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對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11 06:15:00
導語:外資對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俄羅斯而言,有分析認為,經濟轉軌進程中的經濟開放似乎直接導致了俄羅斯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邊緣化”——俄羅斯由20世紀中后期的工業強國變為20世紀末期的能源原材料出口國。有學者把俄羅斯轉軌初期的超級通貨膨脹和經濟美元化趨勢與俄羅斯執行的盧布可兌換政策密切相關。我們到底可以在俄羅斯的經濟轉軌困境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之間建立起怎樣的邏輯聯系?如果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俄羅斯經濟轉軌過程中經濟全球化因素發揮的實際及其作用的機制是非常復雜的。鑒于問題的復雜性,本文僅限于描述和分析資本流入對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影響。將特別關注俄羅斯轉軌時期外資流入的流量、存量及其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俄羅斯外資流入的經濟轉軌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
轉軌時期外資流入的流量、存量與結構
俄羅斯1992年啟動經濟轉軌后,配合激進的“休克療法”,在貨幣制度和資本流動方面實行了經常項目下的盧布可自由兌換、放松資本國際流動管制和吸引外資流入的政策。
1.利用外資的流量與形式結構
從流量上看,從1991年到1998年8月俄羅斯金融危機之前,俄羅斯利用外資的年度流量保持了增長勢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的統計資料,從1991年到2000年上半年,俄羅斯累計吸引外資517.1億美元。到2001年年初,實際形成的利用外資存量總量為292.53億美元。
轉軌以來,俄羅斯利用外資的形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資、外商間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外國投資。其中,從1991年到2000年上半年,直接投資流量累計為216.54億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資額的41.9%;間接投資流量為10.71億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資額的2.1%;其他外國投資289.84億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資額的56.1%。
外商對俄羅斯的間接投資是伴隨著俄羅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和工業企業股份化改造發展起來的,快速私有化的1994年是個轉折點。當年的“大眾私有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購買俄羅斯企業股份。1997-1998年是另一個俄羅斯利用外國間接投資的高峰。1997年俄羅斯利用外國間接投資總額達到最高峰——6.8億美元。
俄羅斯轉軌期間使用的國際信貸投資大部分來自國際金融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IBR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開發協會IDA、國際金融公司IFC、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等)和國外大型商業銀行及銀行集團。這些金融資源多用于俄羅斯宏觀經濟穩定和經濟改革的緊急項目。
2.利用外資的部門結構和地區結構
轉軌時期俄羅斯利用外資的部門結構變化,一方面反映了俄羅斯政治和經濟風險對外資流入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俄羅斯利用外資的政策指導思想。俄羅斯為了防止利潤流失和經濟被控制,最具活力的部門一般不予開放,允許外商投資的一般是生存非常困難的企業和部門。這種政策有其積極一面,即外資對那些最困難的部門和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其消極的一面是,本來就屬于高風險、缺乏吸引力的俄羅斯經濟難以吸引大量外資。
轉軌期間,俄羅斯外資投入的部門結構有一個顯著的變化過程。1993年外資居前兩位的是金屬加工與機器制造業(占外資總額的23.2%)和商業飲食業(16.3%),1994年是燃料能源工業(49.5%)和商業飲食業(9.8%),1995年是商業飲食業和金融、銀行、保險業,1996年是金融信貸領域(27.3%)和食品加工業(7.9%),1997年和1998年是金融信貸領域(32.5%)和燃料工業(16%),1999年是能源燃料工業(17.8%)、商業飲食業(17%)和食品加工業(14.8%)居前三位。到2000年上半年,累積流入外資的存量排序中居前三位的是:金融信貸領域(93.53億美元、32%)、能源燃料工業(43.58億美元、14.9%)和食品加工工業(31.66億美元、10.8%)。它反映了俄羅斯吸引和使用外資的主要部門。
在地區結構上,俄羅斯外資流入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和薩哈林州、秋明州、韃靼斯坦共和國等少數幾個能源原材料生產發達的地區。整個90年代中期,那些通常被認為對外資具有吸引力的工業發達且急需外資進行技術設備更新的地區,如烏拉爾工業區和伏爾加河沿岸工業區,幾乎沒有外資流入。對此的解釋是,一方面,當地企業和地方當局實行了一種保護壟斷,不放開外商進入競爭的政策;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使得依賴國內市場的制造業的盈利前景暗淡,對外資缺乏吸引力。相對而言,那些產品主要供應國際市場的能源原材料產業則顯得更具投資吸引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政府特意建立的實行稅收等投資優惠政策的自由經濟區,如濱海邊疆區(納霍德卡)、克麥羅沃州、加里寧格勒州、赤塔州和阿爾泰邊疆區等,郡沒有達到吸引外資的效果和目的。看來,僅僅是建立自由經濟區的一紙聲明并不具有吸引外商投資的實際效力,外商看中的可能是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綜合投資環境。
3.利用外資的相對規模和資本凈流入額
盡管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的外資流入基本保持著增長勢頭,但無論是絕對規模還是相對規模,都比較小。2000年初俄羅斯累積形成的外資使用規模為292.53億美元,居世界第25位,大大落后于其他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其中,長期直接投資總額為127.57億美元,不到同期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就國內經濟影響而言,外國投資占俄羅斯國內長期資本投資的比重也一直很低,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由于盧布貶值造成的進口替代效應和俄羅斯停止進口管理的自由放任政策,國內長期資本投資中外資所占比重才有了較大幅度提高(見表2)。
在考察俄羅斯經濟轉軌期間外資流入的影響時,必須注意到,轉軌開始后俄羅斯境內的國際資本流動是雙
向的。在外國資本流入的同時,也存在大量的國內資本流出。而且,必須注意到,俄羅斯的國內資本外流動機主要不是追逐利潤,而是出于安全動機,是私有化初期積聚起來的私人或集團資本為了規避國內政治經濟風險而出走國外。尤為嚴重的是,每年俄羅斯資本外流的規模都大于資本流入。IMFl997年的數據表明,1992-1997年間,俄羅斯外資流入減去資本流出的差額是負979億美元,即有979億美元的資本凈流出(注: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7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俄羅斯經濟學家A·布拉托夫根據俄羅斯國際收支帳戶估算的1992-2000年上半年間俄羅斯資本外流高達2900億美元(不包括走私)。1992年到2000年上半年,俄羅斯外資流入、資本流出和外資流入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見表3。資本的凈流出成為俄羅斯經濟轉軌期間資本投資連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轉軌時期外資流入的制度轉型效應
外資流入對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外資流入的制度轉型效應和外資流入的經濟增長效應。總體上看,外資流入對俄羅斯制度轉型的積極影響要大于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而對經濟增長的靜態效應又大于其長期動態效應。
1.資本流入對俄羅斯制度轉型的積極影響
首先,俄羅斯轉軌期間的外資流入在特定時期為市場化制度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在特定時期,在改革矛盾尖銳化而又無法調動國內經濟資源平息矛盾的時候,通過利用外資贖買改革中弱勢群體的支持和平息利益受損階層的反對聲音,穩定了改革的方向。
經濟轉軌的實質在于它是一個制度變遷過程,其核心是制度替代和制度轉換。它意味著:第一,原有的財富配置結構和生產剩余索取權配置結構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將發生重大變化(因為制度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產權配置方式和規則),財富的重新分配將產生社會摩擦,既得利益者需要得到補償,否則經濟轉軌可能會被逆轉;第二,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和信息成本,實施成本等其他制度轉換成本;第三,在制度轉換和制度替代過程中,社會可能暫時失去維持自身生存的正常生產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上述種種問題意味著,經濟轉軌期間要求有一定的社會資源為轉軌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因此,轉軌國家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必然是轉軌的資本支持問題。外資可以彌補國內資金不足。
前面的分析表明,俄羅斯1992-2001年間利用外資規模盡管相對較小,但在其使用的外資中,“其他形式外資”占的比重很大。“其他形式外資”主要是來自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大型商業銀行及銀行集團的“國際信貸投資”以及在國內外債券市場上籌措的外資。表1的數據顯示,這部分外資在1996年以后占俄羅斯利用外資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8年甚至接近70%。這部分外資除了部分用于償還到期政府債務以外,主要用于社會轉移支付目的,用來補發拖欠的退休金、教師工資,以及用于其他緩解社會矛盾的社會保障目的,起到了重要的社會穩定作用,從而有利于經濟轉軌的繼續進行。
外資流入對俄羅斯制度轉型所起的第二個積極作用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為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產權改造提供了資金支持,并推動了俄羅斯國內資本市場的形成、發展和成熟。
俄羅斯國有資產總量巨大,私有化改造方案一經實施即遇到資金問題。事實上,俄羅斯選擇“大眾私有化”而不是捷克或波蘭的“基金私有化”方式,即有出于私有化產權運作的資金制約問題的考慮。但“大眾私有化”只是簡單地把企業產權由國家手中轉移到千千萬萬的民眾手中,在實現產權在市場上的流通和重組之前,私有化的資源重新配置目的并沒有真正實現。而俄羅斯自己國內擁有的資金還不足以推動產權的有效流通,需要外部資金的注入。正是考慮到這一點,俄羅斯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政策吸引國際戰略投資力量購買和持有俄羅斯企業私有化證券。相應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僅大規模私有化的1994年,外國投資者在8月、11月、12月三個月里用于購買俄羅斯企業股份的資金投入就達9億美元。這一數量相對于俄羅斯龐大的國有資產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在俄羅斯證券市場所發揮的邊際推動作用的意義卻不能低估。
投入到俄羅斯金融市場上的外國資本,除了向轉軌提供信貸投資,以彌補轉軌當期收益與當期成本的“赤字”差額以外,還在客觀上推動了俄羅斯國內金融資本市場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外資基金在管理制度、金融產品服務種類、投資技巧等方面都擁有俄羅斯當地金融投資者不能比擬的優勢,他們參與俄羅斯金融市場的投資運作,客觀上推動了俄羅斯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最后,外國直接投資和其他長期資本在俄羅斯總外資流入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但其對俄羅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合資企業”是外資在俄羅斯進行經營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俄聯邦司法部企業注冊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00年上半年,在俄羅斯注冊的“合資企業”總數為28000家,約占俄羅斯企業總數的1%,其中大約40%的“合資企業”的外商出資份額為100%。在俄羅斯企業私有化由“證券私有化”過渡到“現金私有化”階段后,在第一階段形成的企業經理和職工等“內部人”控制的公司產權治理結構開始發生緩慢的變化,企業股權在證券市場的運作下逐漸集中,外國投資者和一批“新俄羅斯人”等戰略投資者開始主導企業的控制權。他們(特別是外國投資者)逐漸使企業的治理結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并且實現了較好的企業經營績效。“俄羅斯經濟監測中心”1995、1997和1999年對俄羅斯不同行業和地區的企業進行的樣本調查顯示,由戰略投資者擁有多數股權的外部股東控股企業和管理者控股企業效益好于金融機構控股企業和職工控股企業。“合資企業”經濟效益一般好于內資企業。外資推動了俄羅斯企業產權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公務員之家: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評價上述外資流入對制度轉型的積極影響時,必須考慮由于流入外資的規模較小,其發揮的積極作用非常有限。
2.資本流入對俄羅斯制度轉型的消極影響
資本國際流動(特別是外資流入)在俄羅斯制度轉型中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俄羅斯對制度轉型目標、方案和路徑的自主性選擇。
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初始方案被稱之為“華盛頓共識”(注:約瑟夫·斯蒂克里茨對在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之間形成的一種共識——即嚴厲的財政政策,加上放松管制和貿易自由化,就足以擺脫經濟“停滯”,啟動經濟增長——的概括性說法。)。這一方案受到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鼓勵,并被允諾將對這一方案的實施提供資金援助。對預期的滾滾而來的資金援助的渴望,加上某種政治原因,一種叫做“休克療法”的政策組合在改革之初被付諸實施。這一政策組合的不良后果是經濟深度衰退和社會矛盾尖銳化,經濟轉軌步入非良性循環的軌道。俄羅斯通過挖掘內部資源來彌補改革成本,從而進行自我救助的能力喪失殆盡,政府陷入嚴重依賴外部資源才能干預轉軌過程的尷尬之中。這種局面要求對轉軌的目標模式、轉軌方案等做出調整。但眾所周知的是,此后的政策調整受制于其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每次調整幾乎都要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外部力量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