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兩國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9 10:07:00

導語:韓日兩國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日兩國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現狀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化進展速度比較;人均GNP的增幅比較;關于中國發展名與實的思考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第一次現代化的速度比較、第二次現代化的速度比較、綜合現代化指標比較、現代化是呈現社會全面進步的總體概念、增長速度韓國遙遙領先,中國其次,日本最慢、以價格計算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容易比較、評價經濟和社會發展一般都是選擇一組相互關聯的指標綜合考察、產出差距決定收入差距、人均生產力的差距、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與世界先進國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發展最快的觀點,源于大致印象的成分多于細致分析、如果在較長時段中進步速度落后于人,差距必然會日益擴大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有種流行觀點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然而,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的比較研究顯示,從產業結構轉型、人均GNP、人均PPP等指標看,1980~2004年間韓國發展最快,中國與韓國、日本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現有差距表明,中國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的改革還有很大空間。

關鍵詞:中國韓國日本人均GNP發展速度精神

中國、韓國、日本3個相互毗鄰的國家,無論是否自覺,自古及今一直存在著密切的相互影響。認識三國的國際位次,對于我們今后的行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發展是指在社會各個方面,人們需求滿足程度的提高,它包括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上的自由;世界進入近代以來的發展,集中表現為各國爭先恐后的現代化潮流。現代化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政治體制、經濟結構等全方位的深刻的社會變遷,其突出體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經濟生活的變化上。而經濟生活不僅是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經濟指標的變化也最為顯著、且便于計量和比較。因此,筆者試通過對中國、韓國、日本這3個東亞鄰國自1980年以來發展速度的比較,以經濟為主兼論其它。

一、現代化進展速度比較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從事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地區現代化進程的比較研究。課題組認為主要工業國于1940~1960年代已經完成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那是第一次現代化,也稱經典現代化;主要發達國家自1970年代以來出現了被稱之為“后現代”或“后工業社會”的第二次現代化,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信息社會過渡。我們不妨參照它們的報告,看看東亞中、韓、日三國現代化進展的程度。

1、第一次現代化的速度比較①

第一次現代化評價模型以發達工業化國家1960年的平均值為標準,設定指數為100。日本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1950年為63,1960年為88,1970年為100。韓國1960年為52,1970年為71,1980年為87,2000年為100。與日本相比,韓國指數在63的年份大約是1960年代中期,到上升為100大約經過了35年左右。而中國第一次現代化指數,1980年為54,2004年為86。根據指數上升速度看,三國中進度最快的是日本。

2、第二次現代化的速度比較②

所謂第二次現代化,主要特征是知識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是當代先進國現代化的動力。如果以高收入國家1980年的平均值即物質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物質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例低于40%為第二次現代化起步的信號標志[1],筆者發現1980~2004年間中韓日三國在知識創新、知識傳播上不僅現實差距巨大,而且發展速度差異懸殊。以最能顯示一國知識創新能力的百萬人口中居民申請國內專利數量為例,近年的數據中國約為韓國的1.98%,約為日本的1.10%。再以反映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人均能源消費量(千克石油當量/人)為例,24年間中國上漲了約1.60倍,韓國上漲了約2.95倍,日本上漲了約0.37倍。而最能反映產業結構變遷的指標之一的服務業勞動力比例(服務業勞動力/總勞動力)則顯示,24年間中國增加了6人(從10人到16人),韓國增加了28人(從36人到64人),日本增加了12人(從54人到66人)。可見產業結構升級速度最快的是韓國,日本其次。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附表3-3-7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從1980~2004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變化中國由25上升到39,韓國由35上升到92,日本由72上升到102。24年間,中、韓、日三國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58、2.38和1.25。橫向比較也說明,在第二次現代化進程中,韓國發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長率幾乎是中國的4倍,日本也比中國高出1倍多。

3、綜合現代化指標比較

如果說把現代化劃分為第一次、第二次,給人印象現代化似乎如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這與世界歷史不符;因為后進國把追趕先進國作為全民共同目標,或許可以設計第一次、第二次的現代化任務,而那些原生型現代國家,并無這樣的國家行動。另外,在兩次現代化評價模型中也有不少項目重復。也許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評價模型被不斷修正。2004年的報告中,從第一次、第二次現代化評價模型中保留了一些重要項目,加上生態效益指標,根據經濟(人均GNP、人均PPP、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勞動力比重)、社會(城市人口比例、醫療服務、預期壽命、生態效益)、知識(經費投入、專利產出、大學普及率、因特網普及率)3類12個指標建立了綜合現代化評價體系。[2]

以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為評價基準,設最高指數值為100。從1980年到2001年,綜合現代化水平,日本指數都是94,排名從第2降為第6;韓國1980年指數為47,世界排名46,2001年指數上升到79,排名上升到18;中國1980年指數為21,排名93,到2001年指數為32,排名為60。1980年以后的20余年間,日本始終處于世界最高的階層,指數沒有變化,排名略有下跌。盡管中國和韓國的指數、排名都有上升,與世界先進國的差距逐漸縮小;但兩者相比較而言,韓國進步更快,指數上升了32,排名提高了28位;中國指數增加了11,排名進步了33位。需要指出的是,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后新獨立的國家如俄羅斯、捷克、立陶宛等沒有參加排名,而它們中不少國家的指數比中國高。也就是說,如果所有國家都參與排名,2001年中國的位次達不到60名,提高的幅度肯定不如韓國大。

二、人均GNP的增幅比較

現代化是呈現社會全面進步的總體概念,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選擇有限指標建立模型評價社會整體發展狀態,難以完美;但因為人類交流的需要,很多場合必須以簡略指標說明整體狀態。在統計數據多如牛毛的當代社會,GNP是反映國家發展水平的最好尺度之一;而人均GNP多少及其增幅大小,則能夠集中體現國家各方面的現實狀態和發展速度。

GNP(GrossNationalProduct)即國民生產總值,是全部國民在一定期間(通常為一年)新創造出的產出以市場價格表示的合計金額。所謂產出,是指所有具備經濟價值的貨物與服務;離開GNP就無法討論宏觀經濟走勢,因此GNP被稱為“經濟統計之王”。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附表3-2-2,2004年中、韓、日三國的人均國民總產值分別是1500美元、14000美元、37050美元。韓國是中國的9.33倍,日本是中國的24.7倍、是韓國的2.65倍。其差距無疑是巨大的。

然而,近幾年輿論界一些言論,給人印象似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但是橫向比較可以發現不是這樣。1980年人均GNP,三國之間的差距,韓國是中國的5.24倍,日本是中國的34.10倍、是韓國的6.51倍。也就是說,經過24年,中國與韓國的差距擴大了,而且程度相當高;中國與日本的差距盡管有所縮小供,但依然驚人;而韓國與日本之間的差距則是大大縮小了。2004年人均GNP,中、韓、日分別約是1980年當年價的5.17倍、9.21倍和3.75倍。增長速度韓國遙遙領先,中國其次,日本最慢。

如果我們進一步考慮到國家之間物價不同,為使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一般認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NP即人均PPP比較,更符合實際狀況。2004年人均PPP,韓國是中國的3.49倍,日本是中國的5.07倍、韓國的1.45倍,顯示的差距不如人均GNP大。而1980~2004的24年間,人均PPP,中國由430美元上升到5885美元,韓國由2490美元升到20526美元,日本從9290美元漲到29814美元。換算下來,2004年人均PPP分別約是1980年的13.69倍、8.24倍、3.21倍。跟各自過去相比,中國增長速度最快,韓國其次新論》中《三一運動與之比較》,第173頁-177頁,日本最慢。但是橫向比較3個國家的人均PPP的增長量,結論就大不相同了。1980年時,中國少于韓國2060美元,少于日本8860美元;韓國少于日本6800美元。而到了2004年,中國比韓國少14641美元,比日本少23929美元。可見實際上人均國民總產值的增速,中國不如韓國和日本。而且這些數值是按照當年價美元計算的,如果算入美元的通貨膨脹率(1980年的1折合2000年的1.876、2005年的2.112),把2004年數據折合為1980年數據(大略以2∶1計),中、韓、日的數據分別變為2942.5美元、10263美元和14907美元。中國少于韓國7320.5美元,少于日本11964.5美元;韓國少于日本4644美元。總之,無論是人均GNP還是人均PPP,中國與韓、日的差距事實上是在擴大,而韓國與日本的差距在縮小。

而且我們在此講的速度,是指有質量基礎的速度,以價格計算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容易比較,以服務質量提高的速度比較則相對不易。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分析各項數據的關聯性上看出質量差異的概貌。如,醫療發展程度是代表生活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按照每千人口中醫生數量的指標看,2004年中國與韓國相同。但是把它與另外兩個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聯系起來看就能夠發現問題。一個是嬰兒死亡率(每千例活產嬰兒1周歲以內的死亡率),中國在20多年間從42下降到26,減少16人。韓國則從26下降為5,減少21人。日本從8下降到3,減少5人。其中中國進步固然不小,韓國進步更大;而日本看似進步幅度不大,源于其基礎很高,嬰兒死亡率現在已經降到世界最低程度。另外一個是預期壽命,1980~2004年間,中、韓、日分別增長5歲(66~71)、12歲(65~77)和6歲(76~82)。新生兒人均預期壽命韓國增長最多,日本其次;而事實上日本人均壽命已是世界最高。也就是說,中國醫生人數占人口比例盡管不少,但是醫療質量跟韓、日還有差距。另外,從知識的投入產出看,2004年中國投入研究與開發事業的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R&D/GNP)的1.3%,比例上只及韓國(2.6%)的50%,約為日本(3.1%)的42%;而從事研發工作的科學家、工程師,中國每萬人只有7人,相當于韓國(32人)的22%,日本(53人)的13%;平均每百萬人中居民申請國內發明專利數,2002年中國32件,只相當于韓國(1614件)的1.98%,相當于日本(2916件)的1.10%。同時,韓國與日本也有較大差距,韓國相當于日本的55.29%③。也即中國與韓、日相比,專利申請數量差距遠大于經費和人員投入的差距,這說明我國研發人員知識產出少,經費使用效率、科技人員創新水平不如韓國和日本。

社會是多領域構成的系統,各領域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密不可分。評價經濟和社會發展一般都是選擇一組相互關聯的指標綜合考察。而在多種指標中,人均GNP的增加速度是反映社會發展速度的一個綜合指標。從這個指標看,東亞三國在最近24年中都取得很大進步,而韓國、日本發展得比中國更快。筆者在此還想略花筆墨闡釋其作為考量指標的科學性:

首先產出差距決定收入差距,人均產出高低是決定人均收入多寡的最直接因素。國民收入多就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包括飲食講究營養衛生、投資運動健身和醫療服務,延長壽命,提高身體素質;國家收入多,可更多地投入于教育和科研,提高國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而勞動者健康長壽、得到良好教育訓練,不僅可以延長人均勞動時間,而且可以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效率,使人均生產力提高。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用來比較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標——人均能源消費量,也主要取決于人均國民收入水平。

其次反映了人均生產力的差距,即同一個人為社會提供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能力和成效的差距。生產過程是人施加影響于原料、服務他人的過程。人均生產力高,不僅表明勞動者勤勞意識強、勞動時間多(這與整個社會職業精神、政治經濟制度相關),還說明土地、原料等利用效率高,單位時間產出大。18世紀英國產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證明,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效率比手工半手工勞動高得多;同樣,勞動者在第二產業的產值高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又高于第二產業。如世界主要先進國自1970年代開始國民總產值中農業和工業比例下降,服務業比例上升;而中國同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較韓、日緩慢,就跟大量勞動力投入第一產業、產業結構轉型緩慢密切相關。具體體現在產業轉型速度上,1980~2002年的22年間,在百人總勞動力中,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的,中國19人、韓國24人、日本5人,韓國速度最快。

三、關于中國發展名與實的思考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進步,同時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與世界先進國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是大多數中國人及對今昔中國有過比較的國際人士都明白的。但是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一些先進國的差距依然在擴大,可能仍會出乎人們的意料。上述中韓日三國發展速度比較顯示出來的差距,雖有點令國人吃驚,卻是不得不信的科學研究的結果。

目前,國內外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取得的進步及其在世界上的位置,還持似是而非的觀點。例如,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或者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或者說美國和中國是世界經濟兩大發動機。最近的如2007年3月12日提前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發表的文章稱:“在過去30年中,中國享受著穩定和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最快速度的經濟增長,中國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全新而閃耀的形象。”[3]而在國內,不僅百姓面對電視鏡頭時說“我們富了”、“中國強大了”,新聞、學術界也有人在熱烈談論大國崛起話題,或者表示要總結中國成功的獨特經驗,甚至預言多少年后趕上某國、超過某國。

筆者認為,中國發展最快的觀點,源于大致印象的成分多于細致分析,它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國人的強烈愿望而不是表達客觀事實。榮譽固然是人們樂于享受的,國家的榮譽固然能夠振奮國民精神,但是脫離實際的高名對中國并無多大利益。國際上,可能為此要求中國承擔更大的責任、做出更大的貢獻,或者把中國作為競爭對手加以防范遏制;而國內,自滿容易滋生驕傲,喪失進取心或者追趕的緊迫感,忽視本國存在的嚴供

峻問題,懈怠于改革,對外交往中輕視他國。我國現代化研究的奠基人羅榮渠先生早在1996年就鑒于國內興起的“盛世”崇拜、對世界大勢的無知,提醒國人要戒驕戒躁。[4]

1980~2004年的24年,說長不算長,說短也不短,大致一代人的時間。世界歷史上,不乏舉國一致全力追趕先進、后來居上的例子:19世紀末是德國、日本,二戰后首先仍然是德國、日本,20世紀60年代以后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差不多都用了一代的時間,就從比較落后的狀態一躍而至比較發達的狀態。前述中國與韓、日人均GNP增速的差距,就是生產力發展速度的差距;而人均GNP的增長速度可以說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整個社會差異的代表。我們說,有差距并不可怕,今天,中國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表明我們在改革和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潛力,而差距正好可以成為催促我們奮進的動力。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在較長時段中進步速度落后于人,差距必然會日益擴大。要贏得綜合國力的競爭,必須使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對追趕形成共識,增強改革和發展的緊迫感。

參考文獻:

[1]引自《韓國獨立運動血史新論》中《三一運動與之比較》,第173頁-177頁供

[2]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4—166

[3]法里德·扎卡里亞,伊文譯.西方真的不了解中國.環球時報,2007.3.6.

[4]附錄二“如何評價現代化”.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9—96

[5]引自《韓國獨立運動史學術會議》中《三一運動的歷史評價》第45頁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4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