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增長的特點淺析

時間:2022-01-20 10:08:51

導語:新經濟增長的特點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增長的特點淺析

一、經濟下行階段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是一個先進產業逐步代替落后產業的永無止境的過程,優化產業結構既需要政府力量更需要市場力量。要淘汰落后產業,除了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強行關閉一些重度污染產業之外,更多地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當經濟增長率比較低,市場相對低靡、產品供大于求的時候恰恰是優化產業結構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個時候相對落后的產品賣不出去,企業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本,直至破產倒閉。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新生,只有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得以不斷升級。因為“采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余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余勞動”。①從發達國家情況來看,每發生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就孕育著一場科學技術革命以及由科學技術革命衍化的產業革命,產業技術就發生一次質的飛躍,國民經濟呈現出跳躍式增長,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升級。我國一般不認為有經濟危機,認為國民經濟出現了下行,往往是遇到衰退的時候政府就出手相救,結果是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落后。等到經濟復蘇,不少技術落后的企業又開足馬力生產,消耗了更多的資源和能源,污染了環境。企業如人,生生死死都屬于正常現象,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企業只生不死,只有讓落后的企業得到自然淘汰,才能把資源配置到更合理的環節中去,產生更多先進的企業。當然,這里不是要否定所有政府出手相救的行為,而是需要分清哪些需要救,哪些不要救,通過什么樣的手段來救。

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處于合理區間

經濟周期是規律,規律就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正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樣,國民經濟也會有復蘇、高漲、衰退、低谷幾個階段。宏觀調控可以降低波幅,但不能消除波動。由此,經濟增長率在合理區間內的波動,有時高一點,有時低一點都屬于正常現象。我們不能希望國民經濟呈現直線式增長。那么什么是合理區間,值得進一步探討。既然是區間,就有上限和下限。從上限而言,就是超過這一限度,國民經濟就會出現過熱,經濟增長超過了國民經濟能夠容忍的限度,物價上漲過快,出現了中度以上的通貨膨脹。從下限而言,就是低于這一限度,國民經濟就會處于過冷狀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潛在生產力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來,通貨緊縮。無論是上限還是下限也都是大體而言,沒有一個固定數據。如果10%是上限,那么9.9%是否也屬于上限呢?顯然也應該屬于上限;同樣,如果7%是下限,那么7.1%是否也應該屬于下限的,顯然也是。所以上限和下限本身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刻度,猶如從綠燈到紅燈需要經過一個黃燈階段一樣,從不合理到合理階段的演變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量變過程。那么,經濟增長率的合理區間究竟在哪?不同國家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沒有一個固定標準,8%的經濟增長率對美國而言可能就是過熱,對中國而言則屬于正常現象。從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而言,也是不一樣的。在經濟總量小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達到10%以上屬于正常現象,當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超過10%就屬于不正常情況。同時,判斷經濟增長率是否在合理區間還要看通貨膨脹率這一指標,如果在沒有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實現了10%的經濟增長率,顯然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在5%的通貨膨脹率的前提下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也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需要根據不同的經濟運行條件來判斷。從我國經濟運行態勢來看,在不發生高通脹和高通縮的情況下,上限大體上可以定在10%,下限可以定為7%。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就是上限和下限都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而言的,不同地區可以有所區別。東部發達地區的合理區間可以適度降低一些,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合理區間可以適度提高一些。定出合理區間的目的就在于為宏觀調控提出信號,換言之,當國民經濟處于不合理區間或者說當國民經濟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時就需要政府做出相應的緊縮或擴張的反應,力促國民經濟回歸合理區間。我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6%,而通貨膨脹率只有2.4%,經濟增長率高于通貨膨脹率5.1個百分點,由此可以判斷,我國的經濟增長處于合理區間。

三、實現無新經濟增長點時代的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點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從供給角度而言,就是對整個國民經濟能夠起到帶動作用的新產業或產品;從需求的角度而言就是消費者新的買點。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不難發現,在不同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巨大需求得以集中釋放,在短時期內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業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農產品的供給連續跨上新的臺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家用電器進入大眾化時代,彩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空調機以及移動電話等迅速得到普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90年代后期至2010年,汽車和房地產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每年都在井噴式增長,中國的汽車產量從1990年的51.4萬輛增長到2012年的1927.7萬輛,現在每十天的產量相當于1990年一年的產量,2009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2年中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達到573418萬平方米,如果在地球上平鋪下來就是5734.18平方公里,可見房地產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作用。當然,新的增長點并不意味著其他產業不重要,而是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更大罷了。那么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汽車行業已經從井噴式增長進入低速增長階段,2011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只增加了2%多一點,2012年的增速也只有4.6%。房地產行業在宏觀調控下也開始進入低速增長時期。而且無論是汽車還是房地產,都不是一個孤立的行業,汽車業涉及鋼材、玻璃、橡膠輪胎、油漆、音響以及汽車內飾材料等,房地產業更是涉及鋼材、水泥、玻璃、涂料、石材等。如何讓民間資本去投資于實體經濟而不是過度投機于虛擬資本或者“炒”這個“炒”那個,最為根本的是需要政府出臺更為寬松的投資政策以及為民間資本投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融資平臺。我國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越來越高,融資成本高,一般的中小企業能夠按照10%的利息率貸到款就算燒高香了,因此不少企業抱怨賺到的錢都被銀行拿去了;勞動力成本高,每年都大幅度增加;土地成本高而且土地審批越來越難;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工商業用水、用電價格不斷提高;人民幣匯率總體上繼續走高,對出口企業而言無疑由增加了負擔。經營實體經濟越來越難,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讓民間資本投資于實體經濟。要由物質消費為主轉向以身體保健和精神消費為主。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層次也不斷提高。在收入水平低的時候,只能首先滿足溫飽,別無它擇;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層次也漸次提高,生活水平開始由溫飽向小康甚至大康過渡,生活品開始向發展和享受資料過渡,吃的更好一點,穿的更漂亮一點;隨著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開始追求享受資料、追求個性消費、追求精神享受。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的富人和中高收入群體,開始更多地追求身體保健和精神消費。上個世界90年代初期,有個卡拉OK都已經很滿足了,而進入新世紀之后,各地都冒出了不少身體保健性的消費場所,名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這就是新的消費時尚,而且價格不菲。同時娛樂方式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探險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主流。總之,沒有新的消費增長點,更要求把原有的每一個增長點都做精,老百姓追求的是精致生活、精神生活,要消費更多的精品,國民經濟也要由粗放式轉變為精致式。

作者:趙振華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