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調整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5:08:00
導語:個人所得稅調整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個人收入的差距,這是市場經濟的缺陷,市場機制本身是無能為力的。征收個人所得稅正是政府的宏觀干預手段,是政府調節貧富差距的主要措施。我國最近一次對個人所得稅的調整,是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從800元調整到1600元,該決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個人所得稅的調整應該說僅僅是我國政府對個人所得稅調整的一個開始。
個人所得稅的建立和發展
個人所得稅始于1799年,在英國誕生,迄今有200多年的歷史。200多年來,由于它作為測量納稅能力的標準更加公平,其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優勢,逐漸被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當今世界,貧富差距加大,需要運用所得稅的“內在穩定”功能進行調節。世界各國都先后對個人所得稅制度進行了改革,從原來的分類所得稅制改為綜合所得稅制為主、分類所得稅制為輔的新的稅收制度,使稅基逐漸擴展。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建立較晚,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早在1950年政務院公布的《全國稅政實施要則》中列舉了對個人所得稅的稅種,即薪給報酬所得稅和存款利息所得稅。前者實際并沒有開征,后者于1950年開征,1959年取消。在此后20多年的時期里,我國對個人所得是不征稅的。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來我國工作的外籍人員日益增多。根據國際慣例,也為了維護我國的稅收權益,需要制定相應的對個人所得稅的法律和規范。為此,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并同時公布實施。免征額確定為800元。同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公布了《個人所得稅實施細則》。該稅法統一適用于中國公民和在我國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員。至此,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征收制度開始建立。
1986年9月,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規定對本國公民的個人收入統一征收個人收入調節稅。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的修正案,規定不分內、外,所有中國居民和有來源于中國所得的非居民,均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1999年8月30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把個稅法第四條第二款“儲蓄存款利息”免征個人所得稅項目刪去,而開征了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2002年1月1日,個人所得稅收入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不斷走向完善。
征收個人所得稅,能夠積累資金、調節收入,舉對于維護我國權益、增加財政收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式下,我國公民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同時,生活水平的提高,舌民用于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費用也隨之增多。我國這一次提高免征額,有利于減少中低收入者的稅賦負擔,有助于促進消費、拉動內需。這不僅是我國稅收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更是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器”作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我國個稅暴露出諸多問題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一直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相對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一些個人所得稅經驗,仍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問題:
(一)現行稅制費用扣除簡單,且標準偏低,未體現稅收公平原則。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按應稅項目分類征稅,一方面由于不能就個人全年各項收入綜合征稅,難以體現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的原則。同時對個人收入調節力度不夠,影響了個人所得稅調節作用的發揮。在實際征收中,工資薪金所得占了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60%以上,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調控作用。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收入項目定性不準確或難以定性的問題。各級稅務機關在征管中往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認定每項收入為哪個應稅項目。而且現行稅法中僅規定11個征稅項目,過于簡單,未能涵蓋經濟生活中的所有個人收入。
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工資收入只是一個納稅的基數,而最終繳納多少,要根據地區物價水平、家庭總收入、供養人口等家庭狀況,來通盤考慮。兩個同樣年薪收入的人,如果一個是單身漢,一個負擔著幾口之家,他們的納稅額差別會非常大。而我們完全不考慮這些具體情況,實際上是沒有很好地起到二次分配的作用。
(二)單一分類所得稅制容易產生不公平問題。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對不同收入項目采取不同的稅率和扣除方法,容易造成納稅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費用,存在較多的逃稅、避稅漏洞。同時個人所得稅稅率設計不合理。工資薪金所得實行的超額累進稅率級距過多,最低稅率、邊際稅率的規定均過高。而對資本財產性所得則實行比例稅率,不僅稅負輕,稅收調節力度也受到限制。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承包經營所得也存在稅負偏輕的問題。因此,這種稅率結構在實際執行中難以實現對收入分配進行有效調節的政策目標。
我們的高點稅率偏高,導致我們的稅收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功能偏弱。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對高收入的人士征收高稅,這能夠帶來公平。可是,很多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對于那些高收入的企業主,高稅率幾乎不起作用,他們以公司為依托,有豐富的避稅手段。而高稅率對誰有用呢?它只對那些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士有用。而這些人是任何地區都最為短缺的人才。現在,很多有識之士指出,我國的高點稅率太高,最高達45%,同周邊國家(地區)相比,如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的最高稅率只是20%左右。
(三)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一些政策不合理。如計稅工資不全面;工薪所得的費用扣除標準偏低;外籍人員從三資企業取得的股息免稅,而中國公民取得的股息要征稅;部分免稅項目已難以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形成了稅收漏洞等。
(四)我國的報稅方式需要改革,這將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國外,參加工作的人,首先要申請一個稅號,然后才會有老板雇用你。有了這個稅號,到年底就要報稅,否則,稅務局就會找你麻煩。這樣做,看起來比我們的“單位代繳”麻煩一些。但它有一個好處,它帶動了一系列的相關產業。由于國外的稅法較為復雜,每年又會有一些補充規定出臺,所以,大家都會去找稅務顧問代為申報,這樣,就養活了大量的稅務顧問。同時,由于按年交,而納稅人未必能拿出錢,于是,每到納稅季節,銀行的各種稅務貸款紛紛出臺,成為國外個人貸款的一個重要品種。有專家測算,如果我們改變現有的報稅方式,將形成一個年收入數以百億元的產業鏈。
此外,現行稅制納稅人的申報面太窄,不利于監控;并且部分扣繳義務人不按規定履行扣繳義務,達不到源頭控管的目的。各地自行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造成全國稅法的不統一等問題也是我國個人所得稅應該盡快解決的。
個人所得稅未來的政策取向
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不是一個單純為國家聚財的手段,它應該充分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最大限度地改善社會運轉狀況。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1600元成為新的個稅起征點。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對個稅法的修訂只是提高了起征點以及加強了對高收入者的稅收征管,而對稅率、調節收入分配等問題并沒有觸動,也即是說,此次改革只是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一個開端,改革仍將繼續。針對現行稅制存在的問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進一步擴大稅基,合理調整稅率,更好地發揮個人所得稅組織財政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國個人所得稅未來的政策去向應該如下:
(一)應當著手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稅制,建立起能夠覆蓋全部個人收入,綜合考慮納稅人的生計、贍養、教育、殘疾、社會保險等費用扣除,自行申報納稅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混合稅制,以有效監控納稅人收入來源,降低征收成本,努力做到應收盡收。
(二)就我國國情而言,完全放棄分類所得課稅模式會加劇稅源失控,稅收流失。因此,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稅制采用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所得稅稅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但是應改革個人所得稅稅率體系。目前西方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經驗是:簡化稅制、拓寬稅基、降低稅率、減少檔次。根據我國國情,建議對綜合征收宜采用超額累進稅率,以達到公平稅負的目的。對分項征稅可采用比例稅率,對超過一定數額的部分采用加成征收,以達到既組織收入,又公平稅負的目的。
(三)完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收體系。目前我國直接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種比較少,主要是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和車船稅等財產行為稅,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個人收入調節稅體系。為此,需要在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的基礎上,適時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對高收入者運用個人所得稅、遺產稅進行雙重稅收調節,健全房地產稅制,建立社會保障稅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建立健全城鎮低收入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斷完善消費稅稅制。
(四)應當加大全社會參與力度,包括增加納稅人和第三方申報義務,強化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規范稅務,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實現貨幣電子化,盡可能減少現金交易,統一身份證號碼等,為最終建立一套完善的稅收制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