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思路
時間:2022-10-29 10:49:16
導語:樂都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緩解農業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樂都區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河中下游,共有7鎮12鄉,354個村級單位,1422個自然村。根據樂都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調查數據,2016年末,全區耕地面積51.44萬畝,林地面積29.60萬畝,牧草地(草場)面積19.25萬畝。耕地區域呈川水、淺山、腦山分布形態,地塊分散,難以連片開發集約利用。2016年末,全區共有灌溉耕地面積7.99萬畝,僅占總耕地面積的15.5%。水資源已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目前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情況下,依靠大規模增加資源投入來滿足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這就使緊缺的農業資源日趨減少,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地處高原的樂都區生態環境脆弱,一經破壞很難修復。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這對樂都區的生態環境提出了嚴峻考驗。目前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基本特征的農業循環經濟。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樂都區現行的農業是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農業,這種模式使農業資源被大量浪費,廢棄物自由排放導致資源環境惡化,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損害。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是為了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使人居環境綠色、舒適。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質量,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減輕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目前的農業生產中,大量消耗農業資源,同時長期對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膜、除草劑、作物生長劑等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只有最大程度減少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推行農產品清潔生產,減少對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將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使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和諧統一[1]。
二、淺談樂都區推進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路
1、加大宣傳力度。要利用媒介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理念、知識,在全區倡導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群眾在資源節約及生態環保方面有足夠的認知,養成應用科技手段節本增效、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節約農業資源、注重生產廢物循環利用、生活中垃圾分類處理、環境衛生整治保護的良好習慣。2、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加強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引進,依托科研院所,大力推廣應用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治理技術,加快新型長效緩釋肥料、高效低毒低殘農藥及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培育高產、優質、多抗和安全的新品種,生產綠色環保高品質農產品。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與推廣,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加快田間清潔工程,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3、發展農業產業鏈接循環化,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建立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集中回收處理機制,形成農業投入品利用、回收、再利用的配套體系;提高循環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加快糧食烘干、倉儲設施建設;實施農村沼氣清潔工程,促進畜禽排泄物、農村生活污水等轉化為清潔能源和優質肥源;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推動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的開發利用水平[2]。4、因地制宜探索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耕地保護措施。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水利、道路、溫棚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地域優勢,打造“一村一品”模式,形成特色鮮明、安全高效,發展持續的農業格局。按照循環化、無害化要求,推廣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技術;最大程度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增加施用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采用滴灌、噴灌技術,減少水資源消耗;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農業環境的破壞;積極引導企業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原料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采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方面優化;鼓勵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借助“互聯網+”建立農產品交易網絡平臺,最終在樂都區域內實現“最適生產、最適循環、最適廢棄、最適消費”的協調型農業體系。5、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帶動推廣作用。加強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建設,結合本地農業發展實際,示范推廣農業循環技術,如水肥一體化、化肥和農藥減量增效、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等技術。示范園區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機肥生產企業,發展有機肥加工,特色農產品、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突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示范,促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樂都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起到引導推動作用[3]。6、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配套建設垃圾設施、沼氣能源工程等,合理設置垃圾收集點,清除農村露天糞坑、簡易茅廁,規范生活污水排放,提高生活垃圾集中、清運、處理水平。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引導群眾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用好自然生態,發展鄉村休閑娛樂、游覽觀光,弘揚農業傳統文化,展現現代化農業魅力。
參考文獻
[1]何樹紅,閆希輝,張好治.新農村建設中循環經濟模式初探[J].經濟問題探索,2007,7,24-28.
[2]陳冬梅,卞新民,竇華泰.循環型農村產業模式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6,11,1-2+10.
[3]王萍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農業經濟,2008,10,3-7.
作者:李翔 單位: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農業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
-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探析
- 下一篇:循環經濟“綠色校園”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