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與中國的交往歷史分析
時間:2022-08-23 02:56:14
導語:華僑與中國的交往歷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10年來,東南亞華僑的歷史及移民狀況是華人華僑研究的中心內容和未來的研究熱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東南亞華僑與中國交往關系發展的轉折點。一戰爆發后,東南亞華僑在當地的生存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借助自身的力量以及華僑社會外部(主要是中國)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然而,長期以來,受民族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冷戰思維等因素的影響,學界習慣于從東南亞華僑社會外部對這一段歷史進行考察。受此影響,人們普遍關注甚至放大華僑對中國政府抗擊外侮的貢獻,卻對廣大華僑為了自身利益,要求中國政府支持和保護他們在當地發展的訴求明顯關注不足。本文以一戰前后東南亞華僑與中國政府交往的電文、中國駐外使節的報告以及當時報刊資料為基礎,梳理一戰爆發后,東南亞華僑為應對當地新的形勢,維護自己在當地的合法權益,所發起的提倡國貨運動,發展航運業等行動。努力站在華僑華人的角度,反思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交往關系的新變化。
一、一戰對東南亞華僑經濟的打擊
(一)華僑經濟因為自身弱點而受到的沖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航行于西方與東南亞之間的船只大量減少,西方國家提供給東南亞地區的工業品數量急劇下降,而東南亞地區的原料產品卻無法外運,大量積壓,經濟一片蕭條。當地單一經濟所固有的依附性、脆弱性等弱點暴露無遺。華僑經濟是東南亞地區經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戰也暴露了當地華僑過分依賴西方殖民者、投機經營、銀行業、航運業發展滯后等不足。在緬甸,戰爭也給當地脆弱的華僑商業造成了嚴重損失。戰前,由于當地華僑銀行發育不良,當地華僑商人多通過印度高利貸者以及西方銀行獲得其經營資本。戰爭發生后,當地經濟陷入混亂之中,印度高利貸者及西方銀行為避免損失,只收無放,當地華僑不僅無法借到其所急需的資金,而且還要償還原來所借的款項。與此同時,華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米業卻十分蕭條。戰前,當地市場上,每100籮(每籮46磅)大米售價120-150盾,但戰爭發生后,每100籮僅售80-85盾,卻無人問津?!安槿挿e贏未消(銷)之谷,較之平時尚余三分之一,而現在新谷又屆登場,則其積壓大可慨(概)見……”[2]在爪哇島上,一戰也給當地經營糖業的華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糖為爪哇最大之出產,有左右荷印經濟大勢之力量,占輸出額之首位,為世界產量9%?!保?]當時歐洲人掌握了爪哇糖的生產,而在糖的銷售環節上,華商則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戰初期,受戰爭影響,糖的銷售不斷走俏。爪哇的華商為利所動,大量地加入到承包糖的隊伍當中,其中不少人為了獲得銀行貸款,而不惜將自己的種植園或商店等抵押出去。1917年,“未屆定盤(即簽訂有關劃定糖價的協議)之期,(華商)已爭先向各糖廠訂定”。[4]然而,隨著戰火的不斷蔓延,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被卷入戰爭的漩渦中,航行于東西方之間的船只更形減少,東南亞的產品因無法外運而價格大跌。在爪哇,“初華商與各(糖)廠所定之價,系14盾一擔(百斤),爾時市價為16盾也,至是忽降至15盾,已又落至14盾……已而忽又落至13盾,各糖商已無不同聲呼苦矣,已又落至12(盾),直跌至每擔11盾而后止,于是各糖商無不蹙頞顰眉,惶急無措焉?!保?]據統計,1917年,“華商所定購各廠之糖,共2400萬擔,以每擔折閱三盾計,共折閱7200萬盾?!保?]三寶壟是全爪哇糖業最發達的地區,在上述華僑糖商所遭受的7200萬盾損失中,三寶壟竟占了一半??梢姡粦皙q如無情的風雨,使構筑在單一經濟基礎上的東南亞華僑經濟自身的弱點顯露無遺。
(二)日本經濟勢力嚴重威脅華僑在當地的生存發展
一戰發生后,日本在戰火硝煙的掩護下,大肆向東南亞地區進行經濟擴張,逐漸成為繼英法美等國之后東南亞市場新的霸主。[7]華僑經濟是當地經濟中與世界市場聯系較為密切的部分,華僑商人在當地商品銷售環節中,在中介商層面(即外來商品從西方殖民者銷售到當地消費者手中,當地產品從土著居民手中收購到西方殖民者的層面)占據著絕對的優勢。[8]自1908起,東南亞華商在民族主義的召喚下,曾發起規模較大的支援中國反日斗爭的抵制日貨運動,給當地的日本經濟勢力予以很大的打擊。[9]因此,日本便將華僑商人視為自己在東南亞經濟擴張中的最大障礙之一,當時有日人提出:“華僑是我國對南洋貿易的一個大癌,而且(日本在南洋的貿易)不能振作的根源,也就是對華僑的錯覺所產生,至于如何來切除這個大癌與根治錯覺的病因,為當前最主要的問題?!保?0]為了根除華僑商人這一支經濟力量,日本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對當地的調研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從資金、商品生產、運輸、銷售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國商人在東南亞市場上,向華僑商人發起直接攻擊。[11]由于日人十分了解華僑經濟的致命傷,因此,他們的進攻頓時引起華僑的極大恐慌。“對于大多數的華人商人來說,歐洲人的商行不是他們的主要競爭者,他們所擔心的是威脅著華人中介商的日本商人,當時有一種日本人從華人手中接管中介商業的趨勢,盡管土生華人報刊喜歡夸大其詞,但東印度的華人商人確實被日本人的這種威脅嚇了一跳?!保?2]而新馬地區華僑也承認:“馬人(即馬來人)之競爭打擊,尚屬有待,而日本人之競爭打擊,其患則在眉睫間也?!保?3]面對日本商人的瘋狂進攻,東南亞華僑有識之士十分憂慮,陳嘉庚曾痛心疾首地說:“以前(華商經營)各項日用品,多自日本運來,其后日本訓練組織知識分子,散布各處,自行推銷與華僑競爭,(華商)受此打擊甚形慘重?!保?4]
二、東南亞華僑為解決自身生存發展所做的努力
(一)發展航運業
一戰爆發后,華僑迫切希望組建自己的輪船運輸公司。在荷屬東印度地區,1916年,華人建立了東印度勞埃德輪船公司,1920年又建立了中國勞埃德輪船公司。[15]陳嘉庚在歐戰發生后,為了業務的發展,先租了四艘輪船,而后又購買了東豐號與謙泰號兩艘輪船。[16]戰爭也給暹羅華僑的航運業發展帶來了契機。1910年后,暹羅華僑不甘忍受德國航運公司———北羅依特航業公司的高價剝削,他們自己創立了華暹輪船公司,在汕頭與曼谷之間與德國人展開了艱難的競爭。一戰爆發后,德國勢力逐漸從亞洲地區撤出,而華暹輪船公司自此得以在中國與暹羅之間的航運業中占據優勢地位。[17]在菲律賓,一戰后,為了擺脫西方航運公司退出衍生的巨大困難,當地華僑創建了怡朗華商輪船公司,該公司一邊租借輪船,航行于香港、怡朗、宿務、馬尼拉之間,運輸貨客,一邊計劃向廣大的華僑集資十萬元(菲律賓貨幣),以期自行購置船舶。[18]東南亞華僑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緩解燃眉之急外,他們還積極與地區外的華僑攜手解決航運業滯后發展的不足。1915年9月,美國華僑創辦的中國郵船公司在美國舊金山宣告成立。該公司依靠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開通了美國、日本、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航線。受中國郵船公司事業蒸蒸日上的鼓舞,1921年11月,荷印地區華商梁炳隆(NioPengLong)在爪哇(巴城)設立了中國郵船公司在爪哇的分公司———中國郵船有限公司(ChinaMailSteamshipCo.Ltd),該公司是當地第一家華人輪船公司,它的航線是來往于中國———爪哇之間。最初只有一艘船,名為“尼勒號”(Nile),載重量為1400噸,航線是香港-新加坡-巴達維亞-三寶壟-泗水。試行幾個月后,梁氏等人認為該公司有發展前途,于是邀請中國駐巴達維亞總領事歐陽祺連同當地華僑陳丙定(TanPiaTeng)等人一起來到東爪哇和中爪哇,推銷該公司的股票。在當地華僑的支持下,中國郵船公司又增加了一艘輪船“科雷斯坦號(Corjistan)”,航線延長到廈門。[19]盡管中國郵船公司業務發展迅速,東南亞華僑在航運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比于美國與中國、東南亞與中國之間急劇擴大的運輸業務,華僑航運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為此,不少華僑希望中國政府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1917年8月,中國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隨后,中方沒收了德奧在華的十艘輪船。海外華僑得知這一消息后,如獲至寶,他們認為這是華僑增強自身航運能力的一次機會。1918年,中國政府在浙江杭州召開華僑會議,討論將浙江三門灣開放為華僑農墾自治區域。在此次會議上,與會的美國與東南亞各地華僑代表表達了希望中國政府支持他們發展航運業的強烈愿望。當時有華僑表示:“政府若有意愛護華僑,莫如將前時沒收敵船,由政府悉數收回,撥交華僑,設局行駛南洋各埠,以便運輸,而免外人故意陰壓,壟斷商務,則華僑受惠實多?!保?0]上述建議得到了主持此次會議的政府官員鄭國賢、許世英等人的贊同。鄭國賢認為:這樣做對政府有四點好處,“一、政府不須自行設局,每年省經費甚巨。二、敵船十艘,聞已有兩艘不能行駛,且各船均無客位,必須修改,政府可省繕修之贅,而有坐享其成之利。三、免發生國際交涉,如華乙等事。四、藉資聯絡華僑,冀收其經濟之力?!保?1]許世英則聲言這是一舉兩得之策?!百聯P政治之輝光,而收實業之效果?!保?2]對于德國船只的最后處理情形,由于筆者尚未搜集到有關的資料,因此,不敢妄下結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一戰期間華僑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推動他們主動向中國政府找出路,希望中國政府幫助他們盡快渡過難關。
(二)解決商品供給方面的努力
一戰爆發后,日貨成為東南亞市場上最主要的外來商品。東南亞華僑在積極開展抵制日貨運動的過程中,為了從根本上取得抵制日貨運動的勝利,他們努力倡用國貨,以填補日貨消失后產生的空白。1919年爆發后,中國國內掀起了反日狂潮,東南亞華僑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抵制日貨運動。為了獲得更多的日貨替代品———國貨,巴達維亞華僑準備集資200萬盾,泗水華僑準備集資500萬盾,組織完備的國貨公司,派人回國采購國貨。對于國內沒有生產,而在當地市場上又十分暢銷的商品,華僑則努力在當地設廠生產。[23]泗水華僑準備集資500萬盾創建名為華僑祖國興業有限公司的國貨公司,并打算在招足了200萬盾的資本后,即行在中國國內開辦火柴廠、織造廠(專門生產紗衫紗襪毛巾布匹等商品)、制磁廠和振興礦務及其他各種實業公司。[24]1919年8月,在蘇門答臘東南部的棉蘭市,當地華僑籌集了100多萬盾資本,創設了南強國貨公司,推舉梁福屏為經理。[25]為獲得當地緊缺的國貨,梁福屏于1919年9月2日由棉蘭返國,于當月26日抵達上海。在上海,梁氏得到了華僑聯合會與華僑學生會等僑聯組織的熱烈歡迎與大力幫助。梁氏在抵滬后的翌日便趕赴杭州,參加那里召開的浙江省商品展銷會,以盡快獲得其所需的國貨。[26]為配合海外華僑的抵制日貨、倡用國貨運動,中國僑聯組織———華僑聯合會采取了積極的行動。1919年5月,華僑聯合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謝本初在上海創辦了華盛公司,“專為推銷國貨于南洋群島。”[27]16日,華僑聯合會還召集了包括先施公司、永安公司、香亞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等著名企業在內的40多家企業負責人130多人,共商抵制日貨,勸用國貨大計。會上,原華僑聯合會老領導、時任復旦大學校長兼華僑和平期成會會長李登輝博士提出在抵制中一定要注意三點:“一勿抬高貨價,二改良貨品,三多登廣告。”并決定組織國貨周報,添設國貨陳列室以及日貨陳列室,使廣大華僑更容易分辨國貨日貨,且可從事研究改良。李氏的發言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贊同。會后,與會的各公司紛紛把自己的產品作為樣品寄給華僑聯合會,以作陳列之用。[28]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國貨在東南亞地區的銷售量較之前有明顯的增加。但從總體上看,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東南亞各國的對外貿易中并不占顯著地位,在英屬馬來亞,從1923年至1938年,中國出口到當地的貨物價值平均約占該地區整個進口總額的4.5%;同一時期,中國對荷印地區出口額,約占該地區全部進口總額的2%,在荷印的各進口國當中名列第八;在法屬印度支那及英屬緬甸地區,中國在當地的進口貿易中所占位置亦大致徘徊于2-3%左右。[29]上述成績與華僑所提出的依靠國貨取代日貨的目標尚存在非常大的距離。
結論
綜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面對新的形勢變化,東南亞華僑強烈地要求中國政府幫助他們解決在商品生產、供應、運輸等層面上受制于人的問題。這一訴求與華僑政治上的要求(即呼吁中國政府借助一戰后出席巴黎和會的機會,廢除不平等條約,使華僑在東南亞地區免遭歧視、虐待)屬于問題的兩個方面,其目標都是希望中國政府保護他們在當地的長遠發展利益。[30]這一歷史恰恰是長期站在中國的立場,片面看待東南亞華僑與中國關系的學者所關注不足的。深究學界過于片面地研究一戰前后東南亞華僑與中國的交往關系,其主要根源在于受到民族主義狹隘性以及簡單套用西方殖民主義模式進行研究的錯誤影響。眾所周知,民族主義是近世以來,世界各民族締造民族國家,維護民族整體利益的手段。民族主義所追求的往往是全民族的整體利益(甚至是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該利益并非該民族各個組成部分個體利益的總和。[31]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實現全民族的整體利益,民族主義往往忽略與犧牲個體利益,進而形成以狹隘性與自私性為特征的民族本位主義,無視本民族其他組成部分的個體利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了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了爭取本民族在世界舞臺上的獨立自主平等地位,包括海外華僑在內的中華民族各個組成部分在民族主義的號召下,忍受巨大的犧牲,進行了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斗爭。在此過程中,為了打敗強大的外來侵略者,中國歷屆政府聚焦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對于整個民族各個個體利益重視不夠,關注不足,也是事出有因,合情合理。然而,作為后人,學者們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如果還是和時人一樣囿于民族主義的狹隘視野,僅僅從中國的立場,單向、單線地看待東南亞華僑與中國的交往,其立場無疑是片面的,其所推導出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海外延伸,他們為祖國的獨立自主、強大做犧牲是理所當然的結論無庸置疑是錯誤的。我們也堅決反對那種把西方國家利用移民進行海外殖民活動的模式,硬生生地套用到華僑與中國交往發展歷史研究上的做法。事實上,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將不國,政府自身難保,無法履行對海外華僑實行保護的職責,遑論借助華僑侵略東南亞地區及世界其他地區?因此,我們應該緊緊把握東南亞華僑屬于和平的經濟移民,他們從移居海外到在當地站穩腳跟,全部都是依靠自身力量的基本屬性。在此基礎上,從服務于華僑華人在當地長遠發展的目標出發,多向、多線地研究一戰以來華僑與中國的交往關系,從而為今天經濟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華僑華人與我國交往的健康發展,為華僑華人更好地發展于當地,為我國與華僑華人居住國關系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多的歷史啟示。
- 上一篇:校車安全治理指導方案
- 下一篇:全區環衛體制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