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研究
時間:2022-11-11 02:29:54
導語:后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民幣升值現狀及成因分析
1.人民幣升值現狀
近年來,我國致力于人民幣匯率體制的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堅持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動性、漸進性原則,人民幣匯率日趨市場化、規范化、彈性化。2005年,我國正式宣布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日波幅上下3%。2008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人民幣實際上采取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2010年后又重啟凍結的匯率制度,開始了單邊的升值進程。現階段,我國主要施行以市場為導向、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有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具體表現為:第一,充分發揮匯率的信號作用,形成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的浮動匯率;第二,依據貿易的平衡狀況對匯率進行調節,實現有效的管理;第三,不再片面盯住某一貨幣的單一匯率,而是從一籃子貨幣的角度看待匯率。如圖1所示,從整體來看,人民幣匯率一直處于“大漲小跌”的緩慢升值狀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之后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日趨緩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比較大,美元兌人民幣的中間價從6.7909元降到6.2855元,人民幣升值了8.04%。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已超過33%,僅在2013年1月至4月,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1.2%。截至2013年5月8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1美元兌人民幣6.1980元,首次突破6.2元的重要關口,并創下了匯改以來的最高記錄。
2.人民幣升值的成因分析
從國內而言,我國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是促使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2010年第二季度,我國的GDP總量達58791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我國GDP總量已達11.89萬億人民幣。隨著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必然會使世界各國增強對該國貨幣的信心,進而導致該國的貨幣趨勢不斷走強。貿易的持續順差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來,我國的貿易一直處于雙順差階段,外匯儲備持續上升。如圖2所示,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勢態,2013年3月達到3.44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然而,外匯儲備的長期增加勢必會影響人民幣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因此人民幣面臨著持續升值的壓力。此外,人民幣升值還來自于國內的宏觀調控政策。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通貨膨脹時期,為緩解通貨膨脹,抑制國內的需求過剩,國家積極采取了加息、人民幣升值等緊縮的貨幣政策。然而,控制通貨膨脹與抑制人民幣升值二者不可兼得,為抑制通貨膨脹,必然會引起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最終形成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尷尬局面。人民幣升值除了來自國內的壓力還受到國外的壓力。一是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施壓。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籠罩下,世界經濟格局越發不平衡,全球經濟陷入了低迷、蕭條狀態,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與其相反,中國經濟則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態,由于中國的制造業等產業生產成本低,價格低廉,在國際貿易市場優勢明顯,西方發達國家出于對自身貿易的保護,迫使人民幣升值[1]。二是面臨著發達國家的政治阻撓。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美國為保持自己的霸權地位,采取各種措施來遏制其競爭對手的發展。美國想通過積極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方式,制造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大量的熱錢流入中國,外匯占款持續上升,貨幣投放規模不斷擴大。這樣一來,不僅擾亂了我國國內的金融市場,而且削弱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從而影響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步伐。美國正是采取這種措施來遏制中國崛起對其形成的巨大挑戰[2],最終使得這一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的高度。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從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貿易影響的諸多研究來看,絕大多數是從單個的定性或定量的角度來進行闡述的,且其中定性分析居多,致使研究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筆者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來剖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從而使論證結果更具全面性和有效性。
1.定量分析
筆者選取了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美元兌人民幣的中間價以及相對應的進口額、出口額三組數據作為研究的樣本,分別考察自變量人民幣匯率對因變量進口額、出口額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并借用Eviews軟件對它們進行回歸分析(見表1和表2)。通過對二者進行比較發現,可決系數R2>0.5,則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都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具體而言,表1中的擬合優度R2=0.782149小于表2中的擬合優度R2=0.845348,說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進口額的影響程度大于對出口額的影響程度。為了使其更直觀,我們將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觀察。圖3和圖4分別是表示人民幣匯率變動所引起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變動的散點圖。可以看出,圖3的散點比圖4更具離散,這就進一步說明了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進口額的影響更明顯,并且呈現出負的線性相關,即隨美元兌人民幣價格的不斷下降,進口額反而逐漸增加。
2.定性分析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對外貿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總的來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出現同步增長的勢態(除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進出口額呈負增長的狀態以外),并且一直處于正值,但是增長的趨勢減緩(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我國的出口增長率略低于進口增長率,但在2012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出現了轉折,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出口增長逐漸超過了進口增長。依據國家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9746.7億美元,其中出口5088.7億美元,增長18.4%,進口4658.0億美元,增長了8.4%,貿易順差達430.7億美元。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這樣的趨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講,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對于出口商而言,意味著出口商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該商品,使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即商家的利潤會減少;另一方面對于進口商而言,購買等價的商品將支付更少的人民幣,降低了進口的成本。因此,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從人民幣匯率近幾年的調整和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情況來看,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對我國貿易順差帶來明顯的影響,但是,我們一定要警視其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人民幣的升值對貿易的影響利大于弊。人民幣對我國國際貿易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利于調整我國的貿易結構,推動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曾以“世界工廠”著稱,但國際貿易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我國的國際貿易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貿易結構不合理,制造業所占比重較高,服務型產業較低;二是出口產品結構失衡。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依賴于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生產以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為主的產品,其技術含量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續性。人民幣一旦升值,我國的出口商品將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那些依靠價格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裝業、鞋業、紡織業等)將受到嚴重打擊。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迫使這些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激勵其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強化產品質量,優化經營服務,不斷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由密集型向集約型轉變。第二,有利于降低進口產品的成本,提高國際購買力。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講,人民幣升值無疑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實惠,居民手持相同的人民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或購買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少的人民幣,同時人民幣的升值也降低了出國留學、旅游、消費的成本。另一方面,對于整個國家來講,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能源不足、技術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鐵礦石等原材料,以及國內鋼鐵、航空、電力等設備主要依賴于進口,人民幣升值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購買力,在同等購買力下同等貨幣能購買到更多的商品,從而使得這些大眾商品的進口成本以及在進口環節的費用大大降低,有利于產品在中國使用與銷售。此外,我國可以借此機會引進更多的先進設備,學習國外領先的技術,逐步改善企業的生產條件,提高經濟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第三,有利于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改善貿易伙伴關系。受金融危機的后期影響,各國采取了貿易保護,再加上我國貿易的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急劇攀升,導致了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加。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在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上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份額,導致進口國的商品受到很大的沖擊,阻礙了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歐美部分貿易國家頻頻以低價傾銷、產品質量等借口,通過設置“綠色壁壘”對我國的外貿發展進行阻撓。[3]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出口商品的價格得到適當的提升,降低了進口國的需求,進而為減少反傾銷糾紛和貿易摩擦創造了有利條件,緩解了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壓力,為貿易伙伴之間的深層次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得國際貿易更加順暢。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風險并存,在給我國國際貿易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第一,削弱了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圖5可以看出,我國的出口在2009年之后雖然出現增長趨勢,但相比2008年之前,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從2010年到2012年我國的出口額分別增長了31.31%、20.33%、7.92%。目前,我國大多數出口企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主要優勢是價格。人民幣一旦升值,用外幣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就會提高,削弱了原有的價格競爭優勢,或者為使原有的出口商品價格保持不變,出口商的利潤空間勢必會受到擠壓,從而不利于出口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這將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重大的創傷。同時,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會使出口企業在將外幣轉換為人民幣以及外匯賬款等方面遭受到巨大的匯兌損失,企業經營利潤減少。第二,沖擊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增加就業壓力。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不僅使以低附加值產品加工出口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失去市場份額,而且直接導致了失業率的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使得出口企業喪失價格的比較優勢,導致其競爭力減弱,企業的利潤減少,難以持續經營,工廠紛紛倒閉,產生大量的失業者。同時,那些有潛力的企業為改變現狀,積極地轉變原有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模式,由勞動密集型向集約型轉變,這也會使得那些低素質的勞動者面臨著失業的威脅。從2008年開始,在美國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我國沿海城市的許多出口加工企業紛紛倒閉。另外,失業率的增加,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動蕩不安。第三,不利于我國對外招商引資。由于我國先前具有出口和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吸引了眾多的外商來華投資,人民幣的升值,將對境外商直接來華投資的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使得那些以外幣股本投資的外商的兌換力減弱,成本增加,投資的資金也會隨之縮水,挫傷了外商的投資熱情,從而促使企業逐漸向更具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進而影響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規模和產業化進程,不利于外貿加工等產業的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在外商減少對我國直接投資的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會導致國內非直接投資的短期資本流動的增加,造成在房地產、股市等某方面出現虛假的繁榮和泡沫經濟,對國家的長期宏觀調控政策產生不利影響。
三、我國國際貿易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
面對國內外對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以及人民幣過快升值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我國應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含量低,缺乏核心競爭力,人民幣的升值使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下降,為此,我們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第一,加大對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力度,努力提高出口產品在工業制造業中的比重,增加出口產品的供給彈性。第二,抓住人民幣升值的契機,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重視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制造成本。第三,加快產品升級,提升產品的形象。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的同質化問題突出,依賴價格優勢競爭不是長遠之計,企業要利用品牌效應,走差異化和品牌化的道路,尋求新的競爭點,增強國際競爭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這樣即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依然存在。此外,政府應該積極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外商的投資逐漸向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并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適當地降低部分加工、勞動密集型商品等的出口退稅率,著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貫徹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的戰略[4]。
2.擴大內需,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度
在拉動經濟的“三大馬車”中,我國一直以出口貿易為主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對人民幣的低估以及出口的強勁增長,使得我國經濟出現社會資源配置不均、內需不足、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局面。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應該意識到僅依靠外向型經濟是無法生存的,要在保持出口增長的同時積極拓展國內市場。我國有13多億的人口,隱藏著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應積極制定以拉動內需為主的發展戰略,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調整經濟結構,完善我國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民間投資的力度,降低失業率。同時,政府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各種配套改革,切實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轉變傳統的消費概念,擴大內需開展國內的商品市場,實現由“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向“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促進宏觀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一直提倡“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境外,并通過在海外投資設廠,對貿易保護主義嚴重的地區采取以投資代替商品輸出,把部分企業投資成本高的生產基地轉移到國外,以此來減少貿易摩擦,從而站穩國際市場。
3.積極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外匯風險管理機制
雖然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不斷高漲,但目前我國仍然存在著內需不足、失業率增加、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決不能屈服于任何國家或輿論的壓力,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升多少,應該從自身條件出發,依據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發展條件,在充分衡量利弊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配套方案。我國應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開放和完善金融市場,建立健全外匯風險管理機制,形成以市場供求的變動為導向的機制,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使人民幣匯率浮動更具彈性。對于出口企業來說,需要適時、適量地作外匯保值交易鎖定結匯收入,在金融市場不斷波動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國內外的宏微觀環境,預測外匯的走勢和評估企業的風險,積極與專業外匯銀行合作,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如人民幣遠期外匯合約、人民幣期貨等衍生工具來有效規避匯率風險[5],這也是緩解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負面影響的一個現實途徑。
4.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強區域貨幣的合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但從外貿的區域分布來看,目前大多數的出口產品主要分布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一國的國際貿易如果過度的依賴于某一國家或地區,則匯率的波動將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在后金融危機國際環境動蕩的背景下,我國的出口企業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應該實施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模式,在保持美、日、歐盟等成熟的國際市場的前提下,大力開發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形成合理的、有層次的多元化格局。努力推動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交流,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部貿易的比重,形成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伙伴合作關系,加快區域一體化的進程。積極采取人民幣作為幣種的貿易結算,努力實現貨幣的周邊化和區域化,從而降低由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如參與到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貿易合作,通過簽訂相關的貿易協議,加快市場多元化的步伐,減少貿易摩擦,分散外貿風險[2]。目前我國已與越南、緬甸、老撾、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簽訂了貿易協議和人民幣互換協議,并且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額呈上升的趨勢。
總之,人民幣升值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我國政府和企業應該積極抓住人民幣升值的契機并能勇敢地迎接挑戰,不斷地完善宏觀調控政策,合理配置資源,調整營運機制和方向,以新的發展戰略應對新的市場形勢,把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沖擊降至最低,使我國貿易商的損失降到最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的持續發展,從而將我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軌道,以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本文作者:單慧萬正曉工作單位:蘇州科技學院
- 上一篇:農辦糧食生產工作意見
- 下一篇:后金融危機的教育發展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