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用思想規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8 11:34:00
導語:市場信用思想規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目的;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指導思想;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基本原則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我國的市場信用既包括銀行信用,又包括商業信用,還包括消費者個人信用\信用立法的調整范圍并不是越窄越好或越寬越好,而是越適用越好、社會整體利益與社會個體利益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等。具體資料請見:
一、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目的
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直接動因在于:從根本上治理市場信用的普遍缺失,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社會進入轉型時期,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秩序被打破,井然有序的物資調配讓位于市場主體難以勝數的市場交易,市場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市場信用的缺失。傳統的信用道德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缺乏主流文化的社會轉型無法在短期內培育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道德,市場信用立法遲滯與凌亂,無法有效地解決市場信用缺失的問題。面對當今的市場信用狀況,法律規制手段當仁不讓,市場信用立法的直接目的便是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規范、有序的環境。
為實現這一目的,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需要建立全國范圍信貸征信機構與社會征信機構并存、服務各具特色的征信機構體系,最終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目前,全國范圍的信貸征信機構已經建立,人民銀行不僅在內部設立了承辦信貸征信管理工作的征信管理局,而且建立了運營良好的全國統一的企業與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頒布了《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和《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管理辦法》,至少我國銀行系統的信用制度建設成績斐然。我國的社會征信機構近年發展雖然不大均衡,但也各具特色,小有成績。不過,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直期待的體系完整、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完成市場信用的統一立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市場信用既包括銀行信用,又包括商業信用,還包括消費者個人信用。銀行信用是市場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信用與消費者信用中的信貸信用部分囊括其中,但銀行信用并不涵蓋商業信用,商業信用無法被銀行信用制度所調整。銀行信用體系的建立解決了大量逃廢銀行債的問題,以及其他與銀行信用相關的問題,但沒有解決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商業信用問題。所以,近年發生的大量嚴重失信的情況,幾乎全部發生在非銀行的商業領域之中?,F代社會中信用關系滲透于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單一部門掌握的信用信息很難滿足社會需求。現有的銀行信貸登記系統與個人征信系統與社會征信系統相比,在建設目的、信息來源、征信內容、評估標準、管理維護、服務方式和服務對象等方面區別很大。社會征信系統的信用信息來自金融、經貿、財稅、工商、審計、物價、統計、公安、海關、司法、審判、質檢、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單位等一系列部門,以及企業和個人,銀行信貸登記系統只是社會征信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自身很難實現從同業征信向聯合征信的拓展。分行業、分地區的信用立法,不僅不能整合立法資源,節約立法成本,而且不能有效執法、用法,激勵市場主體培育信用道德,更不能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
信用立法的調整范圍并不是越窄越好或越寬越好,而是越適用越好。將信用立法的調整范圍界定為某一行業或地區,顯然過窄。而界定為整個社會信用,又明顯過寬。在社會信用體系中,除了具有經濟屬性的市場信用外,還包括一些可以通過道德等其他社會規范調整的信用關系,而這些社會信用關系不一定需要通過信用立法調整。
因此,市場信用立法的目的應當是懲治市場失信行為,維護市場交易秩序,構建社會信用體系,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指導思想
我國市場信用立法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市場信用體系,促進國民經濟與社會的進步。首先,構建市場信用法律制度是為了解決我國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問題,維護市場交易秩序。這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標本兼治之道,構建公平、安全、高效的交易環境,可以降低交易的社會成本,促進商品和資金的流轉,加速國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其次,市場信用立法直接調整市場信用關系,即在商品交易中產生的信用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法律本身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通過對違法失信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守信行為的褒獎,懲惡揚善,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風尚。再次,市場信用立法是社會信用體系中最基本的信用制度,完成了市場信用立法,可以直接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全面建設。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市場信用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促進我國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提升政府信用和其他社會信用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最后,調整市場信用關系的根本辦法是統籌兼顧,既要考慮社會整體利益,又要顧及信用關系當事人的個體利益;既要考慮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又要鼓勵守信行為;既要考慮市場信用體系的完善,又要顧及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堅持兩點論哲學觀點,統籌兼顧,全面發展。
在市場信用立法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一點是促進信用制度發展。市場信用制度越完善,社會經濟活動就越繁榮,同時越需要嚴謹、周密的信用法律制度與之配套。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信用立法應是一部促進法,通過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信用信息采集、評估等信用活動之中,將更多的信用信息納入征信體系,促進信用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最終促進信用制度的發展。同時,倡導政府的適度干預、協調平衡,為法律促進經濟關系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市場信用體系作用的積極發揮,必須保障信用信息的真實、客觀、公正。信用是無形的,作為信用表現形式的信息需要加工處理,才能轉化數據,方可識別和比較。因此,對信用信息的客觀、公正加工處理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復雜的技術活動。就現代社會的市場信用而言,全面采集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難度較大,因為信息波動(變化)的頻率、幅度,評估參數都不同以往,公正加工處理信用信息本身就具有一定技術難度。但是,客觀公正地加工處理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是對信用中介服務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預期目標之一。
統籌兼顧是在市場信用立法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在信用信息數據極度分散,單個部門或機構無力整合處理信用信息資源情況下,市場信用立法賦予政府權力,由政府主導信用信息管理,協調各方關系、整合各方資源。政府主導的市場信用管理,既在確保信用信息公開、公示、公用,又要最大程度的保護個人隱私權和企業商業秘密,尋求公眾對信用的知情權與個體對自身信息專屬權之間的最佳契合點,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在市場信用體系中,經濟與社會關系復雜,利益主體多元,需要平衡各種經濟行為,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協調和處理好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意志、行為和利益的矛盾。統籌兼顧要求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在市場信用立法中堅持統籌兼顧,平衡協調個體與整體、國家與地方、地方與地方、行業與行業等關系和利益。
三、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基本原則
總體來說,我國市場信用立法應當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政府推動、培育市場、完善法規、嚴格監管,有序開放、維護安全”的原則。如果將這些原則予以理論抽象或提煉,可以得出以下原則:第一,社會責任本位原則。與民法的“個體權利本位”和行政法的“行政權力本位”不同,我國市場信用立法應當秉承經濟法社會責任本位原則,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構建市場信用制度。
經濟法的社會責任本位理念,要求在市場信用立法中,以社會利益和平衡協調為首要任務,促使各類市場主體與國家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在對社會共同負責的基礎上,處理好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之間的關系,貫徹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正確處理政府、社會與信用關系當事人的關系,既要避免漠視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又要保障行政機關管理、引導、監督作用的發揮。
社會整體利益與社會個體利益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社會整體利益是在社會個體利益基礎上形成的,但它不是各個社會個體利益簡單地相加,而是在所有社會個體利益基礎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平衡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總體狀態。社會個體是相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的,不僅包括個人也包括表現為局部的部門、地方和社會組織。進入新世紀以后,由于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浪潮迭起,拉近了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交易已不再屬于個人私權領域的活動,而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由此發生的失信現象,影響的也不是個體之間,而是整個社會交易秩序。
按照經濟法社會責任本位理念,調整市場信用關系必須立足于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和個體的關系方面,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有不同的側重,從而區分出不同的法律調整的模式。
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準則。市場主體必須對社會負責,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彼此之間的信用關系。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于不顧。市場信用問題在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已不是個別市場主體之間實現利益的手段,而是國家調整市場主體利益關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工具和手段。當市場信用的混亂已經危及整個宏觀層面的市場秩序時,市場信用問題就不再是個體之間的偶然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經濟中出現的,單憑市場調節無法解決或解決起來社會成本過高的,必須由國家權力介入的社會問題。
經濟法的社會責任本位并不是只講責任,不講權利。相反,它強調并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在市場信用制度構建中,任何市場主體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依法誠信經營,履行法定和約定的義務,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獲得被社會認同和法律保障的利益。政府直接代表社會公共利益,依法參與并干預市場信用體系的構建及運行,保證誠信經營的市場主體利益的實現。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而是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社會本位。
第二,平衡協調原則。經濟法平衡協調原則和理念,要求平衡協調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之間的意志、行為和利益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經濟關系的復雜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各個市場主體之間以及它們與國家(政府)之間存在利益差別和沖突,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進行協調和平衡,從而達到利益兼顧、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享其利的協調狀態。在市場信用立法中,要強調市場主體的行為、利益與國家(政府)利益的一致性。市場主體誠信理念的建立,無論是對于市場主體本身的利益,還是對國家(政府)利益,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夠推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主體誠信理念的樹立,應當建立在市場主體自覺意識的基礎上,而不能僅通過強制性手段。推動市場主體誠信理念的建立,除了依靠市場主體的自覺和主動之外,必須輔之以政府的指導、介人、管理。
平衡協調是一種價值體現,經濟法追求經濟自由與經濟秩序的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實質公平與形式公平的統一、經濟民主與經濟集中的統一、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統一,國家調控與市場資源配置的統一等等。為了實現這些矛盾統一,經濟法兼顧公與私——既要保持整個社會范圍內的經濟秩序,實現整體社會效益的增加和國家對于經濟生活的意志,又要保證民法中意思自治的純潔性。我國市場信用立法的直接目的是規范市場信用,維護交易秩序,但立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規范市場信用,構建有序的交易環境,促進國民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個體的經濟自由。構建市場信用體系可以為個體提供更廣闊的經濟自由空間。毫無疑問,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就沒有個人的絕對自由,任何自由都必須在社會規則的許可之內,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到了現代社會,更加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強調經濟秩序下的經濟自由。
平衡協調原則可以在市場信用立法中充分體現,首先,在立法目的方面,平衡協調社會整體交易秩序和個體經濟自由,兼顧市場信用的目前改進和長遠發展。其次,在市場信用立法中,充分考慮市場信用與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連接,將市場信用立法作為建設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未來的社會信用體系預留空間。最后,平衡協調各類主體的責權利關系,市場信用各類主體都要對社會負責,責字當頭,然后根據責任配置相應的權利和利益。信用立法對于責權利的平衡協調,要求責權利相當,不能失衡、以免權重責輕誘發專權擅權,或者權輕責重令人畏縮不前。
第三,系統調整和綜合調整原則。系統調整原則要求經濟法對市場信用關系的調整,不能僅采用事后救濟的方式,而要對市場主體的信用關系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調整,充分發揮經濟法律的調整、教育、引導功能。法律強制或處罰是手段,不是目的,構建良好的市場信用環境,推動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才是市場信用立法希望達到的目的。為此,需要加強事前的教育、引導,事中的檢查、監督、管理。不僅如此,在市場信用立法中,還要系統調整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加工、傳輸、披露、使用等各個環節發生的信用關系,處理好信用信息與國家機密、企業商業秘密、公民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
綜合調整原則要求將各種法律調整手段有機結合,充分整合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制度,靈活運用實體法律責任和程序法律責任,尤其運用經濟法所特有的獎勵手段和社會性的調整手段,對市場信用關系予以綜合調整。例如,對于違反市場信用法律規范的行為除了做出處罰之外,將違法事實記錄于信用信息系統,使違法者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反之,對于自覺遵守市場信用制度,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行為,可以予以褒獎,促進我國市場信用的發展。市場信用法不僅是管理法,而且是促進法。
- 上一篇:妨害排除請求權解析論文
- 下一篇:膜下滴灌節水灌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