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創建途徑選擇
時間:2022-06-27 04:59:23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創建途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鄉市地處國家糧食產業工程規劃的優質糧食產業帶,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和水稻生產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形成了黃河灘區奶牛養殖、京廣鐵路沿線生豬、蛋雞養殖以及長垣驢養殖等特色養殖業。在農業產品產量、質量大幅提高的同時,化肥、農藥、畜禽養殖等污染對農業環境破壞十分嚴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因此,構建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是發展精品農業,建設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
1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精品農業比重不高
近年來,新鄉市在糧食產量逐年提升的同時,化肥、農藥和水消耗較高(化肥消耗量571.0kg/hm2),遠高于國內先進水平。“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種植總面積達14.7萬hm2,在河南省處于領先地位,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新鄉市畜牧業發展迅速,養殖業增幅在全省前列,目前養殖小區總數達到330個,各類規模養殖場達到21900多個,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11.7×106kg、315.3×106kg和227.8×106kg,分別占全省肉、蛋、奶總產的5.6%、9.1%和9.1%,但規模化養殖場數量較低,農戶散養依然偏高,散養比重高達65.0%,走的是“初級農產品轉化成食、糧、畜、禽”后再加工的路子,雖然給當地畜牧業發展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嚴重的農村面源污染,以及“與人爭糧”的局面。
1.2資源利用率較低
小麥、玉米、水稻是新鄉市的三大優勢糧食作物,200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59.7萬hm2,糧食總產量374.9×104kg,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達450.0×104kg。雖然通過青貯氨化、食用菌培植、漚肥、還田等措施,使秸稈部分實現了資源化,但大部分秸稈為初級利用,飼料化、原料化等較高水平的資源化利用比重低,不足秸稈總量的10.0%,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作進展緩慢,基本未建設合理的廢水處理設施,只有小部分進行了產沼氣、灌溉等簡單處理,處理率不足20.0%。養殖業糞便缺乏標準化的處理設施,利用層次較低,大多為露天堆放、自然晾曬后低價出售。資源化利用層次不高,給周邊空氣環境、區域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1.3農業產業體系缺乏有效耦合
農業產業體系是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農產品消費之間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耦合體[2]。各產業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構的整體性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3]。其中,畜牧業上連種植業,下連加工業和第三產業,上一個環節的廢料轉換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料,在循環過程中,多重加工增值,減少排污。但是新鄉市的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種植業、畜牧業和加工業之間缺乏有效耦合,導致能源和物料的流動成本增加。
2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
2.1構建的基本理念
農業循環經濟是以生態規律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4]。在農業領域推行循環經濟,不僅是節約資源、防治污染的需要,也是農業生產本身的需要[5]。因此,結合新鄉市農業發展現狀,在推進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構建上著重體現以下理念:
2.1.1反饋式資源利用把農業生產活動由過去的“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的物質單項流動,轉變為“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物質反饋式循環過程[6]。使新鄉市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在不斷進行的農業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潔凈化、產業鏈接生態化、廢物循環再生化和大眾消費綠色化,提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圖1)。
2.1.2多樣性發展模式根據新鄉各縣區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如封丘縣適宜種植金銀花、原陽縣適宜種植水稻等,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多模式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注重品種、養殖和生態的多樣性,按照各縣區的地域特點和特色農業品種,構建最有利于發揮本地優勢的生態農業模式。
2.1.3多元化參與主體根據各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建立一個由小到大、由點到面、依次遞進的多元維度空間:即農戶、生態農業園區和區域循環農業3個層面。三者之間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平臺。建立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多主體參與,各部分之間有機結合、協同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系統,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根據參與主體的范圍,將農業循環模式劃分為“農戶小循環、園區(村莊)中循環、區域大循環”。
2.2發展節約型農業
結合國家糧食戰略核心區建設,以實施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為載體,大力推進科技農業、精品農業。
2.2.1節水推廣農業節水灌溉設備應用,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積極開展末級渠系節水改造試點;在丘陵、山區和干旱地區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注重開展雨水集水利用,擴大耐旱節水作物品種的種植面積;以封丘縣、原陽縣等農區為重點,開展田間節水工程建設,推廣田間灌溉節水技術,推進節水型農業發展。到2015年,全市建成10個農業節水示范工程。
2.2.2節地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標準農田管理;加快耕地地力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和中低產田改造;以國家“沃土工程”建設為載體,推動耕地綜合培肥改良;強化標準農田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標準農田質量檔案和數據庫,啟動標準農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
2.2.3節肥全面實施“肥藥減量增效工程”,抓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普及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無機肥施用總量;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大力提倡增積增施有機肥,重點推廣配方肥、專用肥、摻混肥等,擴大有機肥施用面積;推廣水肥耦合一體化施肥技術;到2015年,建立市、縣土肥化驗測試體系,全市小麥、玉米和水稻主要農作物測土施肥比例達到90.0%,化肥施用強度較2009年降低30.0%;推廣水肥耦合一體化施肥面積3.3萬hm2。
2.2.4節藥推廣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噴霧技術;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應用;建立農作物生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治理;擴大生物農藥、有機農藥的使用面積,推廣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建立一批農藥減量增效控污示范區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區。
2.2.5節能加快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推進省工節本農機技術應用,注重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步伐,提高農機應用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加快節能增效農機技術應用,推廣一批節能型新式農業機械。
2.3著力實施養殖業清潔生產
畜禽養殖業在農業生產體系中處于中間環節,對農業面源污染大,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2.3.1制定環保規程和環境準入制度針對新鄉市不同畜種、不同規模、不同管理模式的養殖場(小區)污染特點和不同污染物產生途徑、產生量、排放特征,制定環境準入制度和相應養殖場(小區)環保設施建設規程。根據不同區域內的環境承載能力,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依照區域養殖業環境準入要求,按畜種、養殖模式確定養殖場(小區)的分布與建設規模。
2.3.2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生態環保飼料,提高飼料生物學轉化效率,注重清潔生產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減少污染物排放;在規模化禽類養殖場(小區)推廣固液快速分離微縫地板及配套的清糞設備,減少沖洗水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在新建豬場積極推廣新型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2.4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秸稈、糞污和林業三剩物等,積極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
2.4.1以沼氣為紐帶,構建“三個層次”的循環系統圍繞畜禽糞便的資源化,以實施沼氣工程為紐帶,構建區域、村莊、農戶三個層次的循環系統,創建“區域大循環、村莊中循環、農戶小循環”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圖2)。
1)區域大循環模式。加強區域協調,探索沼氣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氣規模化利用難題,擴大沼氣應用用途和范圍,實現沼氣規模化生產、工業化應用。鼓勵恒友牧業等龍頭企業依托畜禽養殖集中區和大型養殖基地,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構建“養殖基地—沼氣—管輸—清潔能源(農戶、企業)、“養殖基地—沼氣—發電”、“養殖基地—沼氣—沼渣、沼液—農田”等循環經濟鏈條,形成區域范圍內的養殖基地、農戶、企業、農業大循環格局。
2)村莊中循環模式。以村莊為主體,在畜禽養殖小區,開展集約化沼氣工程建設,建設中型沼氣站,實現養殖基地集中制沼氣,沼氣供應農戶,沼渣、沼液用于效益農田的村莊中循環。推進以村莊為單位的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提升處理水平,改變畜禽糞便處理層次低、資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現狀。
3)農戶小循環模式。以農戶為主體,因地制宜推廣農戶自建小沼氣池,沼氣用于農戶生活,沼渣、沼液用于農田的農戶小循環。重點在縣城郊區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推廣“四位一體”農業循環模式;在農區,重點推廣“一池三改”和“畜—沼—果、林、菜”模式。支持養殖基地(小區)建設有機肥廠,使畜禽糞便達到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糞便生產生物有機肥、三元生物有機肥等新型綠色高效復合肥。
2.4.2以秸稈為原料,推廣“四化”利用模式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是將秸稈加工處理,使其變成肥料、飼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7]。積極引進先進的循環經濟新技術,因地制宜,推進秸稈資源的深度利用。
1)秸稈肥料化模式。以農戶為主體,加大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機械化直接還田和快速腐熟還田技術,鼓勵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粉碎還田機械化,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
2)秸稈飼料化模式。以養殖場(小區)為主體,大力發展秸稈青貯氨化飼料,鼓勵采用生物發酵技術生產生物蛋白飼料。
3)秸稈原料化模式。以企業為主體,鼓勵加工企業利用秸稈為原料,生產非木紙漿、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餐具等產品,促進農業與工業之間的耦合;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產業,形成“種植—秸稈—食用菌—菌渣—種植”的循環模式;以稻草、稻殼為原料,在原陽、封丘等沿黃水稻種植區積極發展草編產品和稻殼生產活性炭。
4)秸稈能源化模式。積極推廣秸稈壓塊、炭化、氣化技術,推進秸稈氣化示范項目和輝縣生物質能熱電廠、河南新銳秸稈發電有限公司秸稈發電項目建設,發展清潔能源。加快建設秸稈收集體系。積極探索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農戶積極參與,縣、鄉(鎮)人民政府引導,市場化推進的秸稈收集和物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建設必要的秸稈儲存基地;支持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撿拾打捆、貯存運輸全程機械化。
2.4.3以林業“三剩物”為原料,加快剩余物材料化利用新鄉市現有林地14.3萬hm2,活立木蓄積量847.0萬m3,全市林木覆蓋率25.3%。近年來,全市林業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人造板加工規模達到20.0萬m3,林業年產值達18.3億元。充分利用當地林木資源,鼓勵和支持采用木材節約和替代技術,開展林業廢棄物和次小薪材綜合利用,發展板材加工等較高水平的資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合理利用枝丫材、淘汰更新的果樹、樹皮等林業剩余物,構建“林業剩余物—板材”循環型產業鏈;實施林業剩余物生產中高密度纖維板、木塑型材等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重點項目。
2.5推廣循環型農業特色園區模式
2.5.1畜禽養殖集中區模式以畜禽養殖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業“種—養—加”集中在一定區域,產品和廢棄資源在園區內實現閉路循環。圍繞秸稈資源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圍繞畜禽糞便大力推進沼氣工程,圍繞種養業廢棄物開展食用菌栽培,圍繞畜禽養殖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圍繞養殖業需求大力發展生態牧草種植,形成“種植—秸稈—養殖—糞便—沼氣—種植(牧草)—養殖”、“種植—秸稈—養殖—糞便—食用菌(魚)—種植—養殖”、“養殖—加工—廢棄物資源化”等多條循環鏈,形成“一園多區”(循環經濟示范園、養殖區、加工區、廢物處理區、牧草種植區等)的特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框架,實現經濟效益突出、資源產出率高、“三廢”趨向零排放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圖3)。
2.5.2生態觀光型農業園區模式在新鄉市、各區縣的近郊區,發展具有生態農業特色和農業觀光功能的生態觀光型農業園區,形成典型的“糞—沼(菌)—糧、果、菜”、“糞、秸稈—雙孢菇—有機肥”、“糞—沼(菌)—魚”、“草—鵝—肥料—果、菜”、“糞—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態農業模式,實行農、林、牧、魚結合,打造城郊休閑和觀光農業。
2.6健全農業循環經濟服務體系
對污染的經濟學特征分析表明,循環經濟本質上是國家行為或政府行為引導和規制的經濟模式[8]。因此,新鄉市相關部門需要完善組織領導和機構設置,制定支持和激勵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公司+農戶+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逐步建立統一提供良種、統一提供飼料配方、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提供疫病防治、統一集中銷售產品的農業產業化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公共信息、技術指導、疫病防治、食品安全和環境管理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加快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努力提高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水平;重點扶持畜產品生產和加工骨干企業,走“品牌+規模經營”之路,努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建立健全畜禽防疫檢疫體系,實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程,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確保新鄉市畜牧業生產安全;通過健全完備的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對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3結語
作為農業大市,豐富的農畜產品和副產品資源不僅為新鄉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基礎原料,而且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全面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針對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耗竭等問題,提出了構建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從發展節約型農業、實施養殖業清潔生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為新鄉市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
- 上一篇:區委水系造林綠化指導意見
- 下一篇:全縣信息化與工業化指導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