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全民所有制實質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00:00
導語:我國全民所有制實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說明:大約是1988年左右,一份很權威的期刊上,登載了一篇某經濟學家的文章(題目忘了),認為:恩格斯關于\貨幣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會導致公有制解體\的論點是錯誤的,因為我國的全民所有制并沒有因為貨幣的廣泛應用而解體(大意如此)。我因而有了疑問,或者是恩格斯錯了,或者......。于是,就有了此文。)
多少年來,人們被自以為在具有某種性質的社會中不應有的種種現象所困擾。我想,任何社會問題,都源于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一點已經不需再去證明了。也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以此否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我想要說明的是,許多對馬克思主義的非難,是由于對目前我國全民所有制和社會的性質沒有正確認識的結果。
全民所有制的財產歸全民所有嗎?
1、長期以來,在理論界,將我國目前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由國家占有和管理的形式,稱為全民所有制。以下,我們對這種所有制的實質略作探討。
2、幾乎所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論著,在論述現行的全民所有制的性質及其優越性時,主要依據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共產主義社會所有制特性的表述和預見。就是說,\某一對象的特性不是從對象本身去認識,而是從對象的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來\(引自《反杜林論》第93頁)。
3、全民所有制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表述:
第一種:全民所有制是\全體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見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
第二種:全民所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的一種公有制形式\(見宋濤主編《政治經濟學(下卷)》)。
無論那種表述,都是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論述的再版。問題在于:導師論述的是他們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特征。而我們的理論和宣傳用這些定義去說明現行的全民所有制,并據此推論其種種優越性。
4、如果我們不只是將\全體人民\理解為一種名義,一個概念,那就必須認識到:它不單是一個概念,也是實實在在的群體;不但是整體,同時又必須是現實的各個個人所組成。在這個全體人民中,有各種各樣的勞動者,也有一些有勞動能力卻不勞而獲的人。從腰纏萬貫的致富能人,到沿街乞討的流浪者,我們都不能憑主觀意志將其中任何人逐出\全體人民\的范圍。全民所有制的財產屬于全體人民,也屬于那些有勞動能力卻不勞而獲的成員嗎?
5、定義的第二種表述,避免了第一種表述的明顯缺陷。然而,全體勞動者,依靠工資生活的國有企業職工,以集體形式占有某些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的勞動者,以私有形式占有一定生產資料的小生產者,以及那些腰纏萬貫的新生富豪們,都是國家和現行經濟、政治理論承認的勞動者。全體勞動者是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是不是說:全體勞動者的這幾個在社會經濟地位上極為不同的部分,對全民所有制財產具有同等的權利呢?如果不是,那\共同占有\豈不是空談么?
6、誰也無法否認,在目前的社會,無論是全體人民,還是全體勞動者,仍是由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極為不同的各個部分,由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具有不平等的地位和權利的各個部分,即由不同的階級組成。說生產資料屬于\全體\,屬于不同的階級,無非是說:它不屬于任何階級!
7、\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無論個人還是群體,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在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地位,因此也就是他在所有制關系中的地位。所有者的權力,首先是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資料運用的權力。因此,勞動者和社會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結合,是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根本特點。毫無疑問,個體勞動者和集體所有所有制單位的勞動者與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是不可能直接結合的。而國有企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國家(事實上是國家權力的代表)的允許方能進入生產過程,運用生產資料。這是有媒介的,間接的結合。可以認為,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個體勞動者、集體所有制單位勞動者、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勞動者,都沒有直接運用全民所有制生產資料的權力。
8、許多有關著述將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提合理化建議作為論證勞動者是企業主人、所有者的佐證。然而在實質上,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合理化建議活動比我們深入的多,廣泛的多,能認為那些勞動者是在發揮所有者主人翁的作用嗎?至于企業管理民主化,且不說目前發展到怎樣的程度,最起碼民主管理是企業領導者認可方能實行。甚至許多企業的工會也只是起著福利部門的作用。
9、誠然,勞動者在所有制中的地位,是由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但這恰恰說明,用已有的定義、概念去說明現實的全民所有制是不適當的。勞動者能否成為真正的所有者,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不取決于概念的邏輯推論,不取決于任何法律規定。\正如其他一切社會進步一樣,這種占有之所以能夠實現,并不是由于人們意識到階級的存在同正義、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僅僅是由于人們希望廢除階級,而是由于具備了一定的新的經濟條件\(恩格斯《反杜林論》第278頁)。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和結果,而不是人們主觀愿望的結果,不是法律強制規定的結果。當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較為落后時,當生產社會化程度還不足以使全社會勞動者在經濟上密切相聯、從而是政治上也密切相聯時,當工人階級還沒有強大到能夠自己代表自己的時候,當勞動還只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只是為了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延續,當全體勞動者還是由經濟利益不同的部分,即由不同的階級組成時,全體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是不可能的。
10、\什么都不據為己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僅將概念與現實對比,就已經使我們陷于困境了。曾經有人在1986年以前就尖銳地指出:\我們三十多年來一直對國營企業職工進行主人翁思想教育這件事,恰恰證明了國營企業職工還不是企業的主人。\(轉引自《新華文摘》1986年第十期《理論狂人》)。多少年來,經濟理論談及所有制問題,只好抽象地談論社會勞動者整體占有,而很少涉及勞動者的現實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對財產的權力以及權力的具體運用。沒有權力具體運用的\權力\是不存在的。
11、全體勞動者(或全體人民)只是全民所有制財產的名義所有者,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只是在名義上歸全民所有。
與國家所有制有關的問題
12、名義的所有制要采取現實的形式。名義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國家所有的形式,在分析國家所有制之前,有必要先分析幾個根深蒂固的觀點。
13、國家是所有者。這種觀點不但在教科書和理論宣傳中經常看到,它也深深置根于人們的頭腦之中。
國家不是所有者,也不可能是所有者。無論是什么性質的國家。
所有者是所有權的人格化。所有權必須通過現實的各個個人方能實施,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
目前任何現存的社會形式,都還不能消滅階級差別和對立,因而也就消滅不了作為國家的國家。國家并沒有脫離它原來的意義,它還是作為階級政治統治機器存在的。
國家是某個時代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政治體現。即使經濟發展要求國家擔負經濟管理職能,這也只是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離的最高形式。但仍不能認為國家是所有者。
國家所有,不過是某個階級或集團借助國家的形式實施的占有。歸根結蒂,誰支配國家,誰就是名義上屬于國家的財產的所有者。說國家是所有者,無非是說支配和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人是所有者。
14、國家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觀點如果用于宣傳上,也許是必要的。有哪個現代國家不宣稱自己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呢?但將它用于理論研究,用于探討社會問題,卻是不科學的。當社會是由不同的階級組成時,國家就不可能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是根本不同的。小生產者希望那種\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永遠保持下去,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入有產者的行列。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從而最終使國家歸于消亡,才能徹底實現。
我們的社會目前還是小生產者的大海。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為目的的國家,不是要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而是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要求,用經濟的力量去摧毀小生產,使小生產者脫離他們原在的行列。
并且,說國家是某一群體的代表,就不能不涉及這個群體對其代表者的選擇和制約等等問題。在我們社會中,人民的現實主體除了企望\好官政治\,對國家權力的代表們能有多少權力呢?
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利益這一觀點,常被用來證明國有財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有的文章認為:國有制的財產歸全體人民所有,是由國家的性質──即所謂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決定的。似乎不是所有制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是相反。這種觀點是明顯錯誤的,論證也是不能成立的。
15、國有制等于公有制。
有關著述論證此觀點時,其依據依然是革命導師對未來社會經濟關系的設想和預測。其中多出自恩格斯《反杜林論》。\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名義占有生產資料......\。以上這段話幾乎被所有論證國有制即公有制的論者引用。同時,幾乎所有引用者將緊接著的一句:\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后一個獨立行動\用省略號代替了。引用者們深知,恩格斯所說的國家和現實中的國家有本質的不同。科學論斷被肢解,被各取所需,這真是理論的悲哀。(以上引言見《反杜林論》第277頁)
恩格斯指出:\國有化在經濟上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國有化才意味著經濟上的進步,才意味著在由社會本身占有一切生產力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準備階段\(《反杜林論》第274頁)。也就是說,即使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社會生產過程的管理,國有化也只是為社會本身占有生產力做準備,而不能等同于社會占有,更不要說由于非經濟目的而實行的國有化了。國家所有制首先是經濟行為,是為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存在,而不是為了保證人們自以為具有的某種社會政治性質。
全民所有制的實質
16、定義:國家所有制是由國家代表全體勞動者占有社會財產、行使所有權。
17、無論我們申明國家具有什么政治性質,國家的性質也不能決定所有制的性質。那么,國家所有制的實質是什么?無疑,這不能由對象的概念邏輯地推論出來,只能通過對對象本身的現象去研究,只能從所有權運用過程中去研究。
18、經濟學家們認識到:\由國家代替全體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占有生產資料,絕不意味著這些生產資料是由國家政權支配和使用\(見宋濤主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國家的任何權力,都是通過各級國家行政機構行使的。國家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國家各級機構、以至于國有企業,都具有了雙重身份。它們首先是一定范圍的政治權力主體,并且因此具有支配相應范圍內財產的權力。名義上屬于全體人民所有的具體的不同的財產,在形式上表現為各級國家行政機構、各級不同的行政政治權力主體所有。
19、同理,各級國家政治權力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也決不意味著國家名義下的財產由這些國家政治權力機構\直接支配和使用\。所有者是所有權的人格化。無論所有者具有何種名義、采取何種形式,權力最終還是要落實于現實的人或人們。\脫離人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第137頁),權力只有通過人的運用才能成為現實的權力。既然生產資料屬于國家,那么,實施這種權力的自然是國家的代表──各級行政官員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國家官員們的確擁有對生產資料支配的權力,這并非由于他們擁有這些生產資料,而是由于他們代表國家行使一定范圍的政治權力。他們正是在行政管轄的范圍內,在政治權力所能觸及到的地方,才具有支配名義上屬于全體人民的財產的權力。在各個社會層次,政治權力都成了所有權的主宰。無論是名義的全民所有制,還是形式的國家所有制,都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只有政治權力可以使某些人成為全民所有制財產的支配者,只要不失去政治權力,就可以行使所有者的權力。現行國家所有制實際上是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所有制,或者說,是生產資料政治權力行使者支配制。
20、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并且全民所有制財產支配者在行使經濟權力的時候,既沒有現實所有者的制約,也不受名義所有者──人民的監督;一旦掌握政治權力即可獲得在相應范圍內支配國家財產的權力,這種權力只受更高政治權力的約束,是我們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的首要特點。認識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
由于生產資料與其支配者沒有切身的經濟利益上的聯系,只有與支配者政治權力地位的聯系。所以,國家官員們沒有關心經濟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客觀要求,除非會直接影響其政治權力地位。國家官員們的行為不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是反映取得和保持政治權力地位的要求。
因此,他們運用經濟權力往往不是為了經濟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是為了建立和證明自己的政治業績。
因此,科學技術研究在我們的社會,往往被用于宣傳政治業績,被用于宣布填補了某項\空白\,被用于證明國家制度的優越性,而不是被用于發展社會生產力。
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中,發生的不是由于追求剩余價值而導致的生產過剩,而是為了某種政治要求產生的物質浪費。不是政治手段服從經濟目的,而是經濟行為屈從于政治要求。經濟行為成了政治投資。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寫道:\實際上濫用這個概念對于所有者具有極為明確的經濟界限,如果他不希望他的財產即他的濫用的權利轉入他人之手的話\。資產者有時也會濫用經濟權力,但這種濫用,是以不喪失自己的所有者地位為界限的。而政治官員們濫用經濟權力,是以不喪失自己的政治權力地位為界限的。做為不受所有者約束的生產資料支配者,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運用經濟權力,而無需對所有者負責;由于不是真正的所有者,由于其支配者身份的非持續性、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將隨著政治權力行使者的變更而變更,他可以不必為其行為像所有者那樣擔負經濟后果。他可以像私有者那樣,將名義上屬于全民的財產當做私產去揮霍(無論以何種形式),卻不必擔心因為財產的喪失被拋出所有者的行列。只要不影響、甚至有利于政治權力地位的穩定和上升。資產階級政客為滿足資產階級的經濟要求施政。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支配制社會中的政治官員們則可能為滿足自己的經濟要求運用政治權力。
21、我的這些看法可能會遭到激烈的抨擊,人們會舉出許多令人稱道的事例來反駁我的觀點。然而這很可能會證明全民所有制的又一特點:由于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不是靠財產關系和經濟利益關系來約束,那么,就只好求助于道德約束和良心約束了。全民所有制財產的支配者能否謹慎的使用權力,取決于他的道德水準,即所謂政治覺悟。
22、生產資料名義上全民所有,形式上國家所有,變成實質上政治權力行使者所有。坦率地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現實的全民所有制實質上依然具有私有的性質,行政官員們政治權力的范圍愈具體,行使權力愈具有獨立性、更高權力的約束愈薄弱,私有的性質愈明顯。所有權的轉移不是取決于財產關系的變更,而是取決于政治地位的取得和喪失。
23、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支配制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著深遠影響。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問題,諸如:腐敗現象、權大于法、平均主義、人身依附、好官政治、任人唯親、等級制度等等,都是與所有制的特性分不開的。甚至社會理論研究也失去了思索的活力,而多是在論證政治權力的聲音。
不能回避的問題
24、按勞分配。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不能決定怎樣生產,他們也就不能決定怎樣分配。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有與之相應的分配形式。在生產資料政治支配制條件下,必然是按政治等級分配。城市市民和鄉村農民是不同的等級;干部和工人的等級差別甚至影響到他們退休以后的生活;企業不單單是企業,而且是具有政治等級的單位;政治等級無處不在。甚至有了\處級\待遇的佛門子弟。人們認識到,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弊病,但同時,許多人并沒有注意到,平均主義往往僅限于同一等級內部。分配在不同等級之間差別被認為是正常的,即使這種差別與其對象的勞動付出和勞動成果毫無關系。可以認為,在我國,從社會的角度講,從來不曾有過按勞分配。
25、勞動力商品。(這個問題曾經爭論了很多年,然而無論在理論上是否承認目前我們社會的勞動力具有商品的性質,勞動力還是不可避免的商品化了。因此,過去的說明略去。在此想強調的是,自階級產生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勞動力的發展大致分為如下階段:
(一)、勞動力不是商品,勞動者不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二)、勞動力是商品,勞動者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三)、勞動力不是商品,勞動者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我們社會目前正在向第二階段發展。)
26、社會主義。認識了全民所有制的非公有的實質,也就認識到我們是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迄今為止,任何自稱是社會主義的國家,都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只要我們看一看近幾年某些曾自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劇烈變化,就可以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了。財產國有化或許是可以選擇的,但是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卻是不能選擇的。因此,那種認為我們在五十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的觀點,是不科學的。如果認為國有化即社會主義,那么,在任何一個階級還沒有強大到使國家直接成為自己政治工具的社會,國家都可借助超經濟力量實現所謂社會主義了。(如果讀一下《恩格斯致愛.伯恩斯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23頁)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693頁的有關論述,會使我們對目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而不是某種政治名義。
因此,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非常必要和明智的。首先,這使我們的社會區別于資本主義,我們的主觀目的是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其次,這也使我們區別于社會主義社會,因為我們還不具備客觀條件,生產社會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所以,要向資本主義學習,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向它們學習,甚至學習它們的某些政治形式。以改造我們這個小生產大海的社會。
正由于認識不到我們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自由化論者否定社會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超越論者們則夸夸其談地認為我們超越了革命導師的設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兩者在不同的兩極表現出同樣的幼稚。
結語
27、人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自改革開放以來,所謂改革新思路層出不窮。為振興國營經濟,國家采取了種種措施,但總難以達到設想者預期的效果。這是與我們沒有大膽思索所有制的特性分不開的。只有正視全民所有制的實質,才能真正去完善它,使其逐步地、真正地具有社會公有的性質。并且,有助于幫助深刻認識我們社會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特點,有助于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正確決策。就會認識到,廉政建設不能依靠道德說教和理想啟迪,人民民主只有逐漸通過人民對國家官員的制約和選擇才能實現。
- 上一篇:民主化村級治理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轉型期公共領域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