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符號消費形式及對策

時間:2022-12-08 04:41:59

導語:大學生符號消費形式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符號消費形式及對策

摘要:大學生在個人成長階段,具備個人在地位、資源、未來的發展需求。網絡空間作為完成個人發育的重要場合,以信息化手段隱藏著符號消費的環境,使大學生形成個人存在、個人發展、個人實現的符號消費形式,對其發展前景造成困擾。本文在把握大學生心理情況下,針對大學生發展階段的符號消費情況,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化實踐環境建構、理智化心理“場”建構、樹立“為人民服務”信念的教育策略,幫助大學生走出個人發展階段的符號消費陷阱。

關鍵詞:網絡空間;大學生;符號消費

網絡空間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催生的虛實結合的空間[1],是互聯網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信息化傳遞,映射人類現實需求的便捷、隱秘、多變的空間。在現實世界中,網絡空間的建構每天都在發生,以其獨有的傳導性連接現實物理世界,構建定制性的網絡活動場。有學者指出,網絡空間與現實的物理空間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個心理上的空間[2]。在網絡空間中,存在人的社交關系、生活軌跡、發展信息等現實世界的投射與深化。網絡空間和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是人們社會需求的發展結果,網絡購物就是其中的翹楚。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說明,截至2020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3],占網民整體的78.6%,其中網民群體數量最多的年齡為20~29歲,職業結構類型以學生為主。高度發達的網絡購物在進步的同時,也為符號消費的生長提供了機會。作為網絡世界的活躍用戶,大學生擁有高度發達的互聯網交互體驗,擅長在網絡空間中建構自己的網絡活動圈。網絡消費作為其主要的消費途徑,在各個方面凸顯著大學生真實的心理,其中不免有符號消費的情況。符號消費的形式也代表著大學生自我的投射,以大學生個人發展階段為研究點,探討其符號消費的形式并對此提出相應的轉變方向,是大學生網絡空間下符號消費的重要內容。

一、符號消費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作為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是社會成員互動與交往的重要載體,兩大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使用價值,本質屬性是價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4]。鮑德里亞則從社會研究的角度,對消費社會中的商品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為現在的學者研究符號消費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將符號消費理解為,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不僅僅消費產品本身,也消費產品所代表和象征的意義[5]。對這些“意義”或“內涵”的消費,也就是消費的符號化。鮑德里亞對符號消費思想的描寫以批判性為主,高于社會,又面向社會,大膽而直接。對符號消費或者符號價值的定義的解讀有很多種說法,有從物化的社會關系入手,探討物的主導性地位,表明物的發展是社會階級性的產物,政治是物化不可避免的課題,研究物在社會中的變量,表明人的現狀。還有從生產關系入手,繼承馬克思關于消費的理論,對物化的理論進行時代性研究,批判現存的消費,對人的符號性進行概念界定和現實意義的探究。符號消費作為商品的第三重屬性,在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基礎上影響著消費心理的形成。在網絡空間中,符號消費通過網絡購物,以廣告系統、時尚系統,使商品具有文化含義,讓消費者獲得意義上的符號價值,實現心理上的網絡空間建構。但是需要注意,人在商品中的主動性,警惕“商品拜物教”的情況。

二、大學生符號消費形式

(一)個人存在的符號消費。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意識到必須和周圍的人們來往,也就是開始意識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會中[2]?!贝髮W生作為從學生到社會人的最后一個階段,脫離了熟悉的集體環境,急切需要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網絡空間中的符號價值既是商品消費行為的傾向選擇和符號秩序的積極建構,也是??隆皺嗬捳Z”意義上的話語技術和文化觀照[4]。符號價值作為社會層級秩序中的群體標志,以多個差異性的價值群體為主。在社會框架中,以獨有的行為模式、符號價值區分于其他的群體。只要遵守群體的規則,就能獲得群體價值的存在感。大學生通過網絡消費不斷獲取商品的符號價值,達到個人的符號價值積累。網絡通過大數據自動設定消費取向,分配消費群體,從網絡空間的社交范圍,連接現實世界的個人活動軌跡。消費越多,人際范圍的網絡空間擴展性越大,個人在社會層級秩序中的話語權越多,網絡空間中個人存在的心理感知就越高。并且,消費市場顧客至上,能準確把握大學生個人存在的需求,有針對性的擴大鞏固吸引力,具備群體中的顯性規則,打造消費帶來的被需要感,為消費者營造一種網絡空間中的個人地位膨脹。直接鼓勵大學生的瘋狂購物行為,打造購物可以增加個人存在的假象,使大學生產生超過正常需求的購物欲望,忽視商品的二重性本質出現“盲目性消費”。(二)個人發展的符號消費。社會心理學者戈夫曼從“戲劇論”的角度,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呈現,認為個人在生活中的行為活動有特定情境,并通過符號媒介物來交換信息、促進活動開展[2]。大學生在高校進行學習就是在提升個人發展的過程,也是個人與社會相互適應的階段。但是,個體在社會中的發展往往與社會要求有差異,個體承受著失敗的風險,這是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當社會壓力高出個體階段性的承受限度后,個體就會轉向網絡空間,將其作為人與社會規則之間達到一定平衡的緩和之地。而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在大數據計算中,接受點對點的信息推送,網絡空間在鞏固大學生使用率的同時降低其的信息視野,使其成為網絡空間數據下的信息接受容器,逐漸失去主動性。為奪回自我的主動權,在網絡空間里尋求自我發展的方法,符號價值很好地滿足了大學生對自我意識的成就感。網絡購物為大學生帶來的符號消費認知,成為一種社會發展中的資源收集。通過擴大符號消費的類型,獲取物品中的符號價值體驗,完成對個人資源的積累。同時,符號價值的消費品具備時代前沿性特點,是大眾的熱點集中物,可以在交流溝通中幫助大學生獲得關注,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物質交流,讓大學生誤以為達到社會要求,為自己的發展加碼而失去正確的判斷,被商品控制,出現“非理性消費”。(三)個人實現的符號消費。馬克思曾經指出,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作為開始獨立的青年,對社會自我實現的渴望,自我經濟獨立的渴望,綜合成為心理上的高層次個人實現的需要。在這個目標的驅使下,大學生會積極展現自我,重視人際關系中他人的評價,產生個人話語權的欲望,向往成功人士的經歷。尤其在網絡空間中,互聯網帶來的快節奏,低成本式的成功,極具現實可操作性,激發大學生產生個人光環思想,期望自己在社會中的個人實現程度實際遠遠高于正常水平。網絡空間下的個人存在、個人發展的積累,社交模式的網絡連接化,他人優秀生活的展現,使大學生被虛榮心誤導。同時,符號價值將網絡空間的爆炸式信息作為載體,大學生在符號價值的沖擊下,得到社交環境中的符號消費建設可以達到個人實現的理念,高昂的網絡符號消費能提升在人際交往中的符號話語權,使大學生陷入經濟上的功利表現。采取符號消費的個人實現社交,被商品中符號價值的文化意義魅惑,產生不正確的“虛榮性消費”。

三、大學生符號消費的轉變對策

為應對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各種不同的符號消費形式,保證其個人發展階段穩定前行,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化實踐,解決大學生在個人存在中的迷茫。構建理智化的心理“場”為大學生建造個人積極發展的資源生長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為大學生找到遠大的理想目標,實現其在個人發展階段中不再受網絡空間符號消費影響的目標。(一)加強社會化的實踐。網絡空間中大學生個人存在的符號消費本質,是大學生在自我身份定位上認同感的需要。大學生迫切想在社會秩序中找到自己獨立的社會存在感,但這種存在感的獲取需要具備成熟的自我認識。大學生的社會經驗還不夠充足,對自我網絡空間的分辨意識不夠,就落入了符號消費的陷阱中。為確保大學生個人存在感的正確獲得,根本途徑是擴大其社會化,幫助其增加自身的社會經驗。高校可通過網絡空間與社會實踐課程聯動,將社會實踐課程的內容在網絡上同步進行,開啟學生投票,引入職業體驗環節,豐富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廣度,讓其切實感受社會民生,對個人存在的形式有更多認識。同時,在高校扶貧項目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可進行網絡空間剪輯式的記錄。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的數據傳播,以真情實感的故事,達到大學生群體的情感共鳴,塑造其社會責任感,深化大學生對自身生存環境的了解,切實感受到個人在社會生存的方式和意義,幫助大學生找到個人存在的正確實現途徑,將其從符號消費帶來的假象中解放出來。(二)構建理智化的心理“場”。個人發展是一種資源上的積累與運用,大學群體對自我發展的信念是其成長階段的重要標志。新時代社會資源的大量涌現,為大學生的個人發展資源累積創造了條件。網絡空間帶來的社會連接方式為大學生提供自我抓取資源的途徑,但是,也給了符號消費可乘之機,對大學生進行非理智的宣傳。對此,必須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肯定其個人發展的態勢,引導其運用正確的個人發展方式。通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占比,采集大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在專業心理輔導評估下,根據測試結果開展教育活動,將大學生分類成若干個網絡空間群體;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放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在教育雙方高度信任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清算;構建針對大學生的發展咨詢網絡空間,將網絡空間的便攜、時效、隱秘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使教育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認識符號價值、符號消費行為,引導大學生自主發現自己的非理智化消費,最終從根源上進行改正[4]。(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大學生最終目標是個人的價值實現,是個人在社會中的良好發展。要做到個人實現必須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結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努力。網絡空間營造了快捷的社會環境,豐富了大學生個人實現的方式。但是,也強化了社會中個人實現的文化價值意義,促進了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營銷,將符號價值的文化含義擴大,以滿足虛榮心為手段,具備迷惑性,加強了大學生獲取個人社交地位的欲望,從而忽視個人的真實需要,一味追逐符號消費帶來的片刻滿足感,如此單一的獲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停滯了個人的價值實現。為了緩解這種情況,避免繼續惡化,高??梢猿浞掷镁W絡空間的正能量,將國家大事變成大學生的身邊事,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個人實現意識,擁有真實符合社會發展的理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只有將個人實現確切地結合社會發展,才能解放禁錮在自身的視野,才能擁有遠大的理想,不再沉浸于一時的符號消費價值?!盀槿嗣穹铡笔侵袊伯a黨的根本宗旨,是黨帶領中國走向富強的信念[6]。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將國家、人民放在心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才能在社會發展中保證個人實現的方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制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實用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2]羅佳.基于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144-148.

[3]王鳳杰.網絡交易監管發展態勢與路徑分析——以杭州市為研究范例[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2):81-87.

[4]張成林.符號消費視域下當代大學生身份認同的邏輯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6):102-105.

[5]孫戈兵.符號營銷組合模型及策略選擇[J].生產力研究,2010(8):203-204+240.

[6]劉戀.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12):41-43.

作者:吳憂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