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探源

時間:2022-01-20 10:41:09

導語: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探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探源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理論品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理念和道路選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政黨絲毫沒有排斥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的先進成果。列寧曾經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制度加美國的托拉斯。也說:“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鄧小平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條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觀點,總結出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提出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理論。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正是在這種思想認識指導下,當代中國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多形式的開放格局,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并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從歷史和邏輯前提、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理論體系的范疇和概念、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發展理念和價值目標來看,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

一、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淵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不但立足于本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積極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經驗,尤其是東方落后的但最早取得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國家。1917年當列寧領導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時,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就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新課題。馬克思曾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蘇維埃俄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舉措受挫以后,列寧結合俄國生產力的實際條件提出“新經濟政策”,對落后國家如何建立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國也是在極為落后的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來看,許多方面直接沿襲了“新經濟政策”的做法。基于“社會主義的困難就在于它要用外人所創造的材料來建立,可是又只有這樣才能建成社會主義”,“只有利用資本主義為反對我們而創造的材料,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認識,列寧提出了包括“自由貿易”、租讓制、合營公司、“國家資本主義”等形式的“新經濟政策”。“自由貿易”是指不禁止一切私人的非國營商業的發展,這一貿易形式被列寧認為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個變種”。租讓制是引進外國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為俄國所用,加速國內經濟的發展;合營公司是一種蘇維埃俄國與外國資本合股經營的半租讓性質企業。這些經濟政策的實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濟思想的形成至少有三個理論思考:其一,社會主義應大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二,在所有制形式上,社會主義應該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存在。其三,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合理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成果正是這些理論思考的實際結果。列寧在領導執行“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指出:“必須十分明確地劃分黨(及其中央)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黨的任務則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不是象目前那樣進行過分頻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瑣碎的干預”,明確提出了“黨政分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歷了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后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針對“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1980年鄧小平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問題。從那時起到黨的十七大,黨在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體制方面進行探索的理論成果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社會主義國家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肇始于列寧的探索。

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撐一種理論對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離不開對本民族已有的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主政治、對外關系中的平等互利和從本國國情出發的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理論來源,這種淵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時把孫中山提出的這些原則和價值取向作為理論支撐點。孫中山認為:“民族主義,就是從國際上列在平等地位;民權主義,就是要拿本國的政治弄成到大家在政治上有一個平等的地位,以民為主,拿民來治國家;民生主義,就是弄到人民生計上、經濟上的平等。”這些主張實現平等的思想,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認同和接受。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明確表示“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人民群眾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上的平等,在建國后直接推動國家向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轉型,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一切權力歸于人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改革開放新時期,為了更完整地體現人民群眾在經濟地位上的平等,改變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大鍋飯”的制度安排,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制度,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新世紀中國共產黨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十八大進一步指出:“公正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孫中山在經濟上主張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在一定的范圍和領域里可以引進西方人才,以及利用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他指出:“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孫中山提出的利用外國資源發展本國經濟的設想可以說是中國實施對外開放的先聲。鄧小平也指出:“三十幾年的經驗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本世紀內不能變,下個世紀的前五十年也不能變”。經過三十多年的對外開放,如今中國已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開放格局,廣泛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發揮本國的比較經濟優勢。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十八大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孫中山主張借鑒外國資源的同時又強調民族獨立和平等互利,強調“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的基本原則。1920年,孫中山在談及中美合作時建議:“美國的資本家們與中國人聯合,共同開發中國的實業。美國人提供機器,負擔外國專家們的開支;中國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礎建立于平等互惠的原則上。美國的資本當可獲得應得的利益,但非過度的報酬。”孫中山主張的獨立和平等互利原則與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獨立自主原則是一致的。獨立自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鄧小平指出:“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走自己的路”。孫中山從本國國情出發的思想暗合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照辦別國模式。對于歐美文明,孫中山從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不相同”,“不能完全仿效歐美”,“歐美有歐美的社會,我們有我們的社會,彼此的人情風土各不相同”。孫中山提出的從中國國情出發的觀點同樣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啟示。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三、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直接來源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兩者之間的關系,正如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指出的那樣,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時期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思想在內容、方法和基本原則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提出的許多理論觀點,至今仍在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圍繞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提出“社會主義的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這種提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直接理論來源。思想中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及“雙百方針”的思想成為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理論來源;新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至今仍在堅持和完善;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觀點成為新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來源等。另外,思想體系中的獨立自主思想、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執政黨建設思想、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思想、工業化道路思想、統一戰線思想,以及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正確判斷等,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鄧小平的這段話深刻概括了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闡明思想的歷史地位和實踐價值,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作者:鄭國瑞單位: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