新目標、實施新戰略、推動新跨越的安排部署中,無論是壯大經濟實力、大力改善民生,還是推進城鄉統籌、建設文化名城,方方面面都突出了項目建設的重大拉動作用,以實施大項目推動大發展,實現新跨越。因此,道外區在實施“老城復興、新區崛起”戰略的過程中,也必須突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重中之重的地位。積極探索把在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良好的導向,激勵推動廣大干部群眾干事創業。

一是抓項目。經濟要發展,項目是支撐。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把工作量化到項目上,形成圍著項目轉、盯著項目干的氛圍,力爭項目建設取得新的突破。圍繞已經制定的老城和新區項目規劃,包裝配套項目,改變傳統的招商模式,走出去進行招商,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滾動招商、定向招商和專業招商等招商方式。今年道外區確定了163項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到821.6億元,加快推進團結鎮小城鎮試點、農業科技示范城、天恒山整體開發、靖宇大街步行街改造等項目,爭取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態勢,見到形象和效益。在抓項目服務、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上下工夫,建立健全“項目開工前一條龍,建設中全方位,投產后經常性”的服務體系。暢通“綠色通道”,探索現場辦公、三堂會審形式,為項目達產運營創造寬松快捷的服務環境。

二是保民生。圍繞落實市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四大民生指標”,進一步壯大財源、壯大生產力,增強調節平衡和執行預算的能力,加快構建和完善公共財政框架,對涉及民生保障、長遠發展和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給予優先安排。把公益項目、民生項目與群眾普遍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緊密結合,積極推進區文化館改造、道外區文化藝術中心、社區服務培訓實驗基地、敬老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多干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和直接受益的事情。深入實施道路升級改造工程,力爭每年打通、改造道路10條以上,確保道路完好率達到95%以上。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和泥草房建設改造步伐,力爭每年改善3000戶以上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居住條件,實現人均住房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繼續做好景觀庭院和配套設施建設,力爭每年新改造庭院100個以上,促進群眾的有形資產不斷增值。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民生之本,確保每年新增就業1萬人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完善弱勢群體保障框架,設立專項應急救助解困基金,切實解決好群眾住房、入學、就醫等實際問題。

三是建機制。管人要靠機制來約束,干事要靠體制來激勵。進一步完善經濟發展導向機制,適時調整經濟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將以財政收入為中心的導向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將工作成果通過項目和具體成果來考慮和衡量,鼓勵廣大黨員干部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攢后勁的事,促進全區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完善工作推進落實機制,堅持和完善黨政聯席會議、領導包保項目、項目例會等工作制度,及時研究部署重點任務、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督促檢查工作推進情況,做到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出頭。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實行嚴格意義的公推公選公議,真正將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選拔上來,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用以引領社會風氣。進一步完善維護安全穩定機制,本著管人、管事、管信訪、管安全的原則,建立信訪問題調解等項制度,將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確保問題防范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應急處理到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