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論文

時間:2022-02-12 04:33:00

導語: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論文

一、法國的國有銀行民營化改造

自二戰結束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法國一直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國民經濟命脈控制在壟斷資本集團手中,金融業則幾乎完全在國家的控制之下。其具體體現就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業中的壟斷地位:1982年巴黎荷蘭銀行和東方匯理蘇伊士銀行實行國有化之后,5大國有化銀行集團(另外三家是于1945年國有化的巴黎國民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和興業銀行)在法國銀行業占據了絕對壟斷的地位,掌握了全社會90%的存款和80%的貸款份額。

國有銀行的高度壟斷狀況使法國銀行業的運營出現了許多問題:就內部運作機理看,國有銀行的運作受政府效用函數干擾,未能充分體現效率和利潤最大化的市場規則,導致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虧損嚴重,缺乏競爭力;就外部環境看,國有商行占據的絕對壟斷地位又使市場競爭壓力無法切實形成,從而無法通過外部競爭壓力來推進國有銀行的內部效率改進。在此種情況下,整體金融配置效率的下滑就是不可避免的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以里昂信貸銀行和法國地產信貸銀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憑借其國有地位實施超越了利潤邊際的擴張性發展策略,導致了嚴重的經營虧損,其規模之大使國際金融市場一度對法國銀行體系的可靠程度發生懷疑;為緩解過度擴張帶來的問題,國有銀行開始進行調整和收縮,這又使國內信貸總額急劇下降,導致整體經濟持續蕭條;宏觀經濟的不景反過來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新的虧損由此生成。在這種國有銀行虧損——宏觀經濟蕭條的負面反饋效果形成之后,法國銀行業收益狀況持續惡化,到1994年呈現出全行業虧損的嚴峻局面,在國際銀行業的排名也隨之不斷后退、信用等級不斷下降,美國標準普爾(Standard&Pool''''s)、穆迪(Moody''''s)、英國

IBCA公司均下調了大多數法國銀行的信用級別。在內部狀況不斷惡化的同時,法國銀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外部競爭壓力:歐洲金融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歐元的推出和本國金融業的完全開放日益迫近,實力雄厚的國外銀行即將全面進入國內市場。在這種形勢下,法國銀行業的改制成為勢在必行的“背水一戰”。

法國銀行業的民營化改造與其金融自由化進程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總體來說,延續了十幾年,徹底改變了原先僵硬低效率的金融體系構成,重塑了銀行業結構。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至1988年。在這一階段,法國原有的五大國有銀行集團中的三個(興業銀行、商業信貸銀行和蘇伊士金融公司)、農業信貸銀行集團和其他較小的銀行集團首先被民營化。第二階段從1993年至1999年。1993—1994年,巴黎國民銀行實現了民營化;1994年,里昂信貸銀行的改制也正式啟動;地產信貸銀行及由國營的GAN保險公司持股的歐洲聯合工商銀行集團也實現了民營化;一些政策性金融機構同期實現了機構調整和業務重組,如將從事政府貸款執行工作的國民信貸銀行與以出口信貸業務為特長的法國外貿銀行合并組成NATEXIS銀行集團,并將其股權逐步轉讓于法國大眾銀行集團。在法國國有銀行民營化過程中,耗時最長、給法國政府造成最多困難的是里昂信貸銀行的改制,直到2000年才基本上塵埃落定。至2000年,法國持續十余年的國有銀行民營化過程基本結束,除規模較小的存款與信托金庫外,法國所有的大中小金融機構都已民營化。

在國有銀行民營化過程中,法國政府遇到很多難題,為其具體改制措施的設計提出了很大的考驗。以里昂信貸銀行為例,該行在1994年改制前夕虧損高達121億法郎(這還是做了“充滿想象力”的會計調整之后的數據,否則該虧損將達到250億法郎),已瀕臨破產。針對這一嚴峻狀況,法國政府采取了分步漸進的改制計劃:(1)1994—1995年對銀行進行注資和資產剝離。于1994年7月實施了49億法郎的現金注資;并組建“清盤銀行”(CDR,(CONSORTIUMDEREALISATION)專門對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剝離;在外部改制壓力下,銀行本身也停止了過度的資產規模擴張、確立了主營業務,并開始重視風險控制。(2)1996年9月實施緊急輸血。連續兩年貨幣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跌使里昂信貸1994年的借款面臨巨大的利差損失,將銀行再一次推向破產邊緣,為挽救銀行免于破產,政府不得不再行援手,向銀行追加36億法郎的援助款項。(3)1997—1999年民營化計劃正式啟動。1997年,由于貨幣市場利率繼續保持低迷,CDR的損失也繼續擴大,銀行仍是難以走出困境。為此,法國政府最終同意歐盟的建議,減小銀行的市場份額,出售其資產,關閉若干機構,并以民營化的方式籌集援助銀行所需的資金,具體方法如下:由銀行發行股票給政府,政府在民營化過程中出售股份以籌集所需款項對銀行進行第三次救援。根據歐盟要求,銀行必須在1999年10月前完成民營化,為此法國政府制定了如下計劃:政府保留10%的股權,3.5%的股份由銀行職員購買,其余出售給私人;總股權的1/3于4月開始公開出售;其余部分則于6月開始一并出售;并規定單一投資者不得購入超過10%的股份。政府還協助銀行成立戰略股東小組,這些股東需承諾一定的持股時間,以便使銀行在1到2年的時間內保持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結構的相對穩定,以便繼續推動銀行復興,然后憑借較強的實力選擇合并對象。當然,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理不因民營化而消失,它仍繼續進行,一直持續到新世紀。里昂信貸銀行是法國最后實現民營化的國有銀行,其民營化的完成標志著曾占據法國銀行業絕對統治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最終消亡。

二、匈牙利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在蘇東采取休克療法推行經濟轉軌的國家中,匈牙利算得是整體績效較好的一個國家,其宏觀經濟雖然也經歷了一個短時期的急劇下降,但此后迅速回升,并呈現出平穩增長的穩定態勢,經濟結構也得到較好的調整。匈牙利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轉軌宏觀經濟績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較為成功的國有銀行業改造。

匈牙利的國有商業銀行建立于1987年,是中央銀行(匈牙利國家銀行)將其商業銀行職能分離出來后組建的,MKB、K&H及布達佩斯銀行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構建方式與我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如出一轍。商業銀行實現商業化后成為銀行業的主要壟斷者,其承襲自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的虧損漸漸顯露出來,引發了深刻的銀行業經營危機。在1992年,匈牙利整個銀行業的虧損就等于銀行業全部的股本金,已導致了整個銀行體系的技術性破產,到1993年,全國銀行業平均不良債權比重進一步高達29%,形勢極為嚴峻。

針對這一形勢,匈牙利政府推行了全面的銀行業改造計劃,在集中處理不良資產問題的基礎之上開始了大規模的銀行業股份化進程。1991—1994年間,政府先后通過發行20年政府債券籌資近30億美元,成立資產管理公司(HBID),集中整頓不良貸款問題。經過3年的注資和整頓,銀行業開始顯示出較好的經營發展,利潤上升,資本收益率基本超過了30%的水平,匈牙利政府開始推行股份化改造。1994年末,匈牙利財政部宣布將私有化作為解決銀行業根本問題的主要手段,開始將私有化作為銀行業改造的主要目標。匈牙利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從幾個國有商業銀行的部分私有化開始,通過如下三種方式推進:公開上市、向外國戰略投資者(SFFI)出售股份、發行認股權證。其中,向SFFI出售股份是其方式,因為通過此種方式可以方便地將國有銀行私有化、資本注入、先進技術和管理檢驗引入及銀行業對外開放等多重政策目標結合在一起。當然,SFFI的引入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首先引入國外機構,逐步建立起合作關系,再促使二者進行合資經營,隨著合資銀行經營狀況的改善,最終逐步推行其全面非國有化。以MKB為例:早在1993年,MKB就與BL(BayerischeLandesbank)建立起伙伴關系,通過這一渠道引進外資、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1994年,業務合作進一步發展為股權分享,BL持有了MKB的25%股份(同期歐洲復興銀行也持有MKB的16.7的股份,后將之轉售給BL),MKB也籍此實現了部分非國有化;1995-1996年,MKB進一步推進民營化,BL持有的股份升至50.8%,成為BL的控股股東;1997年,BL持有的MKB股份進一步增至65%,并使MKB躍升為匈牙利第二大銀行。

匈牙利的國有銀行改造至1997年基本完成,其中62%股份為外資所擁有(目前這一比例已達76%),形成獨特的所有權結構。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使匈牙利的銀行獲得一個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公司治理結構,基本形成了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三層管理結構,職業經理人的地位開始凸顯,銀行運作的市場化導向和利潤目標追求漸趨明顯。作為長期戰略投資者的國外機構對匈牙利銀行業業績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為銀行注入了必要的資本金,提高了銀行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了銀行治理結構的改善,從而增加了銀行股票的價值;而控股權的易主也改變了國有銀行對企業貸款“軟約束”的狀態,通過增進外部約束的方式促進企業改善其治理結構,提高經營效率,降低不良貸款率,從而提高銀行盈利水平,達到穩定整個金融體系的目的。當然,外國資本對本國銀行業形成壓倒性的股權控制對維持本國金融業的穩定和發展、維護本國金融利益和金融主權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目前遠未達成一致共識。盡管就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匈牙利的這一銀行業改造模式(波蘭模式類似)違反了麥金農(McKinnon,1993)揭示的金融業“對內開放先于對外開放”的原則,使外國資本控制了本國金融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必將導致金融自主權的喪失,也將使本國金融業的穩定更多依賴于國際環境,更易受國際動蕩影響,這是我們在對之進行評價時所不能忽視的。

三、對我國的啟示

盡管具體國情不同,所處的客觀環境也不盡相同,法國和匈牙利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經歷仍給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的我國國有銀行改制以許多有益啟示。在具體實踐中充分借鑒其成功經驗,并根據我國具體情況進行適應性調整;同時清醒認識其不盡合理的地方,在實踐過程中注意加以避免或克服,無疑將有助于我國國有銀行改制的順利進行。綜觀法國和匈牙利國有銀行的改制過程,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國參考:

首先,所有制結構改造工程的正式推行必須建立在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合適的資本充足率基礎之上。國有銀行的所有權結構決定了其償付能力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在宏觀經濟運作未出現大的動蕩的條件下,即使銀行未曾擁有充足的自有資本,也不會動搖公眾的信心。盡管因其風險外化和收益內化機制的共同作用會導致不良資產不斷增加、非效率導向性規模擴張繼續進行,但這一越來越大的風險經由其國有屬性轉化成了國家風險,而不再單純地表現為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因此,保持一個充足的自有資本以防止風險爆發的必要性就顯得不是十分突出。這也是各國國有銀行普遍呈現資本充足率過低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推行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了。一旦國有銀行實現股份制化,則其國家所有的屬性必將發生(全部或部分)改變,銀行信用不再直接等同于國家信用,銀行風險也不再能順利地外化為國家風險。銀行在獲得自主性運營的同時失去了國家的安全擔保,它們必須自行承擔運營風險、并通過適當的途徑向公眾發送穩定性信息,以保證公眾對它們的償付能力的信心。此時,資本充足率作為一個重要的、易于領會的指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商業銀行擁有一個較高的自有資本,既說明其抗風險的能力較強,也給公眾發送了這么一個強有力的信號:銀行的進一步發展擁有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其償付能力至少在未出現新的大虧損之前不會有什么問題。簡言之,向即將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國有銀行注入附加資本金,體現了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風險承擔和公信建立這兩個方面的截然不同的機制。我國在這方面采取的舉措力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450億美元的資本注入一舉解決了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長期偏低的現象,必將為國有商業銀行的順利改制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不良資產存量的適當處理是國有銀行改制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如我們所知,目前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是其在執行政府的政策性貸款時產生的,政府通過由國家控股(或全資擁有)的銀行為自己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金融支持,實現自己的產業政策;根據收益與成本對稱的原則,政府也必須為因此產生的資本虧損承擔責任,而不應由股份化后的銀行股東來承擔這部分虧損。這構成國有銀行股份化前必須妥善處理積壓的不良資產的理論依據。采取這一舉措的現實依據則是十分明顯的:高額的不良資產比率將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呈現出難以令人滿意的狀態,它無疑將影響潛在股東購買銀行股票的意愿;而若沒有足夠的新進股東,國有銀行的股份制化將成為一句空談。里昂信貸銀行的民營化進程之所以持續了6年之久,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對前期不良資產的剝離未能達到較好的成效;匈牙利在推行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之前之所以花了3年時間用于集中處理積壓的不良資產問題,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我國自1999年成立4家資產管理公司,迄今已4年,處置的不良資產額(到2003年第三季度末)達4154.68億元,然而不良資產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盡管缺乏確切可靠的數據,但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比率仍遠未達到預期位置則是可以斷定的。為加速掃清國有銀行改制的障礙,我國政府不僅注入巨資以提高國有銀行的自有資本比率,而且采取了動用3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所有者權益沖銷不良資產損失的應急措施;資產管理公司的二次剝離也在熱烈探討著。在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下,國有銀行應能擁有一張合于市場標準的資產負債表。但這并不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改制就此一帆風順,已經存在卻仍未體現在表上的不良資產將繼續涌現、因既有體制慣性作用影響而產生的新的不良資產也將難以避免,這都將對正在推進的國有銀行改制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改制過程中如何妥善處理新增(或新體現)不良資產問題,將直接影響著改制的進度。

再次,對機構投資者的選擇必須慎重。國有銀行最終產權歸屬全民所有,其股份制化也應貫徹充分維護既有產權主體的原則,因此,在尋找潛在的戰略投資者時應充分關注國內市場;尤其是在政府對國有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新注資、使銀行獲得嶄新的發展前景的條件之下。另一方面,國外的機構投資者不僅擁有更雄厚的資金,而且有更先進的技術和更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因此,若將其引入作為長期戰略投資者,對新生股份制銀行未來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進一步,若國外機構對銀行占據控股地位,它必將按自己的思路對新生銀行進行治理結構改革,從而使銀行的經營和運作更能體現市場原則和效率追求,更快實現最終的市場化轉變。匈牙利的MKB實現股份制化后的3年里資產質量持續提高,經營運作效率基本得到體現,賬面盈利繼續增長,到1997年末遂成為國內第二大銀行;MKB的這一經營績效的獲得與其國外戰略投資者(BL)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BL也迅速完成了從合作伙伴到股權持有者,再從股權持有者到控股股東的演變。盡管引入國外機構投資者對銀行效率的提高有著短期顯著的效果,但其后果也不應忽視。原先占據壟斷地位的銀行全部由國外投資者控股,必然導致銀行業主權的喪失,這又必然引致一系列宏觀經濟問題,如貨幣政策效力的下降、金融體系外部沖擊率的增大、稀缺性資本外流傾向增加等。因此,在機構投資者的選擇方面,應既充分發揮國外投資者的積極作用,又在總量上進行適度的限制。如科勒德克提醒的:“對銀行的私有化改造一定要逐步進行,不要把大多數銀行賣給國外投資者,你想中國經濟發展,就必須有中國的銀行。”

最后,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宜操之過急、揠苗助長。法國國有銀行民營化費時10幾年,里昂信貸銀行的后續問題直到進入新千年還未完全解決。匈牙利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自1991年的前期準備開始,到1997年末才基本完成,耗時7年。可見,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一項復雜而艱苦的系統工程,其推進過程必將遇到許多未曾預料到的阻力和困難;即使股份制化基本實現了,也仍有許多后續問題需要解決。這就需要我們充分領會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這項工程的進展,不能奢望畢其功于一役。

【參考文獻】:

[1]Fries,Steven&Taci,Anita,BankingReformandDevelopmentinTransitionEconomies.EBRDworkingpaper.2002.

[2]Fries,Steven,Neven,Damien&Seabright,Paul,BankPerformanceinTransitionEconomies.FBRDworkingpaper.2002.

[3]陳敏強.法國銀行業重組的特征、成因及其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1,(11).

[4]科勒德克(Kolodko,2000).從休克到治療[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5]麥金農(McKinnon,1993).經濟市場化的次序[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汪波.法國銀行業的改革[J].國際金融研究,1998,(8).

[7]袁翔.最后的保護傘——里昂信貸銀行資產重組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1999,(5).

[8]宋民,曹建增,加里·韋斯.匈牙利與波蘭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重組模式[J].國際金融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