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大學生接受特質多維解讀

時間:2022-11-27 03:16:58

導語:新經濟下大學生接受特質多維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下大學生接受特質多維解讀

一、“讀圖時代”大學生接受特質

“讀圖時代”,不僅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一種新型傳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其改變更為深遠的是,對人類思維范式的無形誘導和轉換。對于身心還未臻于成熟、趨于穩定的青年大學生來說,受“讀圖時代”的影響,其接受思想教育與信息資訊等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一)信息來源不斷拓展?!白x圖時代”的到來,是社會對人類信息接收習慣的一種科學理解與順勢迎合,同時也促進了新聞傳播內涵的豐富和功能的拓展。它運用更為精煉和通俗的方式,傳遞數量更大、質量更高的信息。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讀圖時代雖然能給大學生帶來更加廣闊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獲取平臺,以及更為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圖片所蘊含的信息量就會超過語言文字。即使在青年大學生群體里,不同人對圖片和語言文字的信息接收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能夠從圖片中獲得更多的“畫面感”,而有的卻能從文字營造的意境中感受到更多的內容。(二)認知方式不斷完善。對于傳統紙質媒介,個體一般要經歷兩次認知、三次認知和反復認知的過程,而對圖片媒介一般分為一次認知或兩次認知。而圖片和文字相互結合,能夠進一步完善優化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從而降低大學生的認知時間,提高他們的認知效率。傳統語言文字閱讀方式,其語義編碼系統的加工過程為“音響(包括語言、音樂)→感覺登記→聽知覺→短時記憶及語義→言語表象→語義編碼”,最后被個體形成與語義相匹配的多個意象畫面,“讀圖時代”其表象編碼系統的加工過程為“視像→視感覺→視知覺→短時記憶及表象代碼→視覺表象→表象編碼”,這兩種方式是相互補充的,對于大學生認識方式是一種優化和完善。(三)想象空間不斷延伸?!白x圖時代”并不只是用圖片作為視覺符號來吸引受眾,并不是人們價值判斷慣性中“花花公子”的形象,其具有自己獨特的傳播功能。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個體的想象力水平來源于生活素材、親身經歷和外部媒體,但并不是所有大眾都具有豐富的素材、多樣的經歷和接觸新興媒體的機會,至少對于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來說,其想象力水平和能力是參差不齊的。而“讀圖時代”通過對于語言文字的視覺解讀和仿真延伸,既能帶給他們以強烈的真實感和可視性,還能通過色彩多樣、生動形象的畫面和飽含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以一種有機組合的方式,激發和喚醒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延伸他們的想象空間。(四)思維模式不斷更新。長期接收“讀圖時代”的洗禮,特別是許多90后大學生喜歡把一些嚴肅正式的儀式感進行消解和淡化,把一些莊重神秘的文化進行通俗化解構和重組?!白x圖時代”給大學生思維方式帶來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其一是“消解宏大敘事,思想淺顯化”,呈現出把“政治淡漠化、國際城鄉化、大事虛隱化”的具體語態;其二是“關注個體當下,語言生動化”,呈現出“個體生存、當下生活、幸福生命”的具體存在;其三是“逆反嚴肅情境,行動通俗化”,呈現出“逆反說教、厭煩嚴肅、被動深刻”的具體情態;其四是“興趣價值單純,取向三快化”,呈現出的“快樂至上、快速簡明、快效得利”的具體心態。這些心態的背后,其實質就是思維方式對社會環境的不斷適應和順勢更新。

二、對大學生接受特質的多維解讀

(一)大眾傳播學視角的解讀。盡管“讀圖時代”有許許多多的優點,但文字的地位仍然還是無法超越和取代的,理由之一就是圖片離不開文字,而文字可以離開圖片。前文曾提及,并不是每位90、00后大學生都喜歡通過讀圖來獲取信息。事實上,從傳播學的幾要素來看,傳播介質、傳播方式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在不斷更替的,但傳播終端的個體是否是與時俱進的呢?是否每個群體都保持了一樣的水平?是否個體對某種傳播方式的喜好會從一而終呢?毫無疑問,這些問題無法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其對“讀圖時代”的接受程度和認同程度,取決于其個人的喜好或偏好,更取決于其骨子里的價值觀,因為他們對傳播介質和方式的態度,要受到其價值觀念的左右。換言之,與其說他們是對“讀圖時代”的接受,還不如說是對他們自己價值觀的認可。(二)認知心理學視角的解讀?!叭藗冊谧x文字和讀圖時大腦進行的信息加工過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練的,處理起來比較復雜,處理過程中要調動更多的大腦潛能,而對圖像的處理只是簡單的信息加工過程”。換言之,大學生更傾向于圖片閱讀,也是基于記憶介質變化和認知方式優化帶來的快捷和快感。對于喜好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來說,注視和聆聽是第一重要的信息接收功能。課堂上對于黑板和白色粉筆字的兩元色彩感受,以及帶來的呆板的心理感受,都決定了其接受信息的能動性和實效性,一些中規中矩老師的課堂上,下面低頭族一片的情況我們見得太多。而相反的,PPT或視頻片段的教學方式,可以讓他們以一種更為悅納的方式投入其中,其對信息的接受度是完全不同。(三)社會文化學視角的解讀。處于現代生活的人們,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有時間的時候也懶得真正去潛心專注的閱讀。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對視覺感官的享受被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加之從小到大接受的成功教育和日益感受到的學習、生活與就業壓力,使得他們的心理疲勞程度在大學階段不斷加大。因此,他們更愿意選擇攝取直觀、簡單、形象的信息讀取方式,這就決定了以文字這一抽象符號為傳播方式進入了快餐化時代,人們對信息的索取進入了快速讀取、快速傳播的階段。當然,這中間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青年大學生也具有較大的從眾心理,比如對蘋果品牌的狂熱追捧和某一時尚品牌的極端熱愛,其很大程度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如果個體不追隨大流,很有可能失去與同學之間交流的載體和話題,甚至受到排斥與譏笑。個體不融入某個潮流,本是正常的,但由于其他人都進入了,你反而變得不正常,這與“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看醫生”是一樣的道理。

費爾巴哈曾說:“可以肯定,對于符號勝過實物,摹本勝過原本,現象勝過本質的現在這個時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卻反而被認為是非神圣的”。“讀圖時代”在帶給人們全新體驗的同時,其實也暗藏著種種隱患。在此背景下,大眾對這一話題的價值判斷已然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視覺享受與精神文明相存共融才是“讀圖時代”的未來所在。關于未來的景象,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比如用電子郵件傳情達意,走進影院欣賞精彩大片,深夜抱枕夜讀詩書,那將是我們難得的精神盛宴。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德].世界圖像時代,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M].三聯書店,1996:899.

[2][3]謝昌軍.“讀圖時代”與受眾的讀圖心理探究[J].新聞窗,2007,(03):115.

作者:魏巍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