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的概念與內涵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9:50:00

導語:生產力的概念與內涵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力的概念與內涵探究論文

[摘要]生產力概念內涵一直沒有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進行革新,一直沿用的生產力概念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了。需要對生產力的概念進行重新歸納、定義,賦予其新的內涵。在生產力的現存定義的基礎上,需要把征服自然的含義揚棄,而代之以和諧自然;在生產力的內涵主要是運用各種資源生產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產品的能力的基礎上,把對于社會文化資源的運用能力納入生產力的內涵之中,擴展生產力的內涵。

[關鍵詞]生產力;概念;內涵;嬗變;擴展

從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到當今出版的幾乎各種《政治經濟學》,給生產力的定義基本上是:“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盡管有各種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內容是相同的。應該說,這種說法是歷史和現實的歸納和反映,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現實正在發生著與原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不同的變化,經濟學應當敏銳地洞察這種變化;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作為規范經濟學,也應當對人們“應該是什么”進行正確的回答,生產力的概念自身應當包含“價值判斷”。

一、現存生產力概念內涵的歷史性、現實性與局限性

《政治經濟學》的各種教科書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生產力不同的定義,如較早的王學文先生的定義為:“勞動生產力可以說是人們在特定的生產系統下在一定的勞動組織中由勞動所發動掌握以勞動手段為媒介,對自然發生作用,由勞動的自然條件,勞動的社會條件,勞動的技術條件等等方面所發揮出來力量之總和?!薄墩谓洕鷮W辭典(上)》的表述則為:生產力“表明某一社會的人們控制與征服自然的能力”。吳樹青、衛興華、洪文達的表述為:“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關系。”較近期的如錢伯海的表述為:“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是由生產三要素構成的,它體現著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又如程恩富先生的表述:“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人們運用生產資料,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叫做生產力?!痹缙诘谋硎黾确袭敃r的現實,又充滿著對于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渴望;而當今的表述則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強大支撐下,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充滿著人類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沖天豪氣。

現存各種定義無論是從那個角度進行的論述,無論是簡捷還是全面,都包含著如下含義:生產力是物質產品的能力,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生產物質產品以滿足人們對物質產品的需要,所使用的對象是自然界提供的資源及其環境,所采用的手段是代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生產工具和人們的經驗。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產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這種提高的后果是在給一部分人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人們制造出來的核彈頭足以將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毀滅;即便是和平利用,諸如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也給當地居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這樣的生產力怎樣使人們獲得享受呢?人們往往把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物質產品不豐富歸因于生產力不發達,即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強,但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生產力發達的代價已經呈現在了人們面前:環境災難、資源匱乏、社會問題日益增加。生產技術的發展方向受著生產力概念內涵的強烈影響。這些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意義何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意義何在?經濟發展的意義究竟何在?

在這樣的問題考問下,生產力概念所包含的意義就不僅僅只具有實證的意義,而應當包含規范的內涵。也就是說,生產力的現存定義的經濟浪漫主義色彩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人類社會的生產發展到今天,現存生產力概念的歷史局限性已經表露無遺了:把生產力定義為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現出對待自然的不友好的粗暴態度,把自然當作人類役使的對象,把自然看著人類的對立物,“萬物皆備于我”。而事實上,人們在獲得更多物質利益的同時忍受了更多的痛苦;人們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取得局部勝利后所得到的懲罰和報復往往是全球性的災難。以局部的征服自然換來自然對于人類的全面報復,從全局來看是不經濟的行為;這種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再適應于現時代的要求了,需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對生產力進行重新定義。二、狹義生產力內涵的嬗變

現存的生產力的各種定義所包含的都是指物質產品的生產能力,我們不妨將現存的生產力稱為狹義生產力。在狹義生產力的含義中,人們的勞動對象是自然界及其產出物。如前所述,現存狹義生產力的水平、規模和速度是人們從自然獲得各種物質資料的水平、規模和速度,對于資源的有限性、環境容量的有限性沒有足夠的認識。石油價格的迅速上漲并沒有讓人們真正意識到石油的急速耗竭,因為人們并沒有采用有效的方式來節制石油的開采,而只是更進一步加強了對于石油資源的爭奪,這種激烈爭奪的結果是加速石油的耗竭;這種激烈爭奪推動著石油開采、運輸等技術的不斷進步,表現為現在意義上的狹義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又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過的:“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p>

按照如此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道路走下去,人們將面臨或已經面臨日益嚴重的問題是: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耗竭,酸雨、臭氧層耗損、厄爾尼諾現象、土地荒漠化、水體污染、空氣污染、沙塵暴和水土流失等等,人們將遭受難以預期的災難。改變生產發展的道路是人類的唯一出路,人們應當在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節約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談論生產力的提高。

社會生產應當遵循自然規律。恩格斯告誡人們:“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比耸亲匀唤绲囊徊糠郑徊贿^是能夠認識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正因為我們能夠認識自然規律,人們往往把自己的能力放大到自認為可以徹底征服自然,這是人類應當徹底改正的一個錯誤。生產力的涵義應當包括人們和諧自然的能力。

十分明確,人類又必須從自然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力當然應當包含從自然界獲取物資資料的能力;又由于人們只能從自然界獲得有限的資源,而且人們對于物質資料的欲求不斷增加,那么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自然成為了生產力的應有之義。

因之,狹義生產力在新的前提下應當定義為:人們利用自然、和諧自然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能力。

三、廣義生產力的內涵

隨著社會物質產品的逐漸豐富,人們的需求不僅僅表現為物質產品,而且表現為對文化產品的巨大需求,人文資源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資源,這種重要性不僅表現為人文資源與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的緊密聯系,而且表現為人文資源對人類自身的特殊意義上。顯然,僅僅把生產力的內涵歸結為物質產品生產的能力即狹義生產力是不夠的;應當充分注意人類新的大量的需求的不斷形成,這種新的生產力所利用的資源不同于狹義生產力所包含的資源。因此,客觀上,人類社會生產所利用的資源已經超出了自然資源的范圍,人們對于人文資源的利用能力同樣構成生產力。如果將生產力仍然定義在原來的范圍之內是遠遠不夠了,生產力的內涵需要擴展,即將生產力擴展為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能力。

顯然,我們不能依據過去開發自然資源的模式來開發利用人文資源。在人文資源的利用上,我們應當吸取自然資源利用的經驗教訓。同時,人類面臨的不只是一個自然資源被耗竭、自然環境被破壞的自然生態問題,而且面臨著一個諸如文化多樣性逐步消失等問題的文化生態問題。文化生態問題的嚴重性絕不亞于自然生態問題的嚴重性。人們在對人文資源進行利用的過程中,往往是態度更加粗暴、處置更加隨意,造成了許多不可彌補的損失。充分地認識人文資源的意義與充分地認識自然資源的意義同樣重要。人們在對人文資源加以利用的同時,需要充分地注意保護文化生態、充分地注意保護人文資源,保護人文資源、保護文化生態的能力同樣構成生產力。

綜上所述,廣義生產力的定義的內涵至少包括:生產力是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能力,表示人們利用自然與人類歷史文化的能力、效率和水平,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歷史文化的關系。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生產物質產品以滿足人們對物質產品的需要、生產文化產品以滿足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所使用的對象是自然界提供的資源及其環境和人類自身的歷史文化,所采用的手段是代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生產工具和人們的經驗。簡而言之,廣義生產力可以定義為: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能力,它表示人們利用自然和人類歷史文化的能力、效率和水平,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歷史文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