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29 08:37:40
導語: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是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的必然選擇。通過分析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以內生動力與外部保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從政府、企業、公眾及中介組織等循環經濟實施的主體層面,提出加快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內生動力;外部保障
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前瞻性地提出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的戰略構想。目前福建“生態省”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F階段,福建省正處在“一帶一路”建設、“海西經濟區”建設以及“福建自貿區”建設的戰略機遇期,要積極發揮生態及區位優勢,以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為抓手,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努力打造閩臺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前沿平臺。
1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1.1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福建省以打造循環型企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抓手,通過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逐步建立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優勢,但省內不同區域發展并不均衡。從能耗情況來看,2014年漳州、寧德、泉州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3年均有上升,且遠超出福建省平均水平,這是3市近年來加速發展沿海臨港重化工業的結果。從工業污染物排放來看,2014年三明、南平地區的單位工業增加值SO2排放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漳州、廈門等地區的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排放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構建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已成為必然趨勢。從工業固廢的利用情況來看,2014年南平、龍巖等內陸地區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現階段應著力發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從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情況看,2014年泉州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到全省投資額的78.0%,體現了泉州作為工業大市治理工業污染的決心。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條亟待完善。福建省尚未邁入工業化后期,產業結構不平衡,鋼鐵、電力、紡織、石化等耗能產業仍占據主導地位。產業趨同現象明顯,產能過剩壓力較大,阻礙了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產業鏈不夠完善,特別是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未能形成循環耦合,上下游產業間的資源流動效率較低,導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廢棄物資源無法實現有效循環利用,不利于資源節約,加劇了環境惡化。(2)試點示范園區或企業較少,發展模式亟待優化。福建省雖然公布了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園區及城市名單,但相較于浙江、江蘇等省份,在數量及發展效益上都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的示范企業、園區趨向于考慮自身經濟效益,零散地開展環保、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等項目,規模性和規范性不足。此外,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夠完善,側重于從企業和園區等層面進行探討,忽略了宏觀層面的社會循環體系構建,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尚未實現高效協調統一。(3)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服務平臺建設亟待強化。福建省在循環經濟信息交換平臺建設上相對滯后,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網絡體系,企業和園區難以通過網絡等信息平臺獲取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廢棄物資源的交易難以形成規模。此外,可再生資源回收平臺不夠完善,廢棄物分類回收管理相對落后,增加了對廢棄物中可資源化成分進行分離、加工的難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靜脈產業的發展,無益于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資源再生利用體系。
2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推動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力量主要來自內生動力和外部保障。內生動力源于企業采取的循環經濟做法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外部保障則包括政府政策調控、社會力量參與等外部力量。
2.1內生動力缺乏
(1)經濟效益增長機制不健全。對于企業而言,獲得經濟效益是其自主進行相關活動的關鍵。但目前,企業開展循環經濟活動的人力、工藝及設備投入成本較大,而廢物回收再生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由于資源的再利用成本較高無法盈利,使得再生資源產業無利可圖[1]。加之福建省中小企業偏多,企業規模與資金實力有限也對企業循環經濟相關行為產生阻力,由于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企業和園區在循環實踐上缺乏內生動力。(2)資源價格體系改革存在滯后性。資源性產品間的比價關系不合理,資源相對于工業產品的比價過低,又因為福建省生態產品的生產尚未形成規模,其價值很難通過價格體現,難以推動工業循環經濟的規?;l展。其本質原因是資源價格并沒有準確反映供求關系,企業不愿在廢棄物回收、資源循環利用等環節花費過多的精力,更不會自覺關注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3)技術支撐能力有限。在循環技術研發投入上,福建與發達省市間存在差距。技術服務市場尚不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存在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清潔生產、生態設計、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等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推廣,不利于構建從開采、生產、營銷到廢棄物回收等全過程的循環經濟技術鏈。
2.2外部保障不足
(1)政府調控與監管機制尚不健全。推動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必須構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但在現實中,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實施細則和行業標準,存在監管真空。財政、金融、稅務、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政策法規不夠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執行力,如增值稅優惠政策僅涉及石煤、粉煤灰、煤矸石等,其他很多涉及循環型產業鏈的原料卻未包括在內,不利于循環活動的自主開展。(2)中介組織發揮作用有限。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是政府部門和盈利性部門無法代替的[2],對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福建省與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中介組織數量少、規模小,在循環經濟理念宣傳、技術咨詢、搭建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合作平臺、傳遞市場信息與公眾需求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3)社會公眾參與度低。社會公眾參與度低表現為2個層面:①參與渠道過窄、信息公開力度不大,降低了公眾在循環經濟政策的制定、評估等環節的參與度;②福建省綠色消費宣傳相對落后,政府對于生態產品的補貼力度不大,尚未形成綠色的消費理念及消費模式。
3加快福建省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3.1建立市場導向的長效動力機制
(1)健全利益驅動機制。健全利益驅動機制是推動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①強化金融支持機制,對循環經濟發展項目建立專項資金支撐機制,如對每年節能1000t標準煤的節能技術改進項目,根據其節能量予以150元/t的補助。②強化稅收激勵機制,通過免減稅、退稅等方式對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給予稅收優惠。(2)完善競爭發展機制。目前,福建省綠色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少,利潤較低,缺少競爭優勢??沙掷m發展的思想與生態平衡是評價設計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3]。要依托工業設計創新,在資源利用、產品生產、廢棄物再生設計等環節進行生態設計。對相關企業在用地、用水、技術研發、基礎設施等方面予以優先保證,增強綠色產品、生態產品的競爭力。(3)完善產業布局,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依托沿海區域的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產業,著力推動鋼鐵、石化、紡織、塑料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在三明、龍巖等內陸區域,重點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區域產業合作,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此外,著力解決工業園區內產業混合度高、聚集效應弱等問題,完善工業園區內信息服務系統、物質資源交換系統的建設,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
3.2加快政府管理體系構建
(1)完善制度供給。政府是推動工業循環經濟有效運行的主導者,要積極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的構建。加快研究制定《福建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等規章制度,完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機制、信貸機制、投資機制、產業機制、考評機制、獎懲機制[4],靈活運用經濟杠桿,通過合理的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經濟手段,兼顧綠色產品的供給端與消費端,提升企業和公眾對于綠色產品的接受度與承受力。(2)加大監管力度。省、市、縣各級政府應設立循環經濟發展監管機構,將節能環保指標、資源循環利用及循環經濟項目執行情況等要素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對能耗量超出一定標準的投資項目嚴格審批,對企業中耗能耗水耗材大戶嚴格開展節能專項檢查,若發現有超出能耗限額等違反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法規政策的行為,依法嚴厲懲處并糾正其行為,以推動監管的有序進行。(3)推動技術推廣平臺建設。在加強清潔生產、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等循環經濟技術研發與創新的同時,要重視相關技術的運用及推廣。①要加大投入,為重點產業建設技術研發推廣平臺,為企業引入創新技術提供幫助;②通過財政支持,直接在龍頭企業中建立技術研發推廣平臺,為同類行業的其他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福建省應重點依托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等平臺,引進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先進工藝技術,積極消化并加以推廣。
3.3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1)強調企業的延伸責任。嚴格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不僅要強調產品質量,還應追加產品消費后的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和最終處置等相關責任,實現產品環境友好設計的目的[5]。比如對于生產電器的企業,要規定企業對廢舊電器進行回收的義務,否則此類產品的不合理處置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2)發揮中介組織作用。著力培育中介組織,促進其與政府、企業、公眾間的協調合作。現階段,政府職能轉變也要求將原先由政府部門承擔的諸如行業規劃、行業準入、行業標 準制定、公共平臺建設等職能部分轉移、委托給中介組織,但也不能忽視對中介組織的監管,以確保其良性運作。(3)推動公眾廣泛參與。社會公眾在循環經濟建設中應發揮主人翁作用,要著力加強4個層次的公眾參與:①預案參與,即參與循環經濟相關法規條例的制定,這是高層次的參與;②過程參與,即公眾對相關規劃條例執行的參與應具有監督性;③末端參與,要求公眾對破壞生態環境、違反相關法規政策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④行為參與,即引導公眾的綠色消費行為[6]。
作者:陳齊樑 郗永勤 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勝男,馮蕊.我國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問題初探.生態經濟,2010(9)
2王田海.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及啟示.當代經濟,2012(17)
3李志榕.循環經濟模式下工業設計的路徑選擇.求索,2015(10)
4杜強.推進福建循環經濟跨越發展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8)
5張旭東,雷娟.循環經濟模式下生產者延伸責任研究.環境保護,2012(12)
6郗永勤.循環經濟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 上一篇:高中政治課堂問題設計探討
- 下一篇:農業循環經濟下新型農民的內涵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