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計策

時間:2022-12-18 11:31:11

導語: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計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計策

一、突出價值創造,切實履行經濟責任

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歷史賦予央企的使命。企業存在的價值核心就是“謀利”,企業的經營宗旨是攬到活、賺到錢、收回錢,這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根本要求。贏利是第一要務。基于現有純粹依靠施工的單一業務贏利模式,項目管理責任的履行至關重要。如何履責,一是不斷優化機制,二是要繼續抓風氣建設。應該認真分析兩種現象:第一,同一個項目,為什么不同的項目經理去管,結果不一樣?第二,同樣的項目,同樣一批人,用不同的模式去管,結果也不一樣。關鍵是人和機制出了問題,造成管理責任缺失、監管失控。基于此,應該提倡“不管你”的管理思路,允許大家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企業的管理規章制度一大堆,如果缺乏執行力,沒有問責機制,等同廢紙一張,形同虛設。有的子公司虧損嚴重,一些項目潛虧面較大,靠舉債度日。其根源是什么?風氣不正,沒有責任追究。基層不少同志反映,項目搞砸了、經營虧損了,干部挪個位置,照樣干,甚至還提拔了。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種不正常情況,并且正在作相關政策調整。2011年開始,開始實施主動“問責制”。凡是發生嚴重失信事件,或造成項目嚴重虧損(潛虧)經審計確認的,一律依規問責,所有虧損項目都要進行效能監察審計,都必須找到一個“埋單”的!上交款是經濟責任的落腳點。近年來,國家將央企納入資本經營預算范疇,現金分紅比例逐年提高;證監會也在著手研究針對上市公司的強制分紅新政策;股份公司先后組建投資公司、財務公司,厘清了與各個局的經濟關系,享有出資人權利,所有局都必須上交現金股利。集團公司作為對工程公司的投資人和重大項目的合同主體,收回上交款也是對經濟責任的具體詮釋。理財是必要條件。現代財務管理的根本就是理財,就是用好、用活手中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率。在此方面應該做到:一是把錢用在刀刃上,二是想辦法“錢生錢”。按照股份公司“嚴管、強收、少投”的指導方針,管好、用活投資性融資資金,責任重大,不容有失。據此,集團公司提出了資金運用的基本原則,嚴禁串用,禁止投放到虧損項目墊付施工。

二、堅持實踐檢驗真理,主動擔當企業發展的歷史責任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一切。不論是生產經營,還是作決策,或是選人用人,作為決策者都必然要接受時間驗證、實踐的檢驗,承擔起對企業發展的歷史責任。關于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問題。實踐已經一再證明,單純靠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可以說完全走到盡頭了。國有企業加快轉換發展方式是主線,突出工程總承包主業,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定做強非工程業務,增強發展后勁。循此路徑,二十五局集團幾經周折,達成“433”轉型戰略的基本共識。該戰略的定位是:逐步擺脫企業微利模式,實現企業價值增長的路徑初步多樣化。著力推進企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發展,實現規模與效益、結構與布局的合理匹配,提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價值創造指數。力爭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施工、新業務、資本資源產業等三塊業務的利潤貢獻比例基本達到“433”構成。

這兩年,在諸多不理解、不看好的情況下,我們籌集了5個億,完成軌道、房地產、珠海重工和五公司等四個新公司注冊,推進結構調整、市場布局、資產配置的前期工作,推動了企業艱難轉型,穩住了經營規模的下滑,2012年路外項目比例占比超過80%,扭轉了以往依靠鐵路求生存的局面,企業整體發展看見了新的曙光。關于投融資決策問題。隨著企業轉型戰略逐步實施,企業資本項目開支將會繼續增加。此舉短期內勢必會帶來財務費用增加、資產負債率升高,直接拖累本屆領導班子任期內的業績考核。但是,我們拿這些錢不是去花掉,而是配置或者尋找一些目前低估值的資產。這就像農民一樣,無論冬天的寒夜多么漫長、多么難熬,也不會把春天的種子吃掉,因為那是希望。我們預期,通過資本撬動帶動工程經營,還可以利用資產的“估值效應”,享受到未來潛在的資產增值和資本收益。所有這些,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更好地把企業發展好。關于識人選人用人問題。人是一切問題的決定因素。選準了人,用對了干部,其它問題迎刃而解。最近在機關領導干部競聘和對外招聘人才時候,我們提出,逐步實行聘用干部“舉薦制”。

這個模式古來有之,與“憑業績說話”和主動“問責制”的管理理念是一致的,既源于“論功行賞”的一種傳統文化,也是為了防范用人失察、用人不察,將干部制度改革與領導干部履職、歷史責任聯系起來。風險與機會總是相伴相生。正是由于我們大多數人缺乏對未來的預見和對過去的反思,沒有充分認清自己,不愿開創未來,不敢去面對挑戰,錯失發展機遇。同樣,作為受命于上級單位的領導干部,如果我們沒有將企業發展起來,對上完不成計劃任務,對內讓員工失崗、甚至把企業做死,到將來某一天,即便能逃過市場的懲罰、組織的處分,也能平穩退下來,但絕對逃不過良心和道德這一關。靈魂的煎熬遠比肉體的創傷更讓人恐懼,那是一種難以療救的痛。這或許應該成為我們領導干部責任擔當的一種歷史觀。

作者:安康單位:中鐵二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