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危機之中孕育新機遇

時間:2022-05-18 06:56:00

導語:小議危機之中孕育新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危機之中孕育新機遇

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巴林、卡塔爾、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六國在內的海灣合作理事會是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其政局穩定,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據初步測算,2008年海合會六國經濟增長率達6.5%,國內生產總值合計達1.05萬億美元,各國人均GDP均在1萬美元以上。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海合會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其多年來累積的巨額財政盈余和相對健全的金融體系能夠確保其經濟和社會的平穩發展。同時,海合會各國為應對危機而出臺的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基建工程項目,對于中國相關企業來講,更是難得的良機。

一、危機影響相對有限,經濟前景依然光明

海合會成員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各國經濟發展對能源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低油價將會對其造成一定影響。但海灣六國在過去幾年中積累了大量石油收入和巨額財政盈余,因而能確保其從容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阿聯酋工業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即使石油價格下降到每桶略低于40美元,海灣國家也不會面臨金融困境。而據世界銀行的《2009年全球經濟展望》預測,海灣國家2009年和2010年的經濟增長約為4%和5.2%,遠高于全球0.9%和3%的平均增長率。

從金融體系運行態勢來看,海合會國家的國內資本和債券市場仍大致保持穩定。根據世界金融分析和預測公司GlobalInsigrit對全球33個新興經濟體的銀行業穩定性評估,海灣國家的銀行系統普遍保持穩健,金融監管有所加強,它們與美歐等發達國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和信貸市場直接聯系有限,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小。

從國際油價的走勢來看,目前國際油價的下跌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從而導致全球主要經濟體石油消費需求下降。因此,對于海灣等石油生產國來說,會努力將國際油價保持在其能夠接受的范圍。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08至2015年期間,國際原油均價將升至每桶100美元,到2030年將達到200美元。全球低油價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海灣國家的經濟前景依然光明。

盡管如此,海灣各國依然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挑戰。除了聯手大力救市、緩解金融危機外,還積極加快以海合會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增強地區經濟體綜合實力和長期抗風險能力。2008年12月,除阿曼外的海合會國家首腦在馬斯喀特峰會上正式批準實行貨幣統一、發行海合會國家統一貨幣的決議,這意味著海灣國家向經濟一體化邁出了重要一步,此舉將增加成員國抵御金融風暴的能力,并為成員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雙邊貿易增長迅速,中國逆差顯著擴大

近年來,受惠于各自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貿關系的良性成長,中國與海合會的雙邊貿易增長迅速。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9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59.16%,與2004年的雙邊貿易總額相比,增幅達到2.7倍之多。從貿易差額情況看,2008年當年中國進口537.26億美元,出口385.85億美元,逆差達到151.4億美元,幾乎是2007年的六倍,也是近年來雙邊貿易當中呈現出的最大逆差。

(一)海合會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油進口來源

中國和海合會地區貿易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經濟上互補性強,雙方互有需要。由于海灣國家長期依賴石油工業和石化工業,其他輕重工業均不發達,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工業設備、農用機械、建筑材料等都需要進口。與之相比,中國在長期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各種制造業都有很大發展,因而對外部市場和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時,中國國內的巨大市場也為海合會國家的石油及石化等產品提供了無限的出口商機。近年來,中國出口至海合會的商品基本是以機電、音像設備、鋼鐵等賤金屬制品、紡織服裝和雜項制品為主;而從海合會進口的商品則主要是原油、液化氣及石化產品。

目前,海合會國家已成為我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據海關統計,2008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1.79億噸,同比增長9.6%,在主要原油進口來源國中,沙特、阿曼、科威特和阿聯酋等海合會國家均列前十位。其中僅從沙特一國進口原油就達3636.84萬噸,占同期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20.33%。同時,中國從沙特進口原油的數量也占到其供應總量的五分之一,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沙特的第三大原油買家。

中國自沙特等海合會國家進口石油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恰逢國際原油價格飛速上漲;而中國對海合會國家的出口并未與進口獲得同步增長,這是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巨額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二)逆差反映出我國石油儲備能力的滯后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國際原油價格呈現出急劇上漲又迅速下跌的“冰火兩重天”局面。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油價直線攀升,到2008年7月一度達到147,27美元/桶的歷史高點。但在這一階段,中國原油進口量依然高速增長。由于進口原油一般有兩三個月的滯后期,我們把高油價進口的時間段延長至10月份來分析。根據海關統計,2008年1-10月份,中國原油進口平均價格為772.4美元/噸,同比上漲66%;進口量達15115.27萬噸,價值1167.4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6%和83.6%;月均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達1511.5萬噸和116.7億美元;特別是在10月份,原油進口總量達2000萬噸,同比增長28.1%,創當年最高水平和最大增幅。自沙特進口原油也呈現出類型的情況,1-10月自沙特進口原油2899.2萬噸,同比增長33.7%。這種高油價下大量進口局面的形成,既有當時“油荒”和“保奧運”的需求,也反映出中國石油企業的“追漲”心理。

而從2008年8月開始,在國際原油價格出現跳水,并在12月底出現386美元/噸的低價后,由于前期進口較多、國內成品油儲備能力弱以及金融危機帶來的成品油消費疲軟等原因,國內石化企業并未抓緊機會大量進口原油,反而有所減少。2008年11和12月份,中國分別進口原油1336和1437萬噸,遠低于前十個月的平均數量。盡管11和12月分別從沙特進口原油383,6和354萬噸,高于前十個月的平均水平,但總體來說,依然暴露出中國石油儲備能力的滯后。

三、經貿往來日趨活躍,能源合作初顯成效

受益于幾年來持續上漲的石油價格,海合會各國政府的財政盈余大幅增長,普遍制訂了規模宏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重點領域是交通、電信、能源、水資源和房地產。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情勢下,這些國家進一步推出龐大財政預算,投入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拉動內需,保證經濟持續發展。這一龐大的市場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一)工程承包和雙邊投資發展迅速

海合會國家普遍缺乏勞動力,特別是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勞動力嚴重短缺,需要輸入勞務和承包工程以促進其經濟建設和發展。而中國的工程建設企業則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充沛的勞動力和豐富的工程建設經驗。因此,近年來雙邊的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進展非常快。仍以沙特為例,2004年底,中國在沙特簽訂的工程承包合同額累計為8.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僅3.1億美元。經過不到五年的發展,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國在沙特累計簽訂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合同額就達到93.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0.4億美元,增速驚人。

目前在沙特開展承包工程業務的中資企業主要有中材國際、中石化、中國港灣、中鐵十八局等,分布在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石化工程建設、市政基礎建設、工業和民用建筑、路橋等各個領域。其中,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沙特港務局2008年1月簽署的扎瓦爾角海港建設項目總承包合同總金額高達5.87億美元。這是中資企業自1997年進入沙特工程承包市場以來獲得的合同額最高的項目。此外,該公司還承接了吉達港集裝箱碼頭、扎瓦爾港口項目、伊斯蘭港紅海門碼頭擴建項目、沙特阿拉伯延布海濱工程等項目,合計金額達11.2億美元。

在雙邊投資方面,中沙兩國企業的相互投資項目雖然不是很多,金額也不是很大,但是卻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沙特對中國投資方面,2004年底,沙特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項目有45個,實際投資額累計僅為6800萬美元;而截至2008年9月底,沙特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就達105個,實際直接投資金額4億美元。中國對沙特的直接投資額也取得了高速增長,從2004年底的676萬美元攀升至2008年9月的4億美元,增長潛力巨大。

(二)能源合作勢頭良好

近年來,中國和海合會國家在石油相關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在原油貿易不斷增長、承包石油工程項目日趨活躍的同時,中國企業還以合作勘探與開發新油田、合資興辦煉油和石化企業等方式積極尋求與海合會國家的合作。

沙特是中國石油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國在沙特的石油相關工程建設上,首先是石油上游的服務貿易,包括鉆井和勘探等。過去這些服務都是西方一統天下,中國企業很難進入,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等九家企業已打進這個市場。

在合資興辦企業方面,從2005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在沙特涉足石油工程建設、煉廠和石化聯合體的建設,目前在建的項目接近50億美元,成為中國石化企業在沙特的一個亮點。海灣國家在中國的能源合作項目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其中,總投資超50億美元,由福建煉化、埃克森一美孚中國石油化工公司、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聯合出資共同設立的福建聯合石化公司,已成功運營一年多,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納稅近4億元。目前該公司正在經營一個具有400萬噸/年煉油能力的煉廠,同時投資建設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2008年2月,中石化股份公司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在京簽署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天津建立一家合資公司,各持股50%,開發年產100萬噸的石化下游生產線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約17億美元,生產線計劃于2009年9月竣工。此外,中石化正在與沙特阿美公司進行合資合作的談判,擬出讓青島千萬噸大煉油項目25%的股份;2009年2月主席訪問沙特期間,沙特投資海南大型能源基地項目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事實說明,中國與海合會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四、危機之中孕育新機遇。雙邊經貿合作將更富成效

(一)危機使雙方的經貿關系更為密切

對中國而言,金融危機下美日歐等傳統出口市場的萎縮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不穩,使得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商品出口市場和可靠的能源供給來源。海合會擁有3570萬人口和1.05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巨大市場,還擁有面向周邊諸多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和充沛的石油供給。對海合會國家來說,由于此次危機起源于美國,并使日、歐等發達國家受到重創,因此,未來海合會將加強與其他大的經濟體,特別是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國等國家的經濟往來,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美國經濟衰退對海灣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獲得一個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地和石油石化產品的可靠銷售市場。

正是基于這種“雙贏”理念,2009年新年伊始,應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阿卜杜拉的邀請,中國國家主席出訪沙特,這是此次胡主席亞非五國之行的第一站和唯一的阿拉伯國家,也是主席2006年4月訪沙后第二次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充分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中沙戰略友好合作關系的高度重視。主席在沙特會談期間指出,要加強中沙合作,要“發揮各自資源和市場優勢,發展全方位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繼續擴大雙向投資”。在訪沙期間,兩國還簽署了在石油、天然氣、礦產領域議定書的補充諒解備忘錄,沙方也承諾任何時候都會保證對中國的原油供應。

(二)海合會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為我國企業的進入提供了良機

在經濟危機的情勢下,海合會各國紛紛推出龐大預算,用于大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拉動內需,保證經濟持續發展。在這些經濟刺激計劃中,基礎建設占核心地位,而根據慣例,海灣國家的項目往往以承包形式進行,而這恰恰是中國大型基建企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

(三)中國一海合會自貿區談判或能取得突破

自2004年7月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宣布啟動自貿區談判以來,雙方已經舉行了四輪談判,在貨物貿易的大多數領域雙方已經達成了共識,并啟動了服務貿易談判。相比之下,海合會與歐美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自由貿易談判進程則緩慢得多。

歐盟是海合會國家的主要市場,又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商品供應者,海灣地區三分之一的進口產品來自歐盟。但海合會和歐盟1988年簽署關于建立自貿區的框架協議后,到2008年已經過二十多輪談判,雙方仍在開放投資、知識產權、政府采購、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分歧。2008年12月,海合會秘書長阿提亞宣布擱置與歐盟曠日持久的自由貿易談判,并不排除徹底取消談判的可能。海合會國家與日、美的自貿區建設方面,前者與海合會的自由貿易區談判剛剛啟動;而后者則只同意與海合會各成員國單獨談判,拒絕與海合會整體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迄今為止,同美國簽署自貿區協議的海合會國家只有巴林和阿曼兩個小國。

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之際,海合會國家迫切希望繼續推動自由貿易談判,多方位拓展國際經濟聯系。2008年12月15日,在經過不到一年的談判之后,新加坡與海合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簽署了關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這是海合會與中東地區以外國家簽署的第一個FTA協定。海合會希望以此來推動與其他組織和國家的自貿協定談判。既然與歐盟的相關談判已經擱置,與美日等國近期達成協定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作為其重要的經濟伙伴,中國在其自貿協定談判進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中國方面達成雙邊自貿協定的意愿也十分強烈。2009年2月,主席會見海合會秘書長阿提亞時也指出:“中國同海灣合作委員會建立自由貿易區符合雙方根本和長遠利益,對于雙方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方對此高度重視并將積極推動,爭取盡快簽署有關協議。”

總之,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中國與海合會深化關系都是互利雙贏之舉,并且符合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因此可以預見,不久之后,中國一海合會自由貿易區談判將在雙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