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有資產控制方式與控制力的現狀

時間:2022-04-20 04:23:00

導語:小議國有資產控制方式與控制力的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國有資產控制方式與控制力的現狀

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國有資本在“抓大放小”的方針下逐漸實行了戰略調整,國有資產從一些競爭性的行業絕對或相對地退出,非國有的資本、尤其是國內私人資本與外資以相當快的速度進入了大部分產業。與此相對應,國有經濟的控制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除國有獨資企業繼續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發揮調控作用以外,新的國有經濟調控方式更強調在各類企業的實收資本中,國家資本(股本)對全部資本的控制權。即在國有、國有聯營和國有資本公司中,國家以控股的方式來實現其對經濟的調控。

國家對全部社會資本的控制,目前一般采取絕對控股與相對控股兩種方式。所謂絕對控股,是指國家資本(股本)在企業的全部資本中所占比例大于50%;所謂相對控股,是指國家資本(股本)所占比例雖未大于50%,但仍相對大于企業中的其他經濟成份所占比例。

本項研究利用中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的普查數據(普查時點為2001年12月31日),來分析國有經濟控制方式轉變的現狀,并試圖運用基本的生產函數測算國有經濟控制方式轉變所帶來的各種效應,以便比較國有資產不同的控制方式,為改進國有資產的管理與經營提供若干意見。

這次普查共包括了510.7萬個法人單位,其中有302.26萬個企業法人單位,覆蓋了中國所有產業,詳細地記載了截止2001年底中國經濟中國有資產的控制狀況。通過對普查數據的初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有資產的控制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歸納起來,有以下七個特征:

(一)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已經不到15%,公有制在企業數目的層面上已經不占優勢

從調查情況看,在全國302萬個企業法人單位中,國家控股占50%以上的企業法人單位數只有42.78萬家,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的15%左右。當然,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達42萬家之多,這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若與1980年代初相比,則2001年國有絕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數相當于1980年的全國工業中國營與集體企業總數。這說明,國家絕對控股企業數比例的下降只是從動態的、相對的意義上說的,是由于新進入的非國有企業的急劇增加才出現的現象。若從國有獨資或國家絕對控股本身的絕對數說,國有主導的企業數在世紀之交仍然不低。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占全部企業法人數的比例超過20%的省份,幾乎全是西部省份與東北國有經濟集中的省份。其中,西藏最高,達54%;超過29%的省份有青海、貴州與湖北。這說明,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或外資進入不多的地區,國有控制方式的轉換也就越慢。相反,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民營資本或外資進入較快,國有絕對控股企業法人占全部企業法人的比例已迅速下降,該比例在10%或10%以下的省份依次是:浙江(6%)、江蘇(8.68%)、上海(9.7%)、北京(10.11%)與廣東(10.4%)。像上海與北京這樣的原來國有經濟絕對占優勢的地區,會迅速轉換國有經濟的調控方式,說明國有經濟原有的基礎并不是決定國有經濟調控方式變換的主要原因,而迅速對國內民營資本與外資開放,才是變換國有經濟調控方式的根本楔機。

(二)目前,國有資本的控制方式仍是以絕對控股方式為主

從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與國家相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占全部企業法人的比例來看,到2001年底,國家相對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共達31125個,與國家絕對控股的單位數(42萬多個)相比,前者只及后者的7.26%左右。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平均說來,只占1%。值得注意的是,民營資本與外資進入較快的省份如浙江、江蘇與廣東,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法人單位在全部企業法人中所占比例都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數的1/5到2/3,說明改制較快的省份并不主要通過國家間接控股的方式來實現轉換。相反,像甘肅、西藏、新疆、貴州那些邊遠省份,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法人數的相對比例卻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比例。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法人量小,說明間接控股在目前仍然不是國有資本調控的主要方式,絕對控股才是國有資本調控的主要方式。這一特征,在下面分析資本結構時仍會凸現。

(三)在企業實收資本的構成中,公有(國家+集體)資本仍占絕對優勢

調查顯示了全國企業實收資本的構成現狀。在2001年底這一時點上,全部企業的實收資本中,平均說來,國家資本仍占44.29%,集體資本占8.77%。二者相加,公有資本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的比重仍達53.06%。這表明,就資產控制權來說,到目前為止,公有資本仍把握著絕對的控制權。

當然,若分地區來看,國有資產在資產中的控制權的程度存著相當大的差異。國有資產比重最高的五個省區仍然在西部與東北,它們依次是青海(達71%)、西藏(達67.5%)、新疆(達66.2%)、貴州(達65%)與黑龍江(達62.68%)。而國有資本占資本比例最低的五個省份則都分布在沿海,由低到高依次為福建(26.44%)、浙江(26.82%)、廣東(28.82%)、江蘇(30.61%)與上海(35.78%)。至于集體資本,由于在市場轉型中集體資本發生了分化,所以目前從全國來看,集體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已經低于個人資本/實收資本的比率。從調查分析,集體資本/實收資本平均為8.77%,而個人資本/實收資本的比率已達12.77%。

集體資本/實收資本比例較高的省份依次為:山東13%、河南12.95%、江蘇12.87%、四川11.54%,山西11.14%。但就是在這5個集體資本/實收資本比率較高的省份里,個人資本在企業實收資本中的比率也全部高于集體資本所占的比率。

其實,如果僅看國家資本/實收資本這一比率,國有資產占全部資本的比率已經達到44.29%。集體資本對于保持公用經濟的調控地位的作用已經遠遜于上世紀80年代了。把集體經濟放入公有經濟的范圍,以此來度量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這種范式在20年以前是對的。但現在,集體經濟的作用已經淡出,更廣泛的合作經濟應是指國有資本參與的、與私人資本、外資的合作經濟。因此,現在我們更應強調的,是國有資本在全部資本中的地位與控制權。這是這次普查數據向我們提供的又一啟示。

(四)國家資本通過企業法人資本對全部資本的調控作用不可小視

調查顯示,在企業全部實收資本里,企業法人資本的所占比例,全國平均20.84%。一般說來,由于“企業法人資本”是指“其他企業法人單位投入本企業的資本”,又由于國有資本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實收資本平均達44%,所以,粗略地推算可知(如果這一理由成立的話),國有資本通過“企業法人資本”這一中間環節實質上還占有大約9.16%的全部資本。這樣,絕對控股的國家資本,相對控股的國家資本,再加上國家通過“企業法人資本”而更間接掌握的資本這三項合計起來,國家資本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資本中占有比例高達53.45%以上。這一事實,同樣說明國有資本對當今中國經濟的控制權是穩固的。

(五)在全體企業實收資本中,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與相對控股的企業的資本之和,仍達56.27%

上面所述的第三、第四個特征是就實收資本的來源而言的,而如果我們把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分為三個子集——(a)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法人,(b)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法人,(c)國家沒有控股的企業法人——并且將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實收資本也按這一規則劃分為三個子集,則在資本結構中,a/(a+b+c)的比率達52.8%,b/(a+b+c)的比率達3.46%,(a+b)/(a+b+c)的比率達56.27%,這如表1所示。

應當指出的是,幾乎每個省、市、區,國家絕對控股的企業的資本對全部資本的比率,都是高于“國家資本/實收資本”的比率的,這意味著,如果考慮到國家通過絕對控股,將其他經濟成份的資本置于自己的調控之下,這會增強國有資本對全社會資本的調控能力。就全國來說,這種放大幅度為8%左右。

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海的“國家資本/實收資本”比率只有35.78%,但國家絕對控股企業資本對全部企業法人的實收資本之比率卻為51.4%。這表明,運用控股這一杠桿,國家資本仍可以用不占優勢的資本在全社會資本中占到50%的控制權。同時,這一事實也顯示,上海在國有資本轉變控制方式的過程中,是比較好地運用了國家控股這一杠桿的。

(六)國有資本已經顯著地進行了戰略調整與轉移

截止2001年底,按產業劃分,國家資本在企業法人實收資本中的比率是差異很大的。在壟斷性強的產業,國家資本仍占有絕對的優勢。其中,在地質勘查與水利管理業,國家資本/實收資本的比率達78%之上,其次為金融保險業,這一比率達74.85%,以下依次為交通運輸、倉儲與電信業(達70.9%)、采掘業(70.58%)、衛生、體育與社會福利業(達64.45%)、教育、文化及廣電業(59.93%)、電力、煤氣及水業(達57.08%)。顯而易見,在這些非競爭性的產業或自然壟斷產業里,國家資本在全部資本中的比率仍在60%至70%左右。

然而,在非壟斷的競爭性產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資本/實收資本的比率已經在1/3左右了。其中,房地產業中國家資本的比率最低,為20.87%;其次低的是制造業,國家資本的比率在28.28%;下面依次為社會服務業(31.32%),批發與零售貿易、餐飲業(32.93%)、建筑業(36.74%),農、林、牧、漁業(37.08%)、科技服務業(40.85%)。

這倒不是說,國有經濟的戰略轉移與調整已經完成。而只是說,到目前為止,國家資本在非壟斷的產業已經不占優勢,大量的非國有資本已經進入且成了主要成份。隨著電力改革、電信改革與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改革走向深入,以及金融改革、教育體制改革與科技體制的改革取得進展,這些相關產業中國有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率還會下降。

(七)國有控股企業的資本在大部分產業中仍保持著控制力

我們將各個產業中的全部資本分為三個子類:(a)國家直接控股企業的資本;(b)國家間接控股企業的資本;(c)其它企業的資本。表四給出了分地區的a/(a+b+c)、b/(a+b+c)與(a+b)/(a+b+c)三個比率的現狀描述。我們發現,在所有產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國家直接控股企業的資本占到52.8%,國家間接控股的企業的資本只占3.46%,兩者相加,國家控股企業的資本占全部產業資本的平均比率達56.27%。

分部門來看,在地質、水利業中,國有控股企業的資本占該行業總資本的比率高達91.75%,依次為金融保險業85.89%、電力與公用事業81.74%。即使是在制造業與社會服務業這一類競爭性行業中,國家通過控股方式,使控股企業的資本占本行業總資本的比率也都超過了40%。這又一次說明,通過控股方式,可以提高國家資本對社會總資本的控制力。此外,可以看出,控股方式會使國有資本對總資本的控制力上升12個百分點(拿表一中“國家資本/實收資本”列與表二中的最后一列相比)。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電力、煤氣及水”這個城市公用事業行業。表1顯示,該行業的“國家資本/實收資本”比率為57%。而表2說明,通過國家控股方式,使國家控股公司的資本占該行業全部資本的比率上升到81.74%。這里的背景是,城市公用事業已經引入了國有控股的企業法人資產構架,而控股使國家資本的調控力間接地上升了24個百分點。它意味著,即使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國家資本占全部實收資本的比率下降了,只要國家資本仍在水電氣這個公用事業產業保持絕對或相對控股方式,國家資本仍可能保持其對資產的調控力。

表1分行業的資本構成

附圖

表2分行業的國有控股概況

附圖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結論,全國第二次基本單位的普查讓我們看清了處于轉變調控方式過程之中的國有經濟的資產家底。這就是:(1)盡管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國有絕對控股(包括國有獨資)與相對控股的企業法人量只在15%左右,但在全社會總資產中,國家資產仍達44%以上;(2)公有資本(國家與集體資產)仍占全部企業實收資本的53.06%;(3)盡管1980年代蓬勃發展的集體經濟已呈相對下降趨勢,但國家通過新的合作經濟方式,在私人資本與外資參與的公司型企業中通過控股,仍然控制了全社會實收資本的56%以上;(4)國家資本在房地產業、制造業、服務業、商業與餐飲業等競爭性產業中已經逐漸退出,其占上述產業的資本比率已降為30%上下,而在壟斷性產業與公用事業和金融行業中,國家資產仍占70%左右;(5)通過國家控股方式,可以使國家資本對全社會資本的調控力間接增加8—12個百分點。

因此,通過轉換國有資本的調控方式,中國仍是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性質由2001年底這次普查得到了完全的證實,我們知道,所有制結構其實就是產權結構,而在全部實收資產中,目前的公有資產仍達53%以上,在半數左右的行業大類中,國有資產的比重仍達60%—70%。這就說明,對中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在產權結構上是勿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倒應該是,我們的國有資產還應怎樣進一步轉換調控方式,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更好地造福最廣大的勞動者?

從效率的角度看,國有資產對資產總體的控制權,也是有益的。計量結果表明,提高國有資產與集體資產對全社會實收資本的比重,是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但是,國有資產的調控目前仍主要以絕對控制的方式實現,而絕對控股的國有資產一般只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運作,不利于利用遞增的規模報酬。國有絕對控制在人均產出這一透視角度下,更多地倒是對經濟效率起負面作用;若進一步考慮人均產出的離差,則國有資本的絕對控股的負面作用便更為顯著。因此,在肯定國有資本對全社會的調控地位的同時,政府,尤其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與國有資本經營公司,應當講究國有資產的調控方式的選擇,進一步降低國有絕對控股的比例,利用國內私人資本與外資,擴大相對控股的范圍與比率,使國家相對控股資本對人均產出的正向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Davis,DonaldRandDavidE.Weinstein,2003:“Marketaccess.economicgeographyandcomparativeadvantages:anempirical

tes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9(2003):1-23.

Han,Gaofeng,KaliappaKalirajan,NirvikarSingh,2002:“ProductivityandeconomicgrowthinEastAsia:innovation,efficiencyandaccumulation”,JapanandWorldEconomy,14(2002):401-424.

Ping,Xin-Qiao,2000:“TheevolutionofChinese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theimpactsoftaxreform

in1994”,HitotsubashiJournalofEconomics,41(2):179-191.

Ping,Xin-Qiao,2000:“Endogenousdeterminationfortheshareofstate-ownedeconomy”,EconomicResearchJournal(Chinese).(2000):13-21.

Shleifer,MaryMandLixinXu,1998:“Information,incentives,andcommitment:anempiricalanalysisofcontractsbetweengovernmentandstateenterprises”,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4(2):35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