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轉型期經濟波動的制度變遷
時間:2022-05-09 12:00:00
導語:小議轉型期經濟波動的制度變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波動帶有典型的轉型期特點,經濟體制轉型的長期性和漸進性蘊含了經濟的結構性特征.導致這一時期經濟波動體現出鮮明的轉型期特征:通貨緊縮和經濟過熱交替出現;三次產業結構波幅不一、上游產業過熱與下游產業蕭條并存;價格傳導時滯延長、傳導程度減弱、總體價格水平上升有限。
關鍵詞:漸進性制度轉型;經濟波動;結構性波動
按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宏觀波動屬于短期問題,是經濟總量的波動,與經濟結構沒有關系,也不考慮經濟體制轉型的長期問題。但是,經濟制度轉型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這個過程導致了經濟波動體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對轉型經濟體單純使用宏觀經濟學的短期分析和總量分析方法顯然缺乏針對性,不利于對宏觀經濟運行狀態進行恰當的把握。事實上,近年關于中國宏觀經濟是否過熱以及宏觀調控措施是否恰當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宏觀分析思路上的宏觀經濟學思路和其他方法的分歧。突破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思路,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思考中國轉型期經濟波動,會有不同的認識。
一、體制轉型的長期性和漸進性命題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遷仍未完成,在這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中,關于選擇激進式還是漸進式的道路一直是轉型經濟學家討論的一個熱點。轉型過程實質是制度變遷的過程。關于轉型所采取的方式,盡管也有經濟學家如麥金農、錢穎一等贊成漸進主義,但是,以薩克斯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大爆炸式的激進主張顯然占據了主流,并成為東、中歐國家轉型實踐的理論引導者。激進主義者主張大爆炸式的轉型,其理論基礎是以價格自由化、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平衡預算以穩定宏觀經濟、國有企業私有化為特點的所謂“華盛頓共識”,而“華盛頓共識”的理論主張則來自于新古典理論的經典教科書,看起來十分合理。這些基礎理論包括:一般均衡理論,要求所有價格同時全部自由化,否則就會導致價格扭曲;貨幣理論,根據通貨膨脹源于貨幣供應量的認識,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由預算赤字引起通貨膨脹,且缺乏完善的大規模的金融市場,因此,以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平衡預算為特點的宏觀經濟穩定化政策成為必然;第三,比較經濟體制,強調經濟體制的概念和體制間各元素互補的重要性,經濟體制不可分割相互替代,只能作為一個整體,強調經濟體制整體的互補性,導出了大爆炸式的激進改革的路徑;第四,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猶如一個怪物,阻礙了市場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越小越好,這推導出為使政府淡出經濟,就必須粉碎國家權力,實行快速、大規模的私有化。另外,還有很多理論,更一般的是人們對于自由放任主義存在的普遍性信仰。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強調非激進式的制度轉型可能引發的問題。而對于激進轉型則視為理所當然,對于這個鴻溝跨越的過程則被忽略而過,成為一個不被人知的“暗道”。
激進式轉型國家始料未及的產量大幅下降、國有企業私有化使得“內部人”獲益甚至有組織的犯罪活動證明了激進式轉型的問題。相反,不被看好的中國漸進式改革則被視為成功的典范。顯然,早期圍繞著轉型策略漸進還是激進的熱烈討論,說明經濟學對轉型長期性的認識不足,是對轉型任務毫無準備的表現,這說明,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經濟轉型上是力所不逮的。
道格拉斯?諾斯指出:“制度是一個社會中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他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諾斯將這些規則分為正規規則和非正規規則,其中正規規則包括政治(及司法規則)、經濟規則和合約,而非正規規則包括行為準則,一般體現為慣例、習俗、傳統、習慣等。從諾斯對制度本身的定義和分類我們已經可以發現制度變遷的長期性而非一蹴而就的特征。從制度作為一種游戲規則來看,其本身就是一種博弈活動,因此,制度本身可以進一步定義為“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人們在發生互動關系時較準確地了解別人的行為方式的社會契約?;蛘哒f,制度本身是多次博弈之后的均衡結果,制度變遷則表現為一種制度均衡向另外一種制度均衡狀態的演變,這種演變從正式的規則看,表現為一種法律法規或合約被逐漸認可的過程,而不僅表現為其頒布的短暫瞬間;從非正規規則來看,其博弈的相持時間會更長。
因此,“制度變遷表面來看是不同的制度之間的替代、轉換和交易過程,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效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替代的過程或一種更高效益的制度的產生過程。一般情況下,制度變遷是一個漸進的、連續的過程,是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則、準則和實施的組合所作的邊際調整?!敝Z斯的這個結論充分說明了制度變遷和制度轉型的長期性和漸進性。當然,歷史上也有革命式的非連續性制度變遷的發生,但是這種劇烈變革只發生在正規制度領域,非正規制度的演進永遠只能是漸進性的。因此,非連續的變遷其實很少是完全非連續的,這是社會中的非正規制約嵌入的結果,內含著習俗、傳統和行為規則的非正規制約受到影響則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此,柯武剛、史漫飛認為,“制度轉型難免在預期上造成一種巨大的中斷。它使過去熟悉的調節手段失效。舊的制度被廢除了,但新的制度系統不可能一蹴而就?!?/p>
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的理論顯然極大地影響了對于制度轉型的研究思路,以新制度經濟學以及非合作博弈論的運用,結合經濟學的演進方法,日益演變成了對于制度轉型的演化制度觀。這種思路不是以靜態的方式,而是以動態的方式思考制度結構,強調任一時刻當事人的制度環境及其發生和演化。“在這樣的思路下,轉型具有總和的不確定性,即使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公認的理論能說明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薄岸?,總和不確定性還基于這樣的事實,轉型這一大規模的制度變遷包含了無數經濟人之間的許許多多的合作,這通常意味著多重均衡,而且,沒有人能夠事先預知將被選擇的均衡點。因此,改革的不確定性不是假設,而是一個現實,轉型過程就是經濟活動的人和政策的制定者對綜合不確定性進行博弈決策的結果?!?/p>
制度變遷的長期性和漸進性命題事實上已從轉型國家所采取的不同道路及其效果那里已經得到了實證。從轉型的具體速度和順序看,按照杰弗里?薩克斯等的理想,這是“一個迅速、全面、目標遠大的改革工程,以便于實現標準的資本主義”,但是,除了從實施自由化的實踐上中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三國實施了漸進方式,其他轉型國家大體上遵循了大爆炸策略以外,在改革的其他方面,實施迅速轉變的國家其實很少。就私有化來說,只有捷克和俄羅斯分別于1992年和1993年實施了大規模的私有化,其他國家實施的是漸進式私有化;從企業重組來看,列舉出的所有國家實施的都是漸進式轉型而且發生在轉型的較晚階段。最初實施大爆炸的國家后來紛紛轉而實行漸進式的轉型,大都是因為在某一方面的受阻,例如波蘭的大規模私有化在政治上的受阻。轉型方式在真正實施時采用了漸進的而非激進的方式,很好地驗證了我們對于體制轉型長期性的理論推演。
實施激進式轉型國家的經濟績效無疑成為體制轉型長期性方面又一個不言自明的證實。實施大爆炸的所有國家都經歷了初始的產量下降,有的國家在若干年產量下降之后開始復蘇,但是,一些國家仍然在經歷非常嚴重的產量下降,并遠未達到對初始產量的完全恢復,還有一組國家自由化以來經歷了持續的產量下降,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復蘇的跡象。
二、體制轉型長期性蘊涵宏觀經濟結構性特征的命題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過程的長期性蘊涵了宏觀經濟結構性特征。這是因為,這個變遷過程是市場機制逐漸替代計劃機制的過程,只要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替代尚未完成的中間階段,就會體現出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相對抗的過程,并因此導致了經濟的結構性特征。由于在不同轉型國家選擇轉型的形式不同,因此,轉型期宏觀經濟所表現出的結構性特征在這些國家也應該有不同的表現。一般來說,在實施激進式轉型的國家,舊的體制被迅速打破,而新的市場機制是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來的,因此,在市場機制培養的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增長速度會較慢,甚至長期負增長,這正是為什么實施激進轉型的國家長期經濟低迷的原因。而對于實施漸進式轉型的中國,由于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宏觀經濟表現出來的結構性特征更加鮮明。
我國漸進改革的步伐采取的是先體制外后體制內、先產品市場后要素市場、先易后難、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戰略,到目前為止,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尚未結束,體制轉型非均衡推進戰略的選擇使市場結構市場化發育程度出現不均衡,并因此形成鮮明的經濟結構性特征。
(一)市場構成結構差異化。根據非均衡戰略的選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不同類型的市場次第推進的,市場化推進程度差異已經十分明顯??傮w上,從市場結構來看,產品市場化程度高于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在產品市場內部,農產品(不包括糧食和棉花)市場化程度高于工業品市場化程度,工業品市場化程度高于服務產品市場化程度;在要素市場內部,勞動力市場化程度高于土地市場化程度,土地市場化程度高于資本市場化程度。總體而言,產品的市場化程度高于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程度。這意味著,在市場化程度較弱的領域,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形式上或實質上仍然是行政性的。
(二)城鄉結構差異。我國城鄉差異不僅體現在收入自,差異,還體現在市場化發育程度的差異,而收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跟市場化發育程度相關,這跟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和步驟次第推進緊密相關,是在中國經濟體制轉型背景下由發展經濟學家所描述的工業化過程中的二元經濟與制度變遷的混合體。城鄉之間的結構性差別與改革的進程在時間上呈較強的相關性:1978年到1985年城鄉差距縮小,正是農村全面、迅速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同期針對城市和企業的改革進展不大。但是自那以后,針對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緩慢,針對城市和企業的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逐漸推開。1998年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漸走向深入,養老保險制度、醫療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逐漸推開,但是農村居民被排除在外,在城市居民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時,農村居民承擔了巨大的改革成本;財稅制度實行城鄉分割,例如在教育方面實行城市與農村的區別對待,城市的投資由國家解決,農村的則由農民自己集資解決;就業用工制度改革不徹底,農民工在城市就業不僅存在制度上的差別,而且很多地區制定了一些限制農民工的政策;土地這一農民的重要生產要素仍然實施強制性的征用制度,農民在土地交易中不僅不能獲益,反而遭受巨大損失。這些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戶籍制度一起,成為城鄉分割的制度源泉。
(三)區域結構差異。受到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影響,按照梯度開發理論的設想,我國非均衡改革戰略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實施主要體現在對于東南沿海的優惠發展政策,沿海各省份因此優先獲得了市場化改革的機會,成為市場制度改革的“試驗田”,市場成熟程度和經濟發展程度都優先得到了發展,從而較早享受到市場經濟的利益。但東部地區在優先發展的前提下不僅未能實現對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相反更進一步汲取了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和資源,形成了加速發展的集聚效應,東西部地區市場化推進和經濟發展受到抑制。
需要說明的是,區域結構不僅體現在全國的角度,在地區內部同樣存在著相同的差別,而且,地區內部城鄉差異也十分明顯。以上三方面的特征相互交叉,使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鮮明的轉型期結構性特征。
三、中國轉型期宏觀經濟波動特征
我國經濟體制轉型仍屬于體制的部分質變階段,市場化程度在不同子市場存在推進程度的巨大差異,是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過渡狀態。在這個階段,制約經濟運行的矛盾既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矛盾,也有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矛盾,因此,經濟運行既有別于體制變革前的全面短缺狀態,又有別于成熟市場經濟下的需求約束狀態。這些反映在宏觀經濟運行上,呈現出轉型期宏觀經濟波動的結構性和復雜性特征。
(一)轉型期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交替出現的特征
在宏觀經濟學里,宏觀經濟失衡被總結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對比關系的兩種類型,一般來說,在市場機制高度發達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是一個常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長期性供不應求導致的通貨膨脹則是一個經?,F象。但在我國經濟結構性特征明顯的背景下,市場化程度在不同市場構成部分間的差異意味著不同子市場在市場效率實現程度上的差異: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市場,價格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過剩成為主要的市場矛盾。這主要存在于市場化發育程度較高的下游市場、產品市場。在市場化程度較弱的市場,計劃配置方式使得投資過熱在這些領域經常存在,這作為引發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源動性因素隱含在經濟機體內部。這主要存在于上游市場、要素市場、生產資料市場。不同市場構成的這一特點在區域的差別上也有一定的體現,并且更具復雜性。這樣,宏觀經濟所呈現出的特征就不僅是由總供求之間的關系所導致,以上兩大部分力量的對比關系也決定了宏觀經濟狀態,如果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子市場力量較大,總體經濟就呈現出偏冷態勢,如果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子市場力量較大,就會從價格形成的源頭上點燃經濟過熱的導火索,經濟波動就再次以經濟過熱的形式顯現出來。這樣,市場經濟經常存在的通貨緊縮和計劃經濟經常存在的經濟過熱的交替出現成為轉型期中國的一個鮮明的經濟波動特征。
以上兩種波動形態在中國已經有過展示的機會,20世紀90年代末期總需求的增長速度慢于總供給的增長速度所引起的以價格總水平下降為特點的通貨緊縮現象,曾經引發經濟學界關于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形態是否已經轉型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是否已經轉向的討論,這引導了我國世紀交替期間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主要特征的宏觀調控措施,對拉動中國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一時期,在總體經濟緊縮的背景下,上游行業投資過熱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且在2002年后開始以房地產等資金、土地要素密集型產業的供不應求方式表現出來,它們帶動了各種建材、能源等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宏觀經濟呈現出通貨膨脹的趨勢。
(二)轉型期經濟波動的結構性特征
因為完全市場的基本假設,宏觀經濟學遵循總量性研究方法,認為因經濟失衡而導致的波動是總供求關系對比的結果,宏觀經濟有供大于求、供小于求或供求平衡三種狀態,考察的指標體系主要是CPI、GDP增長率、自然失業率、投資率、貨幣增長率等,因此,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不考慮結構性問題。事實上,即便是在發達市場經濟體,結構性問題也普遍存在,發展經濟學在20世紀50、60年展起來的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已經成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論敵。
顯然,轉型期中國的事實與完全市場的假定相去甚遠,由于市場化程度在三次產業間及其內部、在上下游產業間、在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問的差別,中國經濟波動呈現出鮮明的結構性特征。根據上一部分的分析,由于市場化程度推進不一,在我國總體經濟內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品市場和下游市場存在通貨緊縮的因素,而在市場化推進較為緩慢的要素市場以及上游市場存在經濟過熱的因素,這兩大市場成分則可能分別在內部形成局部緊縮或局部過熱,與總體宏觀經濟表征出現背離。于是除了供過于求、供不應求以及供求均衡這三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態之外,經濟運行還可能表現出以下幾種轉型期不均衡態勢,這使得以傳統的總量指標在判斷宏觀經濟狀態時出現力所不逮。
經濟波動的結構性特征在現實中的表現十分明顯,我們用1991--1999年間名義GDP構成和實際GDP構成的比較來說明我國通貨緊縮的結構性特征。
從第二產業來看,1994年以后名義值的比重基本不變,但是實際值的比重不斷上升,實際值比重大于名義值比重,說明第二產業實際供給不斷增加,而同時價格水平下降,是競爭加劇、供過于求的表現;第三產業的情況與第二產業恰恰相反,名義值比重大于實際值比重,前者在1996年經歷了一個低谷后開始上升,但是后者上升則緩慢得多,說明第三產業供給增加幅度較小,價格上升明顯,是供不應求的表現。因此,第二產業價格下跌成為通貨緊縮的直接原因。
(三)轉型期價格傳導時滯延長、傳導程度減弱、總體價格水平上升有限的特征
市場價格指標體系傳達了不同環節的價格狀況。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機制在不同的產業和地區是同質的,不存在結構性問題,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價格傳導在最終環節體現出來,總體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可以作為物價總指數。在轉型經濟下,投資旺盛直接導致對于投資環節的生產資料的需求旺盛,并相應推動了燃料、能源和動力的需求,基礎產業和基礎材料供給緊張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并帶動了這一領域價格指數——例如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和采掘業、原材料工業等的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漲,尤其是在基礎產業部分價格仍然采用計劃經濟時期沿用下來的成本定價法的情況下,更進一步抬高了這一環節的價格水平。
而下游產業的生產和流通環節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必然結果——競爭加劇背景下廠商致力于改進制度、技術以占領市場,因此,供不應求的局面已經不復可能,供過于求成為經常的現象;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下,廠商致力于壓低成本、降低價格,因此,上游的投資過熱導致的價格上漲對于下游產品的價格影響力大大減小,基于完善的市場經濟下的價格傳導機制在這里出現失靈,表現為傳導時滯延長、傳導程度減弱的特點。于是,我們看到一個既有別于計劃成分占比例較大的體制轉型初期的宏觀經濟表象,同時又有別于完善的市場經濟下的宏觀經濟表征:一方面是投資過熱、生產資料的供不應求——以往其結果必然是總體的經濟過熱,另一方面其他產業一般表現為供過于求;一方面是上游價格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總體價格上升緩慢。這種結果導致市場價格出現失真,形成假性的資源配置信號,造成資源的非有效配置,相應的對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否出現了經濟過熱,以及是否應該采取緊縮的措施與以往相比顯現了難度。
例如,長期以來我國上下游價格指數之間傳導關系的滯后期上的規律性一般表現為,CPI滯后3--6個月,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相關性最大;CPI與生活資料價格指數相關程度密切且基本沒有時滯;CPI與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指數的關系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相關性最高的月份是滯后12個月;CPI與原材料、燃料購進價格指數滯后12--15個月,相關性最大。不同價格指數之間,高度相關時段大體為3個月左右,隨之相關度逐漸衰減。但是隨著市場推進程度差異的日益顯現,這種相關性正在發生變化。根據我們的研究,2003年以來,從傳導時滯上看,生活資料出廠價比生產資料出廠價滯后約1年零3個月;加工工業出廠價比采掘業出廠價和原材料加工業出廠價滯后約12個月;一般日用品出廠價比加工工業出廠價滯后約6個月;耐用消費品比加工工業出廠價時滯更長;從傳導程度上看,上游生產資料與下游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傳導過程較弱,生產資料向生活資料傳導程度減弱,其中尤其是上游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到一般日用消費品價格的傳導能力大幅度減弱。
四、結論
轉型期中國經濟波動不同于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周期性波動,帶有典型的轉型期特點,制度變遷本身所蘊含的長期性和經濟結構性特征意味著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結構性失衡現象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從而使這種貌似特殊的宏觀經濟波動形式在我國具有了長期性和普遍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于經濟波動研究所采取的短期觀點和總量性研究工具對于轉型期經濟波動的解釋力不足,是造成歷次經濟學界面對中國經濟失衡觀念分歧、爭議不休的直接原因??紤]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并進一步針對這種具有典型特點的經濟波動形態和成因,探討轉型期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框架,顯然是一個重要課題。
- 上一篇:縣金融系統一季度經濟透析材料
- 下一篇:商務英語寫作教學質量的策略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