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地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23:00
導語: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地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升級顯得越發迫切。但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拋棄,與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同等重要。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要求產業發展應該梯度轉移,中西部區別對待。
關鍵詞:勞動密集型;產業;國情;產業升級
一、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幾個說明
1.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本界定。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生產中主要依賴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在生產成本中,與設備折舊費用和研發費用相比,工資支出所占比重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農林業以服裝、紡織、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按照馬克思主義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理論,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簡單勞動創造價值相對較少,利潤空間非常有限。
2.與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區別與聯系。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指主要依賴于尖端科學技術生產和服務部門,這些部門自動化程度高、資源消耗低、科技人員比重大、產品技術更新換代快,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工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精密機床、數控機床以及高級醫療器械等行業。
資本密集型產業又稱資金密集型產業,是指依賴于資金投入的行業或部門,這些部門大型裝備多、資金周轉慢,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業等重工業。
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這三者之間區別很明顯,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生產領域,如中國各大電子產業工業園區的貼牌生產及外包企業,雖然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但同樣依賴于大量勞動力。
3.區別于“兩高一資”。“兩高一資”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這一類行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負面作用較大,基本屬于限制或禁止的行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分依賴人力資源,勞動生產率不高,但對社會并無壞處,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仍值得提倡和鼓勵。
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仍有一席之地
1.人口眾多。2006年,世界人口為65億,而中國就擁有13億,占世界的1/5。發達國家、西方七國以及歐元區的人口總計分別為10億、7億和3億[2]。顯然,讓13億人口一下子都從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很不現實。據專家研究,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講,持續時間或將更長。
2.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從土地上轉移出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眾多,以2006年為例,中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6%[3]。2006年,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2%、47%、41%,而發達國家分別為2%、26%、72%[4]。中國要進入發達國家之列,就需要不斷推進城市化、降低第一產業比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從土地上轉移出來。1978年中國鄉村人口數占比高達82%,1991年降低到73%,1997年進一步降低到68%,2001年達到62%,2006年則降到56%[2]。從歷史情況來看,中國每年都有1%的鄉村人口轉移出去。2008年,中國有1.3億農民外出務工。
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國的農業人口比重仍然過高。2005年,世界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0%,亞洲為50%,而中國則高達64%。未來,中國仍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從土地上轉移出來,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將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4]。
3.國民受教育程度。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大有市場。2006年,在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未上過學的占9%,大專及以上的僅占6%。2001年,世界部分國家經濟活動人口教育程度構成如下:韓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別為14%、44%、25%;德國分別為17%、59%、24%;法國分別為27%、47%、26%。雖然統計口徑和年份不具可比性,但從這些數字中還是可以看出,中國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這種教育程度的人口結構必然需要一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吸納就業。
三、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幾點建議
(一)向中西部轉移
1.東部沿海地區具備產業升級的條件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快速成長,這些地區在人才、資本以及技術方面都有一定的積累,具備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條件。
第一,具備高素質的勞動力儲備。以上海為例,2006年,在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及以上人口占22%,遠遠高于全國的6%[3];第二,具備一定的資本積累。2006年,東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為27567.27元,西部地區則為10959.49元[3],遠遠低于東部;第三,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較為發達。2006年,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7567.27億元,占全國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63%,占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的40%[2],東部地區的第三產業已經相當發達。
2.中、西部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
第一,勞動力人口豐富,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符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本條件;以2006年為例,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中西部20個省(自治區)占全國的60%,未上過學的,占全國未上學總數的67%。區域內,大專及以上人口僅占5%。中西部地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土地等資源價格相對便宜,具備競爭優勢;第三,靠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市場。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很大,2006年,東部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64萬元、中部地區為1.06萬元、西部地區為1.04萬元[2]。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都是低附加值產品,價格便宜,適宜低收入家庭消費,從內貿上來說,中西部地區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更大。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2008年中國1.3億外出農民工中,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就返鄉了,占外出就業農民工總數的15.3%。這些農民工的失業主要源于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不景氣,如果以內需為導向,就不會有今天這么嚴峻的就業壓力;第四,緩解民工大范圍遷徙帶來的諸多難題。以2006年為例,中西部20個省(自治區)鄉村人口占全國鄉村人口的65%,占區域內人口總數的62%。2006年,四川省轉移和輸出農村勞動力1590萬人,而跨省輸出勞動力840萬人,占比53%[1]。農民工大規模涌向東部沿海地區,給當地交通、城市生活造成很大壓力,同時也給民工自身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如果能在省內或就地消化這部分勞動力,那將是最優選擇;第五,有利于縮小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將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科教興國之策仍需落到實處
1.把義務教育落到實處。2006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但事實上,各個學校的收費并沒有明顯減少,學生的書本費、補課費等其他收費反而大幅增加。對于農村而言,交不起昂貴的學費仍然是許多孩子早早輟學的主要原因。有關部門應該把政策落到實處,堅決查處亂收費行為。2.優化教育結構。中國的教育結構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過分的關注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相對不足,而市場對高級技工的需求卻十分旺盛。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教育結構,為市場提供急需人才。
(三)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策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對企業的出口退稅、營業稅以及所得稅在不同區域實行區別對待政策,貫徹有利于與中西部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思想,實行“西低東高”的策略,而不是一刀切,引導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地區政府間做好協調工作。中西部地區政府應加強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投資開辟綠色通道,提高辦事效率,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軟件環境。東部城市應主動與中西部城市建立一對一的幫扶關系,有針對性地推動區域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幫扶城市轉移,為企業的轉移節省了許多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
[1]楊繼瑞,楊林,楊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再思考[J].四川省情,2008,(2).
[2]國際統計數據2007.中國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的國際比較(1)(2006)[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
[3]中國統計年鑒2007[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
[4]國際統計數據2007.中國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的國際比較(4)(2006)[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
- 上一篇:房價收入比研究論文
- 下一篇: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