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犯罪探討論文
時間:2022-04-01 05:27:00
導語:校園犯罪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則是青少年學習本領、提高素質、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培養未來建設者的搖籃,人們對校園充滿著美好與期待。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從校園內卻頻頻傳來暴力和血腥的味道,發生在校園里的學生犯罪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值得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遠處,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學2000級生物系學生馬家爵將四名同學殘忍殺害。塵埃未定,5月16日,又發生江西醫學院2000級臨床專業在校大學生薛某在1小時內持刀砍殺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傷的慘案;近處,4月16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一中學教師鄭某因失戀后瘋狂報復,將移情他人的女友和情敵殺死。4月30日,三明市第二技校02級電焊班學生于某報復同學林某平時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用水果刀將其刺死。還有4月20日,三明市大田縣上京鎮隆美小學教師蘇某因涉嫌猥褻兒童罪被依法逮捕。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居陽小學校長郭某利用課間以找學生談話為名,對女生實施強奸、猥褻,5月2日被警方刑事拘留。我國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個比較嚴峻的社會問題,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國際社會列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無業人員及城市周邊地區人員居多,父母離異、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結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財產的案件多,不計后果、追求哥們意氣的多等等這些長期以來所固有的原因和特點外,還有一些網絡犯罪、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犯罪等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確立以及與之相伴生的失業、教育產業化、貧富差別懸殊等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青少年犯罪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一連串與校園相關的暴力犯罪的發生,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校園上,人們在談論教育亂收費的熱點話題時,不能不思考神圣的校園怎么啦?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何以舉起了砍刀,成了喪失人性的惡魔。一個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又怎么成了衣冠禽獸?發生在校園的一系列案件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觀念在不斷變化,校園已不是一塊凈土,對校園犯罪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一、當前校園犯罪的特點: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如果不能抓緊時機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發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歸納起來,少年時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犯罪成人化。以往提到校園犯罪,比較多是發生在中小學的未成年人犯罪,從以上幾起案件中,可以看出,中學、大學中的成人犯罪日益突出。近年來,校園犯罪成人化色增加。有組織犯罪增多,尤其是團伙犯罪和共同犯罪比例直線上升。有的學校甚至產生了學生幫會。在盜竊、搶劫、強奸、聚眾斗毆等犯罪中,3人以上結伙進行的共同犯罪案件為數甚多。
2、暴力性增多。上述發生的校園犯罪,有大學、中學和小學,雖然學校各不相同,但都屬殺人、強奸等暴力犯罪。短期發生一系列暴力犯罪,表明校園犯罪在以盜竊為主的侵財犯罪的同時,暴力犯罪呈逐步增多的趨勢。
3、主體在擴大。校園犯罪的主體是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隨著校園犯罪的發生,教師犯罪成為關注的問題。上述6起案例中,教師犯罪就占3起,成校園犯罪中不可忽視的一部份。
4、犯罪類型相對集中。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幾種類型上,主要是針對人身和財產的犯罪。如某法院1998年以來審理的12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盜竊案件48件,所占比例最大;強奸案25件,居于第二位;后面分別是故意傷害案13件。從以上統計中可以看出,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針對人身和財產的犯罪。
5、社會危害大。校園本是寧靜、純潔的地方,接二聯三的校園暴力犯罪,給人們的心里留下了陰影。一是安全感受下降。學生、家長、社會對校園的安全擔憂,教書育人環境遭到破壞;二是校園犯罪尤其是教師犯罪給未成年學生心理帶來負面效果,影響他們健康成長;三是改變人們對校園的認同,對校園能否培養造就人才產生了疑慮。有不少校園犯罪的犯罪手段相當殘忍,社會危害性很大,尤其表現在一些殺人、搶劫、強奸等惡性案件中。如1998年1月19日發生在合肥的殺人搶劫案,4名犯罪分子為了弄幾個錢花花,竟然殘忍地將被害人陳某殺害,其中除1人是社會青年外,其他3人均是在校學生。1998年12月5日,浙江省溫嶺市兩名分別為16歲和17歲的少女用水果刀將女學一楊眉殺死,且殺人后無動于衷,理由僅僅是殺人者的男友對被害人有好感。
二、校園犯罪的主要原因:
1、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學生是校園犯罪的主體,犯罪有其自身的重要根源。由于學生有好友、好勝和好動的心理,有的學生喜歡拉幫結派,一旦和不良青少年為伍就很可能下水。也有的學生為了不受其他學生欺侮,而加入到不良少年團伙中尋求保護。有的成績較差的學生不安心學習,經常曠課,結識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從而走上邪路。有的學生貪圖享受,羨慕別人的高消費,于是不該伸手時卻伸手,導致盜竊犯罪。有的甚至鋌而走險,發展到搶劫學生和其他公民。馬家爵與鄭某犯罪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心理脆弱、自我封閉。由于家庭情況、個人條件等原因,他們性格內向,不愿意與人交往、溝通,以自己的標準來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這些一旦與自己的標準產生矛盾時,便無法承受,無法抑制心中的沖動。他們不會去主動用公認的、社會的標準來調節自我,導致自控力差,心理脆弱,無法應對挫折。再加上沒有改變他們自我封閉的外部條件,便由一個“好”學生、好“教師”變成了殺人“屠夫”,把自己送上了絕路①。
2、家庭方面的原因。現在的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寵愛較多。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把這種關愛變成溺愛,明知孩子有缺點也不糾正,滋長了子女的任性、驕橫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則采取打罵等不正確教育方法,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脫離家庭的監管,有的夜不歸宿到處游蕩,有的導釁滋事打架斗毆。還有的家庭父母離異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走向墮落。
3、學校方面的原因。從學校方面的因素來看,學校教育體制存在缺陷。現在雖然強調素質教育,但分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及其教師的前途。一當前,在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重知識"輸入"而輕思想品德的"塑造",忽略對師生人生觀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部分教師對學生成績的關心有加,而對學生個人品德有所忽略。表現在對差生放手不管,缺少必要的關心,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也不了解、不研究。有的學生因此自暴自棄,直到他們犯罪了,老師才如夢方醒,而且有的學校不重視對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學生不學法、不懂法,當然也不會有自覺守法的意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升學率高就是好教師,“一俊遮百丑”,往往不易發現“優秀”背后存在的問題。馬加爵在年幼時發奮讀書,用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被認為是好學生。尤溪縣“4.16”血案犯罪嫌疑人鄭某也因教學出色,成績優異從鄉下中學調入縣城中學,被認為是好教師。學校教育觀的偏差造成了“好人”犯事的結果。
4、社會方面的原因。不良社會環境污染也是導致校園犯罪的一個原因。從對犯罪學生的統計情況看,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電子游戲室、發廊、舞廳的常客,由于受黃色、暴力、色情等內容的書刊、音像制品的影響而走上歧途。近年來,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沖擊,使一些師生的認知產生偏差。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受黃色、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的書刊音像的誘導,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線而走上犯罪岐途。
5、對法律的無知和僥幸心態。由于現行學校教育中,有的學校不重視對師生的法律意識教育,當然也不會有自覺守法的意識。一些犯罪師生覺得自己的知識,對法律條文的規定有一定了解,明知自己的所為是違法的,但心存僥幸,認為自己手段高明,不會被發覺查獲,所以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②。
三、減少校園犯罪的對策
校園犯罪是長在校園里的一株毒草,對青少年危害難以估量。要防治校園犯罪,需要全社會在高度重視的同時,采取多方位的、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
1、要加強對師生的品德教育。預防校園犯罪是對人才的珍惜,是對社會的責任。要有針對性對師生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惻隱之心、容忍之心,教育學生愛惜生命、尊重他人人格,正確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傳授、學習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的同時,提高道德水平。加強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動性、針對性、有效性,防止空洞的說教。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卻常常被忽略的教育內容。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切實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2、要加強對師生的法制教育。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工作。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針對存在的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識和心存僥幸的現象,強化法制教育,樹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工作,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加強校園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法制教育并不是一兩堂法律常識課就能全部解決的,可以通過以案說法、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旁聽公開開庭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觀念教育,教育他們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
3、要加強對師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當通過教育,克服學生中存在的逞能、好勝、霸道、急躁心理,培養他們的自制力,防止因小事而發生惡性案件。不健康的心理,會導致人格的扭曲。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學生和部份教師放棄偏激和自卑心理,防止因小事而發生惡性案件,減少悲劇的發生。
4、要開展預防校園犯罪的綜合治理工作,199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年人犯罪法》開始實施。預防校園犯罪是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凈化社會環境,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防止暴力、色情、恐怖等內容的音像制品和書刊毒害青少年。家長和學校要切實履行好監護職責,以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的方法,在青少年學生中弘揚社會正氣、文明風氣,使他們自尊、自律、自強,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為“陽光下最高尚職業”的教師要提高素質,無愧與“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司法部門要堅持以預防為主、打防結合,多渠道、多途徑開展預防教育工作,對情節特別嚴重的犯罪,依法懲處,震懾犯罪③。
四、如何預防校園犯罪
(一)規范網吧,清理整頓社會環境。鑒于網吧對青少年產生的危害,目前在我們國家,從大到《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樣的國家立法,小到各地出臺的一些規定,對未成年人出入網吧以及網吧設立的位置等都作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規定;但盡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依然屢有發生。因此,如何使這一高科技的產物確實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及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將其負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這就需要我們在網吧的管理上下大力氣,從而真正把青少年堵在不健康的網吧之外。
(二)加大對出租房屋及賓館、旅館的的管理力度。許多案件都反映出:個體小旅館及出租房屋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成為藏污納垢的場所。比如鄒等四人強奸案中,曾經有多名男女混居的現象,但均未受到房主的阻止;前面提到的因盜竊被判二年半有期徒刑的少年犯王某和李某,二人也未受任何阻攔即輕而易舉地租房公開同居。同居,甚至是多名男女混居,在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一些外來流串作案人員也常常寄居旅、招待所或租住房屋。因此,加強對出租房屋的管理刻不容緩。一是要建立出租房屋登記制度,做到對出租的房屋有帳可查,并對隨意出租者進行嚴厲的處罰,使其得不償失,從而扼制住黑屋出租的暗流;二是要加強對旅客證件的審查,對那些證件不全或沒有證件的以及青少年特別是青少年男女共同投宿的,一定要嚴格控制入住,并及時同有關部門取得聯系;三是要加大公安機關的檢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城區內的出租房屋進行檢查,對檢查出來的違規、違章者,不僅要進行經濟上的處罰,而且要取締其出租資格。
(三)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學校管理。經查,每年學校都有很多學生違反校規校紀,小到遲到、早退,經常曠課。大之打架斗毆、酗酒滋事,嚴重的有夜不歸宿、通宵在校外上網、校宿舍內聚眾賭博。其傷痛之悲慘,其教訓之深刻,都令我們觸目驚心、不可忘懷。學校也及時頒布了多種規章制度、條例,尤其是《校園治安管理規定》、《學生管理規定》、《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等,加大對校園學生的管理。
(四)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青少年的父母、親友的影響巨大,家庭教育責無旁貸。14至20歲正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年齡段,這時社會對他們影響比較大,比如錄像廳里播放的黃片以及個體書攤上的黃色書籍等宣傳品。這些黑社會文化浸入了他們思想之中,潛伏著一種犯罪意識與根源。從諸多青少年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身上暴露出一個共性問題,這就是未成年人都很推崇他們心目中的老大,即使已進入鐵窗,還念念不忘老大的恩德,這就反映了黑社會意識對他們的滲透之深。他們為什么易接受陰暗面的東西?其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失控。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離異,或家教不當,過度溺愛等都會導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責任感等不正常心態而失足犯罪。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則為青少年團伙犯罪埋下隱患。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形成是非以及價值的基本判斷,以致唯我獨尊、任性妄為。有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表明,在家庭暴力發生較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實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在人生中走得孤獨,親情遠離,使他們從孤獨走向彷徨,從彷徨走向犯罪。
要從根本上制止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重視家庭教育,法律教育,那么就請父母與社會同他們貼心交流,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注釋:
①《光明日報》,1996年2月23日,第三版
②魏平雄等《犯罪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版第185頁
③蔣小燕《試分析新時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及其防范措施》,《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4月刊,第1頁-第16頁。
參考文獻:
[1]吳鋒<<青少年犯罪與心理教育>>2004-6-18
[2]翟宗悌<<青少年團體治療>>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第218期P28-P31
[3]<<學生安全教育>>南工院文[2004]9號文件的精神和有關要求
[4]吳鵬森:《犯罪社會學》,中國審計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年出版
- 上一篇:文化局團體登記管理制度
- 下一篇:文化類民辦非企業登記審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