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自由化利弊

時間:2022-04-02 10:34:00

導語:淺析金融自由化利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金融自由化利弊

十余年來,我國的市場導向型金融體制改革走過了艱難的歷程,在其步履蹣跚的推進過程中出現過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對此人們往往將其歸結為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不夠發達,進而設想一種被人為理想化的、“發達”的金融體制,似乎在這種未來的“完善”體系中,市場導向型金融體制改革就變得有百利而無一害。然而事實是,這種思維上的誤區嚴重地阻礙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完全競爭市場”確實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所憧憬的理想狀態,但他們也指出“充分發達”的金融體系僅僅存在于教科書之中,因此就連教科書也明明白白地寫著它不過是一種純粹的理淪抽象的產物。在這種條件下,如果等待金融體系完善之后再推行某種金融體制改革,那么這種改革措施永遠也等待不到適合它出臺的時機。與此同時,在“充分發達狀態”遙遙無期所引起的急燥情緒之中,倉促出臺的金融改革措施難免失當。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余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并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

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基本同期,世界上也興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其主要內容是:匯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以及銀行業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十余年來的世界性金融自由化強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其積極作用有目共睹,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預計在今后的若干年內,世界性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將繼續向前推進。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能夠更為準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于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分業管理制度下,由于商業銀行一方面囿于經營手段的匱乏,另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銀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然而,金融自由化也決非盡善盡美,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于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后,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于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于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松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后.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后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以取消金融分業管理為例,80年代初英國的BigBang和1995年美國旨在取消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的里奇法案的主要背景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在世界各國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條件下,采取分業管理的國家銀行業受到外資金融機構嚴重沖擊,因而取消分業管理加強本國銀行實力的呼聲日益高漲。

事實上,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風險加大的現象早已引起金融界,尤其是各國中央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的高度重視,加強金融監管、強化商業銀行風險自律的呼聲極為高漲.然而迄今卻遲遲未見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和風險管理手段出臺。這一方面表明金融自由化以后(尤其是實行了商業銀行全能化以后)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投鼠忌器,蜘躇不決的態度。就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而言,不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之后所出現的寬松經營環境提高收益率.無視金融自由化后出現的機遇一味退守傳統業務,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之中敗下陣來。而對于中央銀行來說,一味加強監管,則有可能使金融自由化的成果付之東流,不僅對金融業,而且對國民經濟(尤其是對外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不愿驟然采取過于嚴厲的措施。處于兩難窘境之中的各國中央銀行都在試圖探索出一條兩全之策,但又一時難以有所突破。雖然從邏輯上講.金融

自由化和強化金融監管并不沖突,但在實際運作中確實極難掌握。經過利害權衡,迄今為止.在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之間產生不協調時,相當一些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采取了優先自由化、適當放松監管的態度,把控制金融風險的擔子放在金融機構自己身上。

總而言之,決不可將金融自由化理想化,把它假設成為在發達國家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靈丹妙藥。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金融自由化都是利弊參半。只有用積極的、審慎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