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價值分析

時間:2022-08-31 03:25:06

導語: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價值分析

一、喀斯特之困

喀斯特(KARST),是指因地表水及地下水對可溶性巖石長期進行的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作用為輔,所形成的洞穴、石芽、洼地等各種地表和地下地貌景觀的地區。由于獨特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得喀斯特地區生態極其脆弱,抗干擾性和抗破壞性極差。加之高山林立,巖石較硬,使得喀斯特地區發展交通條件較為苛刻,成本極高,因此,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由于科技的落后,交通閉塞,使得眾多喀斯特山區只能被封閉在深山老林當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積為136.6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4.2%。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西藏、華北地區。由于喀斯特地表崎嶇,山多坡陡,成為了喀斯特地區獨特的地表形態,因此被稱為“喀斯特山區”。在喀斯特山區,環境退化與貧困互為因果。出現貧困—毀林開荒—環境退化—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使許多地區在貧困與環境退化的“貧困陷阱”中越陷越深。

二、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的特點

農地的產權一般被分為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和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又可稱之為使用權。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具體來講,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的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來使用,農戶保留土地的承包權,而轉讓土地的使用權。平原地區土地流轉,以界首市為例,界首市是安徽省的一個縣級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截至2013年10月,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40.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0.2%。在界首,土地流轉有效促進了糧食生產由小農生產向規?;洜I轉變,僅2013年,界首市小麥收獲面積達52萬畝,平均畝產504公斤。玉米收獲面積39.6萬畝,平均畝產578.6公斤,小麥、玉米單產雙超千斤,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十連豐”的良好局面。同時,土地流轉也促進了界首市農民增收。土地流轉農戶每年除穩定獲得800—1100元/畝的租金收益外,還可就近在流轉土地上打工或外出務工經商,獲取工資性收入。[1]由界首土地流轉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平原地區由于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更利于規模化經營,農民從規模經濟中獲得紅利??λ固厣絽^土地流轉以貴州六盤水市為例,六盤水地區不僅是貴州喀斯特面積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3314km2,占國土面積的33.44%。[2]對特殊的地理地貌,六盤水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出臺《關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3155工程”的實施意見》。“3155工程”是指3個100萬畝和5個50萬畝工程,即到2018年全市發展獼猴桃100萬畝,黑桃為主的干果100萬畝,茶葉100萬畝,商品蔬菜50萬畝,刺梨50萬畝,中藥材50萬畝,紅花油茶50萬畝,草食畜牧業50萬畝,共計550萬畝(約3663km2),特色產業種植面積3267km2,六盤水市共有耕地面積3033km2,將被全部覆蓋??λ固厣絽^存在著耕地資源碎片化、生產經營分散化、農戶生計貧困化等特點,加之機械化耕作困難,不利于發展糧食產業及傳統農業,從六盤水市經驗可以看出,在喀斯特地區,土地流轉是有價值的,但是需要規避機械化耕作的弊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作用。

三、喀斯特地區土地流轉的時代價值

公路橋梁建設技術的進步,有利于喀斯特地區的整體社會融入。欠發達的喀斯特地區如何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實現后發趕超,關系著全國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敗。近年來的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即土地流轉不僅極大地促進平原地區經濟發展,也能有效地破解喀斯特地區地質地貌困境,對于喀斯特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利于喀斯特山區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λ固厣絽^長期以來,土地生產效率低,生產方式落后,雖然已進入現代社會,但傳統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痕跡依然在當代社會中傳承??λ固厣絽^農業發展的滯后不只是生產方式的落后,更是經營管理方式的落后,由于喀斯特山區貧窮落后的經濟特征,使得喀斯特地區市場經濟發育嚴重滯后,多數農民熟悉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實行土地流轉后,能將喀斯特地區呈碎片化分布的土地集中起來,有效整合國家扶貧資金,激活政府服務管理職能,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資和引進科學有效管理團隊,從而真正實現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最大價值。其次,從長遠來看,土地流轉不僅流轉土地,更是對喀斯特山區貧困空間的整體置換。人均國土面積,可以理解為人均生存空間,也即是人均極限致富空間,一般情況下,喀斯特地區人均國土面積都遠遠高于平原地區,其致富的理論空間要高于平原地區。同樣以界首市和六盤水市為例,界首市2013年全市共有78.8萬人,耕地58.1萬畝,約387.3km2,人均耕地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全市國土面積為667km2,人均國土面積約846平方米。而六盤水市,2012年全市人口285.9萬,耕地面積為3033km2,人均耕地面積約為1061平方米,為界首市兩倍多,國土面積9965km2,人均國土面積約3485平方米,是界首市人均國土面積的4倍多。土地流轉前,由于生產方式的落后,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喀斯特主要成為人類生活的負擔,然而隨著土地流轉的深入,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開展,喀斯特空間將成為富民空間。六盤水市20世紀80年代,由于人為干擾和破壞,森林覆蓋率低至7.55%,石漠化率達到45.34%,水土流失達到80%,曾經成為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重災區?!笆濉币詠?,通過對土地的合理規劃和有效治理,共治理石漠化區域53.5km2,水土流失區域55.58km2,截止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5.4%。[3]再次,土地流轉有利于激發喀斯特農村活力,促進喀斯特農村健康發展。由于喀斯特農村土地資源貧瘠,農業生產投入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導致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象廣泛存在于喀斯特山區,導致當地農民大量外出務工,青壯年和農村精英大量流失,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幼。每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需要人的參與,農村精干力量的大量外流,使得喀斯特農村發展出現停滯現象。實行土地流轉后,部分有經營管理能力的精英選擇留在家鄉創業,有效地促進喀斯特農村健康有序的發展?!凹纫G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不僅僅是貧困治理的總體要求,更是廣大喀斯特農村、喀斯特農民的熱切期盼。農村土地流轉有利于消除喀斯特地區的窮山惡水,創建金山銀山,能夠較為徹底地置換貧困空間,使得喀斯特農民有家能住,有鄉能回,有鄉想回。

作者:溫浩 單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安徽省聯合調研組.土地流轉超70%是怎樣在這里實現的?———安徽省界首市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情況調查[J].農村工作通訊,2013,(23).

[2][3]張緒清.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與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基于六盤水“3155”工程的實踐樣本[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