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探究
時間:2022-10-19 09:41:26
導語: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循環經濟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
20世紀70年代,Meadows(1972)羅馬俱樂部提出了增長極限論,指出伴隨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生態系統對經濟會產生制約作用,并伴隨自然資源的枯竭,最終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經濟增長并非簡單的消費產品,人類在消費過程中造成的額外負擔會導致人類社會文明的倒退。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以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根本手段,致力于延長資源和環境的使用壽命,進而降低資源消耗速度。這種以減量化原則為前提的發展態勢,反映了人類在面臨發展問題時,從排放廢物到凈化廢物、重新利用的過程,進而為資源的利用謀取最大的可能。這種“少排放、高利用、低開發”的生產模式,將組織成“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產”的反饋流程,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
二、中國西部地區經濟與環境發展現狀分析
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內蒙古和山西是國內人均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我國青海、新疆、寧夏也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綜合比較而言,我國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尤為豐富,堪稱我國的“聚寶盆”。盡管如此,由于我國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不僅沒能成為我國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成為資源的輸出地,導致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畸形,其中電力、建材、有色冶金、石化、能源的比重過大,對我國西部環境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以甘肅為例,作為原材料加工、能源輸出為主的省份,甘肅省的電力、建材、有色冶金、石化產業成為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心,造成環境每況愈下。而我國青海省西北部,伴隨柴達木盆地礦區的快速發展,導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煙霧情況越發嚴重,嚴重污染我國的空氣質量。2000年,青海省的廢氣排放量高達607.37億立方米。可以說,西部地區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也走上了“黑色走廊”。西部地區五省是我國大氣生成之所和水源發祥之地,占據了我國39%的土地面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青海擁有“中華水塔”“江河源頭”的稱號,瀾滄江、長江、黃河也都依賴于青海的出水量,分別占據了總流量的15%、25%、49.2%。可見,青海的水質直接決定我國全國的水質。倘若西部生態環境惡化,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國東部和中部的大氣環境。歸根結底在于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緣和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地區是東部季風氣候區,會導致污染空氣伴隨著季風侵染到我國東部和中部,造成全國性空氣污染。由于歷史、社會、自然、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省市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國和東部地區,屬于欠發達地區。與此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因未能正確處理人口、生態、資源和經濟發展等多重關系,以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犧牲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使其陷入了人口—經濟—生態的多重矛盾之中。眾所周知,中國西部地區條件惡劣,生態系統復雜而脆弱,并且由于長期受到人類不合理經濟、社會活動和非正常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環境、資源、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除此之外,西部地區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環境下,嚴重缺水,導致內陸河流域水面蒸發普遍偏高,水資源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這種生態環境以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為特征,導致我國西部地區進入到“生態貧困-經濟落后-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之中。要想快速恢復生態環境、保護西部環境與資源健康,發展循環經濟迫在眉睫。
三、中國西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目標,不僅要滿足后代人的需求,也要保障現階段經濟、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在于社會擁有長期持續發展的可能,避免由于資源、環境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受阻。可持續發展要求對社會諸多方面的發展模式進行全方位改革,堅持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以社會、經濟、生態為一體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復合系統。通過分析可見,循環經濟是一種通過對資源進行循環以及高效利用為主,將再利用、減量化作為主要原則,同時具有低排放、低消耗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循環經濟作為新概念、新思路,對于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對于我國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發展循環經濟可實現資源持續利用
由于我國西部地區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浪費導致人均資源相對不足,長期以來的供求關系變化,資源開發的粗放性、低利用率都造成資源浪費。眾所周知,我國西部地區發展較為緩慢,經濟水平較為低下,普遍技術水平不高,由此導致在資源開采、加工和利用過程中,轉換率不高,造成資源二次浪費。倘若工業用水利用率達到60%,那么可實現水資源的節約達58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0年工業用水行業總量的一半。數據表明,發展循環經濟可有效提高利用率。以往那種粗放式的經營方式給西部地區所帶來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甚至是具有災難性的,使得西部地區出現大量的資源浪費狀況,很多地區往往是通過掠奪式的方式進行資源開采,使得資源自身的利用效率較低。目前我國造紙行業、有色金屬行業、鋼鐵行業正在按照循環經濟的戰略發展,并已經實現三分之一以上原料的再生。我國西部地區將循環經濟運用到發展戰略中來,必將為資源的持續利用提供切實保障。
(二)發展循環經濟可對西部產業結構進行有效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這幾年是整個西部投資中發展勢頭最好,同時也是投資力度最大的階段,此時,西部地區的能源、生態、交通以及城市設施等多方面的建設都有了較大的起色,整個地區的經濟建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要想突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就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得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不但不會阻礙當地的經濟發展,還應對當地的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循環經濟致力于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發展經濟,摒棄傳統粗放的經營模式,創建全新生態工業園區,推行清潔生產、最大利用率生產,這種戰略方式符合產業結構的調整原則,能有效提高使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可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淘汰、關閉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落后企業、設備,改造污染重、能耗高的傳統產業,致力于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循環經濟可實現保護環境、防止污染
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信息化、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戰略。以“資源化、再利用、減量化”為標準的循環經濟可減少西部地區廢氣、廢水的排放,對于我國西部地區而言,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排放過多,嚴重影響空氣質量,水資源的污染也危害到黃河、長江、瀾滄江,由此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戰略目標,從源頭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確保環境安全的根本措施。另外,西部地區的工業布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善的環保設備,很多工業企業的污水和廢氣等不經過處理就排放出來,對整個環境帶來較大的破壞。調查顯示,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每年會降低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由此可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對西部地區的環境加以保護,對現有的污染狀況加以治理和改善,真正實現生態發展,實現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新時期發展目標。
(四)發展循環經濟可解決資源約束
能源的消耗與經濟發展具有必要的關聯性,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資源使用率過高,一旦資源枯竭會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往往是對資源進行無限制的使用,缺乏長遠規劃,但是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長此以往就會使得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于資源的開采和消耗,但是就當前的經濟發展現狀而言,依靠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滿足經濟長期增長的需求,唯有實現循環經濟,解決污染問題,提高經濟活動中對資源的利用率,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對立。通過實施再生資源回收、提高回收利用率、提高產出率、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方能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再過分依賴資源的消耗,而是對資源進行充分、循環的利用,重在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使得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五)發展循環經濟可實現擴大就業
當下,我國西部地區人均消費水平不足,歸根結底在于工作覆蓋面小,實施循環經濟,可以有效解決我國西部地區就業問題,提高就業率。循環經濟作為環保產業的一部分,不僅實現了廢物回收、再利用,還可以帶動整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西部實施循環經濟將帶動產生1000萬個就業機會,將提升西部地區人均消費能力,實現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結論
循環經濟作為創新型經濟增長方式,是確保我國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以“生態、經濟、社會”三者為關聯點,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經濟發展,生態平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西部地區實行循環經濟可解決當地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是促進經濟、社會、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正確戰略選擇。
作者:馬瑩 單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構建
- 下一篇:高中地理課合作學習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