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增長的行業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19 08:53:00
導語:上市公司增長的行業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增長上市公司行業特征實證分析
論文摘要本文使用1998-2001年數據,通過假設檢驗和回歸分析對中國上市公司增長的行業特征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增長具有顯著差異,但差異程度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僅有少部分行業的增長與其它行業顯著不同,大部分行業的增長率之間并無顯著差異;不同時期增長率異常的行業也不相同。
一、研究指標、研究方法與數據樣本
在反映公司成長性的眾多指標中,本文選擇主營收入增長率作為研究指標,因為主營收入的增長是公司增長的根本源泉,并且比較穩定、不受會計處理方法影響、不易被管理層操縱。我們根據上市公司1998-2001的主營收入數據計算1999-2001年各公司的主營收入增長率,首先對三年中各行業的主營收入增長率進行描述性統計與分析,然后對不同行業公司的增長率是否具有顯著差異進行假設檢驗(H0:各行業的主營收入增長率沒有顯著差異),最后以行業為虛擬解釋變量(DummyVariable)對三年中各行業的收入增長率分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檢驗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增長率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本文使用非參數方法Kruskal-WallisH檢驗。多元線性回歸的模型為:Growtht=α+Σ13i=1βiIi+μ,,其中Growtht為公司t年的主營收入增長率,I為行業虛擬變量,當公司屬于行業ⅰ時,Ii=1,否則Ii=0。
為避免當年上市新股的影響,我們以1998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670家公司為原始樣本,根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將其分為22個行業,從中剔除了樣本期內變更主營業務的公司以保持公司行業的恒定,又剔除了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公司以避免異常值的影響:ST和PT公司、數據不全的公司、某年增長率大于500%和小于-80%的公司,最后又剔除了公司數量小于10家的8個行業的公司以保證假設檢驗和線性回歸的統計顯著性。最后剩余390家公司,分屬14個行業,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本文所使用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來源為利多證券投資分析系統,文中所有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均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
二、實證研究結果
1.描述性統計與分析
14個樣本行業1999-2001年主營收入增長率的均值(標準差)統計見表1。由表1可知,不同行業的主營收入增長率具有很大差別,例如1999年,房地產業為負增長,而信息技術業的增長高達83.26%。另外同一行業不同時期的增長率也不相同,例如房地產業1999年為負增長,2000年增長率卻高達58.42%。總的來看,樣本期內中國上市公司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全部公司三年平均收入增長率為19.84%,這得益于中國國民經濟總體的快速增長。其中信息技術業增長最快,三年平均增長率達52.4%,其次分別為房地產業、綜合類、交通運輸倉儲業和機械設備儀表業,平均增長率均處于20%至30%之間,而電子業和批發零售貿易業的增長率較低,均小于10%。此外還可看出,大多數行業的增長三年中有降低的趨勢,這是符合增長理論的,因為任何一個公司或行業的超常增長(即高于經濟總體增長的速度)都不可能一直持續的,或早或晚都將趨向于經濟平均的增長速度。
2.上市公司增長行業間差異的假設檢驗
1999-2001年樣本行業間主營收入增長率比較的Kruskal-WallisH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中結果可知,不同行業間增長率的差異1999年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2000年在9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2001年不顯著,總體可以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增長具有顯著的行業間差異。另外從檢驗統計量的大小和P值都可看出,增長率的行業間差異有逐步降低的趨勢,這是因為各行業的增長都趨向于經濟總體的增長,因而行業間差異減少。
3.上市公司增長行業特征的回歸分析
1999-2001年上市公司主營收入增長率以行業為虛擬解釋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表中結果說明,行業因素對公司間增長率差異的解釋為三年中分別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9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不顯著,這與前面非參數檢驗的結果基本一致。三年中公司間增長率差異可由行業解釋的比例分別為9.3%、5.4%和4.8%,也是逐漸降低的。此外還可看出,各年中回歸系數顯著不為零的行業都很少,行業間差異最大的1999年也僅有3個,且不同時期系數顯著不為零的行業也不一樣,這說明只有少數行業的增長率與其余行業顯著不同,大多數行業的增長率間并無顯著差異,且增長率異常的行業可能每年都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預測上市公司增長能力時,對不同行業的公司要區別對待。
參考文獻
1李森、郭伏、戴春鳳,《股份公司成長性與股票內在價值分析》,《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2DonnaM.Costello,“ACross-Country,Cross-IndustryCompar-isonofProductivity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3,101(2):207-223.
3JordiCanals,“HowtoThinkAboutCorporateGrowth?”,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1,19(6):587-598.
4RobertKollmann,“TheCorrelationofProductivityGrowthacrossRegionsandIndustriesinTheUnitedStates”,EconomicsLetters,1995,47:43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