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

時間:2022-03-08 05:57:00

導語: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現代化存在問題

1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農業現代化,是指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現代要素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使農業在形態上成為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農業,其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按時間可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

1.1改革開放前的農業現代化建設

我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把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我黨執政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明確提了出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進行,對農村土地實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下,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隨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完成,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也開始進入“以蘇聯為戒鑒”,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同志和黨中央強調農業機械化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當時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以這兩方面建設為重點,全國掀起了一股脫離國情和農業生產規律的,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奮斗的熱潮。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經歷了化運動和“”挫折之后,我黨對農業現代化提出要實行“四化”,即機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電氣化。但是,由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路與黨的政治路線上的“左”的錯誤攪和在一起,使我國農村所有制關系帶上了超越階段的傾向,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結果事與愿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僅沒有加快,反而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效益低下,農村發展緩慢。

1.2改革開放后的農業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經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承包給各家農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生產的東西“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集體和農戶保持著發包和承包的關系,集體統一管理公共提留,統一經營集體企業,既發揮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到1983年初,全國農村已有93%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責任制。1999年,我國將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長期不變寫入新修訂的憲法。實踐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僅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并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得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統分結合經營體制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取向不相適應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并日益突出出來,農業現代化建設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

2.1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勞動力素質低下

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據“五普”數據表明,我國適齡勞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15%,其中6億在農村。根據我國目前每畝耕地投入的勞動力計算,農業只需1.5億勞動力,剩余的4.5億農村勞動力處于就業不充分狀態。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據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農村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為492人,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人數為5316人,而城鎮分別為8899人、21265人。2004年在占我國勞動力七成左右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高達87.11%(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7.15%,小學文化程度占29.12%,初中文化程度占50.14%),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0.10%,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11%,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0.18%。在2004年當年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當年轉移總量的23.1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達62.19%,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比重為10.12%,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僅占0.17%,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為12.17%。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低下對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將產生不良影響。

2.2農業科技含量低,機械化水平不高

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0-15年,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國、法國、英國等甚至達到90%,以色列則超過了90%,而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真正具有規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數技術研制出來后,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實際作用。而美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80%-85%,其他的農業大國,如英國,法國,德國也在50%-60%。農業生產手段整體比較落后,特別是機械植保水平、機收水平、工廠化育苗水平相當低,部分鎮(區)整地機械化水平也較低。農技機構和農技隊伍還比較薄弱,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離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

2.3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我國農村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種植業占較大比重,雖然經過幾年調整,仍未有較大的改觀。農村第二、三產業相對不發達,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率低。由于我國按勞動力平均的農業資源極少,農戶家庭經營規模過于細小,經營分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多數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于國際市場,缺乏競爭能力,屬于劣勢產品。這一現象直接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2.4生態環境破環嚴重,制約現代化發展

根據生態經濟學觀點,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它與農業生態系統的依存關系越密切。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是在“以糧為綱”的主導思想下發展起來的,過去糧食產量成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傳統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對農業自然資源的粗放經營,帶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據悉,目前中國年使用化肥量四千一百多萬噸,平均施用量每公頃四百公斤以上,遠遠超出發達國家每公頃二百二十五公斤的安全上限。農藥的大量使用,破壞了農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大氣、土壤和水體污染;化學農藥殘留在作物體內形成一定的累積,造成人畜中毒;許多農產品也因農藥殘留超標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貨,造成經濟損失達數億元。

3加快我國農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3.1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我國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訓的力度,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增強農民的現代意識和對科技的吸納能力,才能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和技術推廣應用的問題。首先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村每個適齡兒童都有學上并能夠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對經濟發展快、基礎條件好的地方,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二要大力發展專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目前,很多農民子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勞動力大軍之中。針對這一現狀,要考慮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加大職業教育的比重,使多數農村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能學到一些職業技能,為其以后求職打下一定基礎。大力開展不同形式的農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三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教育,為農民走出傳統農業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為主的高等教育,政策上要重點向農村傾斜,使相當比例的農民子女通過努力,都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使他們將來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是解決農民增收的長遠之計。

3.2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

當前應加快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通過立法和調整農業土地政策,推動土地合法有序流轉。政府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是同時,政府必須嚴厲打擊各種土地違法行為,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全面推廣和使用農業機械,改變我國人力、畜力為農業生產主要動力的局面。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開發和生產適應不同土地規模,自動化程度高的農業生產設備和農機具,為土地的精耕細作創造條件,為提高土地產出率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3轉變管理觀念,創新管理體系

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單單要在物質設備上與國際接軌,同時在管理理念上也要更新。為此,要加快轉變管理理念,盡量減少政府對企業、農民經營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組織農民和企業等市場主體,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支持,讓企業、農民有更多的自主經營的機會。各級政府部門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落實政策,為企業和農民提供各項服務、協調各方面關系,以及運用經濟法律等調節手段上,為農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高布權.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驗及其對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啟示[J].特區經濟,2006,(9).

[2]鄧漢慧,鄧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07,(9).

[3]張曉山.關于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幾點思考[J].經濟縱橫,2008,(1).

[4]王安軍,徐金春.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思考[J].商業經濟,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