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及策略
時間:2022-01-05 11:05:00
導語:地方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又稱為“第三次產業”),是由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第三產業是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一起構成了最重要的經濟總量GDP的來源。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重要標志,也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國的第三產業在最近30年中發展迅猛,特別是把發展第三產業作為國策倡導以來,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間,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總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第三產業列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時機。
經研究表明,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對數函數型相關關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增加勞動就業、財政和國民收人的重要途徑,對河南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多重效應,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指導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下,河南省的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第三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與東南沿海和其他發達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產業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對第三產業的巨大需求逐步顯現并釋放出來,有力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其在過去幾年形成比較穩定的高增長趨勢,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近年來,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產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7.6%增長到30%;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也從1978年的249萬人增加到1272萬人,凈增長超過1000萬人。盡管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但目前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偏低。
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是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一個標志。目前,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60%,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第三產業已在其經濟結構中占有絕對比重達70%左右,中等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也在50%以上。近年來,河南省總體經濟增長顯著,已進入經濟發展的增長期。隨著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實施,河南省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第三產業增幅加快并取得了成績。但是第三產業仍然是河南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在河南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偏低,在全國的位次靠后,同時河南第三產業發展層次不高,發展不平衡。2007年數據顯示,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的39.1%;河南省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比重的29.3%.不僅大幅度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無法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的70%相比,甚至僅達到發展中國家52.3%的一半多點。2007年為4411.91億元,年增長速度不足13%,遠遠低于其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2007年河南省的生產總值只占全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246619億元)的6.11%;其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96328億元)的4.58%,明顯低于前者。這與河南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二)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河南省第三產業內部構成中,基本上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服務業拓展不足。2005年,河南省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及批發和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544.35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總量的45.8%.而信息軟件業、金融保險、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的比重較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僅占服務業增加值的4.5%,金融保險業僅占服務業增加值的5.7%,房地產業僅占服務業增加值的9.4%.傳統服務業占的比重較高,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偏低,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金融保險、房地產開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旅游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產業層次有待提升。限制第三產業發展的原因是河南省的工業結構比較粗放,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了較大的比重,深加工、高新技術、金融、保險等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服務密集型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小。由于前者對資源、勞動力需求較大,后者對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需求較多,因此,可以說河南的工業結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低。
河南省第三產業中除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中介以及其他個人生活服務行業相對開放,非公有制成份比重較大外,大多數行業開放程度低,主要還是國有經濟,市場競爭不充分,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不合理。此外,文化、科技等行業的公益性、福利性的事業和經營性的產業長期混合在一起,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旅游業管理體制不順,多頭管理,市場分割,資源配置低效;房地產業、中介行業發展不規范、市場監管不嚴、服務質量問題較多;交通運輸、批零貿易和餐飲業等傳統行業也存在改造升級步伐慢,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技術落后,不注重品牌效應等問題。
(四)缺乏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人才與技術。
經濟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河南有關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第三產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如金融、保險、物流、信息、軟件、研發、技術推廣、電子商務、法律、管理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從第三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狀況看,其從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新興服務業人才缺乏,傳統服務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首先,第三產業還難以從市場上尋覓到滿意的從業人才,許多科技、咨詢服務等中介機構規模較小,經營能力和誠信度較差,對高素質服務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科技服務機構急缺具有企業家素質的高級管理人才和高專業素質的咨詢服務執業專家;第三,對咨詢服務執業專家隊伍建設,河南乃至全國尚沒有建立培訓制度及相應的能力認定制度。河南省目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河南第三產業發展的瓶頸。
三、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目前,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和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面臨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國外資本正在加速流向第三產業;二是國家高度重視第三產業,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三是消費結構轉型正在促進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四是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已具備相應的條件,發展潛力大。加快河南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建立第三產業的自我發展機制。
各級政府應認識到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生活需求、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推動和服務于河南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緩解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約束、勞動力轉移壓力的重要舉措;是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選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將成為河南省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河南第三產業缺乏競爭力,與河南第三產業的許多企業經營不善,以及第三產業的相關機關、團體和事業單位由于改革步伐落后而過分沿襲計劃體制造成的低效率有關。因此,對于營利性的企業應鼓勵和引導他們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科學化的經營管理,努力做大做強,爭創品牌,通過對現代科技新成果的吸納加快現代化進程,鼓勵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合作。對于地質勘查、文化、衛生、體育、咨詢等行業的事業單位,則應依據情況讓更多的單位走向市場,增強行業的競爭程度,改革內部計劃體制沿襲下來的后勤服務的運行機制,通過社會化運作提高效率。
(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第三產業的競爭力。
積極推進第三產業體制改革,優化產業結構。以傳統產業為主,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加快推進金融、城市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實行政企、政資、政事分開,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培育扶持第三產業龍頭企業。圍繞國有企業改革和第三產業布局調整,加快河南省大型第三產業企業的發展。在報業、廣電、旅游、房地產、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信息服務等領域選擇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第三產業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加盟、上市等方式,發展成為具有多元化投資主體、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打造第三產業知名品牌,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扶持有條件的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擁有服務品牌、多元投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第三產業大型企業,促進第三產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支持有競爭能力的服務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拓展國際市場。發揮人口和市場潛力優勢,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優化商品住宅供應結構,規范發展房地產交易,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繼續深化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金融等社會服務業改革,提高產業層次和水平。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旅游會展、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揮河南文化大省的文化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逐步把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培育成為河南省新的支柱產業。加強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聯動效應,發揮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公務員之家
(三)加快第三產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改革。
改革當前河南省在第三產業一些領域實行的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打破如金融保險、醫院、教育、文化等行業的壟斷經營狀態,引進公平競爭機制,激發企業活力。河南由于過去計劃體制較深入,同時在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中步伐較緩慢,使得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發展不足,資源的合理有效流動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新的時期,應積極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放寬對民營資本和外資的投資限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按照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和全行業統一的市場制度。在市場化的方向上通過擴大開放,促進第三產業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的創新,從而形成河南第三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四)構筑第三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
河南省每年都有一些經濟技術人才培養出來,但由于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在與發達的沿海地區的競爭中,出現人才流失問題,存在阻礙現存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的不利機制,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從而形成了產業競爭力不足的局面。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各類中介服務、服務業政策與管理以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等方面的人才。有計劃地在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第三產業緊缺的專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緊缺專業招生規模。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積極吸引和聘用物流、旅游、會議展覽、教育培訓、商貿流通、文化傳媒、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等領域急需的高層次策劃、管理、經紀人才。加強第三產業崗位技能培訓,提高現有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從事第三產業的再就業培訓工作,全面推行服務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 上一篇:全縣交通工作大會講話稿
- 下一篇:國際經濟環境及中國的安全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