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區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時間:2022-12-21 04:22:36

導語:城市新區發展循環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新區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一、重慶大足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

第一,政府大力支持,產業基礎較好。大足素有“五金之鄉”,龍水五金市場廢舊金屬年回收處理規模達數百萬噸,年銷售再生鋼50萬噸,足航五金、高精鑄造中心、上依紅車橋鑄件雙騰鑄造年耗費舊鋼鐵量達100萬—200萬噸。雙橋經開區是全市唯一集廢舊鉛酸蓄電池處理和高性能密封鉛酸蓄電池生產的涉鉛全產業鏈專業化示范基地。2013年1月,大足雙橋經開區申報循環經濟產業園為市級試點園區取得成功。該產業園已啟動首期郵亭核心區3平方公里建設,主要規劃廢舊金屬、機電產品、電子產品、汽車等廢舊資源再生利用,園區得到了重慶黃奇帆市長的充分肯定,并親自批示:“支持,抉擇合理,市政府全方位支持”。第二,配套產業體系日趨成熟。以再生資源為依托,大足區形成廢舊金屬回收冶煉、壓延加工,日用五金、建筑五金、汽摩零配件、模具、鋼鐵制品加工及鋼結構制造等較為完整的精品鋼及制成品產業鏈,形成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最具地方特色的五金產品專業市場。大足的制造業已由傳統的刀、剪、農用工具,發展到“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船舶五金、汽摩配件、綜合五金”等六大門類、40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產品輻射全國各地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益于再生資源產業的支撐,吸引了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如江蘇旋力、足航金屬、長興板簧等企業入駐雙橋經開區。第三,交通便利,區位明顯。大足雙橋經開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距在建的重慶三環高速3公里、成渝高速復線7公里,南瀘高速4公里、成渝客運專線1公里,大足城區距重慶內環僅40分鐘車程。目前,經過大足的物流企業也在增多,有普洛斯物流、汽博中心、渝西汽貿商業廣場、渝西汽摩配件市場等區級重點商貿物流項目7個,面積將達143萬平方米。其中,普洛斯物流基地一期和龍水倉儲物流中心一期專業倉儲物流設施面積將達19萬平方米。未來三年,大足還將建設區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綜合超市、專業專賣店、休閑運動中心與現代娛樂中心等商業面積將新增160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267萬平方米。第四,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足區是人口大區,戶籍人口接近100萬人。從唐宋至今,千年的五金文化積淀已經培育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生產力隊伍。大足區已有五所高校,分別是:重慶電信職業學院(經開區)、重慶正大軟件職業學院(經開區)、重慶環境保護與資源可持續發展職業學院(大足)、重慶物流工程職業學院(大足)、重慶服裝工程職業學院,大足區有區職教中心和職業培訓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產業工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重慶大足新區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觀念較落后,公共基礎設施需完善。有部分人認為循環經濟只是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而沒有理解這是一種追求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將回收利用再生資源與假冒偽劣、污染環境畫等號,把進口廢舊物資等同于“洋垃圾”。在項目引進、基礎設施等方面不足,可以參照學習如蘇州工業園區由中國和新加坡合作建成,成立14年來,規劃先行,注重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從企業、產業、區域、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提出了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新理念、新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規模小,競爭壓力較大。雖然大足區有一定的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廢舊鋼鐵回收交易有較長歷史,但總體上缺乏統一管理,產業規模也需壯大,產業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混雜,存在樓下生產、樓上生活現象。生產經營散亂,發展的理念意識、技術水平、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城市礦產”發展趨勢迅猛,如作為我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和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湖南汨羅再生資源產業園是一個集廢品回收、綜合利用、再生原料批發、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開發多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市場,每年集約化處理全國各地的廢舊物資100多萬噸,年加工再生銅、鋁、不銹鋼、塑料等原材料50萬噸以上,相當于每年為國家建起了一座千萬噸“不需要開采的礦山”。與大足相鄰的永川、四川內江,已建成兩個國家“城市礦示范基地”,循環經濟發展迅速,而作為傳統“五金之鄉”的大足還存在明顯差距。第三,經濟增長的同時,地方環境問題突出。具體表現水質越來越差,城市空氣質量不斷下降,空氣污染程度在增加;龍水鎮是全國著名的“小五金之鄉”,小五金是大足區的支柱性產業,年銷售收入20億元,從業人員達15萬余人。由于電鍍業重金屬與生活垃圾的嚴重污染,使得清澈見底的瀨溪河成了“龍須溝”,15萬市民的飲用水受到威脅,群眾怨氣很大。如重慶大足紅蝶鍶業有限公司空氣及水污染等問題。環境污染正從城市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污染、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三、重慶大足新區循環經濟發展中應有的對策

第一,厘清思路,轉變觀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建設“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將園區打造成為全國結構較合理的國家級示范性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再生金屬生產基地。第二,政府主導,促使回收體系更科學。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化發展、社會積極參與相結合充分利用“渝新歐”鐵路大通道回程、再生資源產業園、百億級龍水五金市場等資源回收載體,形成覆蓋面寬,效率高,參與廣泛的回收體系,同時依托本地容量龐大的鉛蓄電池企業、五金市場、再生鋼、電鍍等產業,促使大足循環經濟回收體系更加科學。第三,技術更先進,資源利用上規模。著力引進技術環保水平一流的環保項目,在引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園區的環境承載容量、能源資源承載力及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通過培育壯大現有產業,加快項目引進步伐,著力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集群,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規模化水平。第四,基礎設施共享化,管理規范化。通過在循環經濟產業園中集中規模化發展實現基礎設施共享,為企業就近提供水電氣、道路、管網等資源要素保障,以縮小企業運行成本。堅持集中治理、統一監管的原則,實行污染物集中排放、處理、回收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一體化發展,促進再生資源的規模化利用、高價值使用、清潔安全。

作者:殷福順胡太平單位: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