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
時間:2022-03-22 04:08:22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差異顯著,由于歷史、經濟的原因以及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不斷惡化之勢。如何建設好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對于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可見,堅定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重要高度。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西部地區在我國的版圖上跨度很大,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由于歷史的和經濟上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直接關系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整體建設步伐。
二、西部地區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制約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對森林資源進行了長達40多年大面積的掠奪性采伐,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遭到破壞后,涵養水源的功能消失,使氣候變得更加惡劣,會導致洪澇、干旱或沙塵暴的發生。西部地區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期沿襲著開荒種地的原始農耕模式,牛羊的生產絕大部分還停留在放牧式飼養上,加之個別地方由于急于發展,過度開采,超載放牧牲畜,造成森林、矮桿植物和草山的破壞甚至毀壞。據統計,西部地區以川滇地區天然林區森林資源破壞最為嚴重,森林單位蓄積量年均遞減2.5%以上;其次是新疆天山地區和四川盆地周邊山區。由于森林覆蓋率過低,加之歷史上毀林濫墾、陡坡開荒,使山區失去涵養水源和調節水源的功能,加劇了水土流失。西北地區占西部總面積57%,而水資源量只占18%,水能資源只占24.4%。干旱缺水日趨嚴重,據統計,90年代初以來,西部地區農田每年受旱面積達86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劇趨勢。
(二)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和氣候的原因,農業生態環境較差,加之耕地條件差,化肥的使用量大,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江河和塘庫水體的污染及部分地區水源的水質惡化;同時不合理的施肥還造成土壤表層板結、土壤酸化等嚴重問題。目前農村點污染與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日益突出。
(三)農業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突出
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時我們也使用了世界化肥總消費量的31%,全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殘留超標使農產品污染等問題十分突出。同樣,西部近年來,農藥施用量也呈增長趨勢,一些農藥甚至能在土壤中長期殘留,這些農藥的殘留物還可以通過水的傳遞,將污染擴散到很遠的地方,造成農產品嚴重污染。這些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直接危害國民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所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三、以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基本對策
(一)大力宣傳、強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西部各地、各部門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宣傳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印發宣傳品、經驗交流會和采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全方位教育宣傳,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從思想上充分認識農業循環對于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科學道理和經濟、社會效益,才能轉變單純追求GDP的觀念,提高西部地區各級干群增強農業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讓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廣大農民群眾之中,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等活動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有利于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按照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按照“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西部地區盡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產的物質量,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減少土壤、水體和農產品中的有害殘留;提高農業機械、農業基礎設施等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如推行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從深度和廣度開發農業資源再利用價值,實現土地、土壤、森林、草地、水體以及動植物等資源的良性再循環。同時在農業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和消費等環節,應特別重視循環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提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規模,逐步建立起西部農業資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環利用體系。
(三)科學規劃,探尋適宜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模式
西部各地區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明顯,農業類型多樣,不同區域有不同農業生產類型,為此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不可搞“一刀切”,應根據西部地區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探尋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模式,如可以在具有區域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的區域,以農村特色農業型發展模式為主,建立高效獨有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平原經濟區域可以以農業生態產業園模式和農村庭院模式為主,即在農業生態產業園內通過對一定地域空間內不同農業企業間,以及其他企業、居民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源的輸入與輸出進行優化,從而在該地域內對物質與能量進行綜合平衡,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獨立地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
(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
科技創新是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撐,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科技創新力度,大力開發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農林牧品種遺傳改良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綠色耕種技術、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清潔能源利用技術以及大力發展建造水源涵養林、護坡林、護堤林、防風林等防止水土流失技術等。同時必須正視西部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容量,按照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實施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和凈土、凈水、凈氣的“三凈田”工程;加大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科學性、持續性,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并同時做好農民的后續保障工作;創新手段,提高檢測技術技術水平,進一步制止工業污染對農業環境的損害,加大農業污染的治理力度;進一步明確農產品準入標準,完善農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系統,確保西部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完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及法律保障制度
西部地區應加快完善現有國民經濟核算、價格、財稅、金融等與建設西部農業文明不相符的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保障制度,立法機構要組織專門人員,根據不同制度的性質和種類,加快步伐對已有的制度進行完善,對還沒有的制度加快制定,同時規范執法行為,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嚴肅查處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和生態破壞現象,確實保障西部地區以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實施,并取得積極成效。
作者:方杰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十八屆五中全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吳季松.循環經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任正曉.農業循環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4]張梓太,張乾紅.論中國農業發展機制的生態化-兼論農業與生態環境關系原理[C].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
[5]胡美倫.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4(16)
[6]周立,潘素梅.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農業發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7]方杰.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8]方杰,曹邦英,涂文明,劉應洪.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四川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路經研究.發展研究,2010(12)
[9]孟國才,王士革,謝洪,張桂香,張金山.我國西部山區農業生態環境現狀與恢復對策.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5)
[10]李軍.關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思考.山西能源與節能,2006(6)
- 上一篇:馬克思經濟學科學技術研究論文
- 下一篇: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