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對策論文

時間:2022-11-16 03:09:00

導語: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對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物流規模行業特征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化競爭的加劇,信息通訊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越來越強調集中有限資源于核心業務,做強、做大主業,第三方物流因此成為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著CEPA的實施和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全面開發物流市場已成定局,現代物流業成為關注的焦點。第三方物流是目前現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逐步受到了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重視,成為關注焦點中的焦點。

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3PL)的概念開始傳入我國。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呢?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需兩方以外的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是在供應鏈中,企業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用戶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能夠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物流的束縛,而將精力集中于其核心業務。根據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在美國)大多數企業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后可以獲得的好處包括:作業成本可降低62%,服務水平可提高62%,核心業務可集中56%,雇員可減少50%。

一、我國第三方物流業發展現狀

(一)物流基礎設施初具規模。2003年,國內物流固定資產投資額為5594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例為13.1%。截至2003年,國家鐵路總里程達到62992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180.98萬公里,路網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國內河航道通行總里程123964公里;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的碼頭泊位34289個,并繼續向大型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國家對信息通訊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大,全國形成了八縱八橫格狀光纜干線。智能計算機、系統集成以及通信等關鍵信息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高性能公共平臺建設創造了條件。地方政府紛紛規劃建立物流基地和貨物集散中心,企業也加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設力度。

(二)第三方物流需求穩定增長,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對物流重要性的認識逐漸深化,對專業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漸增加,使得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2000年到2005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5%,客戶外包TPL原材料供應增加到35%,生產商產品銷售增加到80%,分銷商物流外包增加到60%。

(三)第三方物流行業主體穩步發展。隨著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業的市場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運輸和倉儲企業的市場主導地位逐漸減弱,民營物流企業和外資、港資物流企業市場份額逐漸變大,一批新創辦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業涌現,一些大型工商企業內部物流部門也開始向第三方物流轉變,開展社會物流服務。

(四)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為了推動現代物業的發展,國家相關部委自2001年起先后聯合頒布《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意見的通知》等相關政策法規,為我國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相關政策保障。許多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視本地區物流產業發展,并已開始著手研究和制定地區物流發展的規劃和有關促進政策,許多城市制定了各自的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紛紛加快物流園區和基地建設。

二、我國物流業發展特點

(一)地域性、行業性特點明顯。從地域上講,東部起步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與環渤海地區。中部落后于東部,但好于西部。從總體講,東部已處于發展階段,而中西部則處于起步階段。從行業講,物流需求大的主要是中外合資與中外商獨資企業、連鎖企業、日用化工品行業、家電行業、煙草行業、醫藥行業、汽車行業等等。

(二)低市場份額。據2004年中國倉儲協會等單位進行的《第5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生產企業成品銷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給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選擇部分外包的企業比2003年高出11%;商貿企業選擇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27%。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04年的調查,在制造業中選擇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57%,在商貿企業選擇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38%。據Mor·鄄Ganstanley統計,中國由第三方物流處理的產品只占總體成品的16%,經第三方物流環節的工業原始生產資料只占總體的20%,中國的第三方物流只占總體物流業務的2%,而這一數字在美國為8%,在歐洲則為10%。

(三)低服務水平。第三方物流企業功能單一,仍以倉儲、運輸等基本物流業務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務等增值服務尚弱。根據第5次中國物流市場供需狀況調查結果,生產制造企業對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滿意或不完全滿意的比例仍高達50%以上,說明企業對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第三方物流還不適應企業的要求。三、我國第三方物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第三方物流面臨較大需求約束。目前我國尋求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主要還是跨國企業,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缺乏現代物流理念,恪守計劃經濟時期“大而全、小而全”經營思路,自建物流體系,采取傳統的自營物流方式,致使我國整體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對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發展產生很強的制約作用。

(二)第三方物流企業正處于初級階段,規模較小,自身的局限性較大,競爭力有限與傳統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勞動及存貨管理,生產準備,組裝、集運等多項服務,這對供應商的要求是很高的。

(三)物流企業設備與技術落后,限制了物流整體的發展物流中心的設施設備普遍比較落后,智能化、自動化倉庫比較少,倉儲運輸系統的整合效能比較低,信息流通不暢,難以達到對物流過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和滿足貨主企業的要求。計算機網絡技術、EDI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語音識別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一些現代化的物流手段使用還不是很廣泛,直接影響了物流中心與用戶各方的溝通和協作,阻礙物流服務質量的提高。

(四)物流人才匱乏,物流管理水平較低第三方物流是操作性較強的管理活動,同時又是高新技術支持下的策略,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是管理類和技術類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優化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同時應具備計算機和網絡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知識。

(五)市場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物流服務需求方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一方面,物流需求方在無法識別第三方物流的條件稟賦時,很可能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履行承諾的能力產生顧慮;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可能利用信息優勢,通過采取不利于物流需求方的一些行為謀求自身利益,導致物流需求方擔憂第三方物流的服務質量,顧慮企業內部運營情況會外泄,害怕對業務流程失控。

四、我國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對策

(一)政府應該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符合現代物流要求的發展規劃,國家應該繼續加強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并從宏觀方面入手,做好總體的物流規劃,以達到我國物流合理化和物流整體效益的最優化。國家應該及早制定出物流業發展的近期規劃、中期規劃和長期的戰略規劃,將有限的資金合理規劃,權衡使用,投入到一些亟待解決的領域。同時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優勢和經濟實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綜合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全國性物流網絡,從而推動物流業向集團化、聯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中小型物流企業進行戰略重組,重點扶持組建一批大型的綜合的物流企業集團,提升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和行業標準,促進物流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首先,必須全面規范我國物流服務的市場運行機制和規則,盡快建立物流服務市場的準入機制,明確規定注冊登記物流服務企業的必要條件,全面界定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權利和責任;其次,必須實現物流行業的標準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礎設施、裝備的通用性標準,針對環境和物流安全的強制性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的行業標準、物流用語標準以及物流從業人員資格標準等。

(三)加快物流領域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物流活動的信息化、網絡化是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建立適應綜合物流發展的信息技術平臺,實現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機結合。企業應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以提高需求預測程度,促進信息共享。要積極引入和使用網絡技術、HIJ、人工智能、條形碼與KLM等各種先進信息技術,真正實現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為一體化物流的實現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撐。

(四)加強物流理論的研究,重視物流人才的培養,廣泛開展物流培訓與教育,開展國際物流教育合作。我國應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訓體制,積極進行先進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術知識、電子商務、貿易經濟、信息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加強物流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加快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形成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訓系統;加強同海內外的科研、教學機構的密切聯系。通過多個層面的教育與培訓,為我國培養出大量的各層次、各方面的物流專業人才。

(五)要加快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物流是服務性產業,是最需要誠信體系的行業,應該把市場誠信體系建設作為行業自律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大力宣傳“誠信物流”,積極推進行業信用制度建設,要促進開展信用交易,制定和完善信用交易的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樓前飛、嚴偉,淺析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物流技術,2005。

[2]柴繼鋒,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企業活力,2005。

[3]吳清一,現代物流概論,[M],物流基礎知識,2003。

[4]吳清一,現代企業物流管理,[M],物流規劃與設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