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思索

時間:2022-05-24 04:53:00

導語:農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思索

一、吉林省農業現代化金融資源配置現狀

(一)農業金融機構及現狀

吉林省作為支農資金主要提供者的農業銀行,在商業化改革浪潮中大量的撤并其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到2009年底,吉林省農業銀行的機構數量為595個,比上年同期減少2個,下降比例為0.3%,雖然與2008年的597個相比下降幅度較小,但與2007相比減少了42個,下降比例為7.6%。2010年從業人數為13688人,比上年同期減少13人,下降比例為0.1%,但與2007年相比人數減少1977人,下降比例為16.9%。可以看出,雖然近兩年農業銀行的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減少的趨勢有所減緩,但總的來說農業銀行在農村的業務在萎縮。農業發展銀行屬于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到2009年底,吉林省農業發展銀行有58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家,上升比例為1.7%,從業人員的數量為1959人,比上年增加35人,上升比例為1.8%。但2010年從業人員的數量與2009年相比減少279人,減少到1680人,下降比例為14.3%。吉林省農業發展銀行將資金主要投入農產品流通環節。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吉林省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主力軍,其分支機構幾乎分布在所有的鄉鎮和農村地區。到2009年底,吉林省農村信用社機構數量為1443家,從業人員數量為19476人,與2008年的123家相比,增加幅度為107.317%,從業人員數量比2008年增加17856家,增加幅度為110.222%。2010年從業人員數量達到22049人,比2009年增加2573人,增幅為13.2%。到2009年底,吉林省郵政儲蓄共有1060家,60%左右的存款來自縣及以下地區。農村商業銀行有72家,商業銀行數量較少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商業銀行撤出了吉林省縣域,進入城市。

(二)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現狀

吉林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這些微觀主體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從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情況可以看出,貸款數量逐年增加,金融資源不斷提高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見表1)。在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近10年中,全部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數量從1999年的117.12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26.43億元,特別是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數量在1999年到2009年間由36.2億元增加至380.43億元,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例從1999年的30.91%提高到2009年的89.21%,2008年最高為92.55%。不論從貸款數量上,還是從增長速度上,農村信用社在整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日益成為核心力量。農村信用社多分布在縣域地區,因此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的基礎環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二、吉林省農業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金融資源供給不足

吉林省農業金融資源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農業金融資源配置主體的缺失。主要表現在:(1)國有商業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量撤并在農村的分支機構。而留下的營業網點貸款權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貸款的對象主要是大型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等,而作為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金融服務主要需求主體的中小型農業生產企業以及龍頭企業卻面臨著嚴重的信貸不足的問題。以中小型農業企業為例,主要表現在信貸額度較小、貸款環節復雜以及業務種類較少。鄉鎮企業貸款2003年為48.06億,隨后急劇減少,2006年只有0.1億元,2006年以后年度沒有鄉鎮企業貸款。2003—2006年鄉鎮企業貸款占全部短期貸款的比重也是逐年減少,2003年最高也只有2.87%,而鄉鎮企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這是極不相稱的。(2)缺少農業資本市場主體。這里農業資本市場的主體是指農業企業。上市的農業企業數量甚少,使得政府成為對外融資的主體,由政府決定投資對象或項目很容易會因為政府的非理性導致資本市場的融資風險加大。(3)民間融資等非正規金融在吉林省還沒有合法的地位。吉林省大部分農戶屬于貧困農戶,僅有30%的農戶有存款,其余農戶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農業貸款和民間融資,在農業貸款有限的情況下,民間借貸成為彌補資金缺口的重要來源。據有關資料統計,吉林省某些農村農戶欠高利貸的比例達到90%以上,年利率30%—80%,且大部分是復利計息。這不僅會導致潛在的金融風險,還會使農村融資環境惡化,進而影響農業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農業金融資源配置機制不健全

首先,吉林省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機制。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和商業銀行,有些地區還有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構成了吉林省看似完善的金融體系及競爭格局。但是從布局看,吉林省縣級地區幾乎沒有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國有商業銀行為了轉型改革上市,基本都撤銷了縣及以下營業網點,只有農行還有營業網點,但數量在近幾年也大量減少,這使得吉林省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及地域分布面大量減少。由于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對象是“三農”,且商業性和政策性并存,在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水平下,出現大量虧損及不良資產。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在進行改革后,商業性更加明顯,撤并了很多嚴重虧損的網點,結果導致金融機構網點不能深入農村,農村金融市場不能形成有效競爭的局面。其次,吉林省農村金融缺乏風險轉移機制。從吉林省農業保險發展的情況來看,吉林省農業保險發展比較落后。截至2010年,吉林省保費收入總額為239.25億,農業保險費收入僅8.03億,農業保險費收入只占全部保費收入的3.35%,支付農業賠款4.09億,占全省賠付與支出總額的7.26%。可以看出吉林省農業保險市場出現供求“雙冷”的局面。

(三)農業金融生態環境脆弱

首先,農業本身這種周期長、收益低、風險大的性質導致了資金流失。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業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農戶和農業企業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會遭受不可預計的損失,不能如期償還貸款,另外,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較大以及沒有良好的農產品保護機制,導致一些追求高收益的資本由于農產品的收益較低且不穩定而流出農業領域,進入那些周期短、見效快的房地產企業等非農企業。只有少數富裕的農民和農業企業能得到農業貸款,而真正貧窮需要依靠貸款來維持農業生產的農民卻因為信用問題得不到貸款。目前吉林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重較大,到2008年底,吉林市的不良貸款率位居全省最高達到47.7%,不良貸款占用大量資金,進一步影響了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其次,信用評價體系及擔保體系不完善。目前吉林省農戶在融資過程中,90%以上的農戶沒有信貸融資的電子檔案記錄、歷史資料及資信檔案。許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是家族管理模式,沒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財務會計制度也不健全,依然存在逃避銀行債務的意識。再加上大多數中小型農業企業,技術落后,市場競爭力差,破產倒閉的風險較大。最后,農業金融法制建設不健全。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還沒有《農村金融服務法》及《合作農融法》這些針對弱勢農業進行金融方面保護的專門法律,來保護農村金融這一發展還不成熟的領域。同時有關維護信用秩序及金融債權的法律還有待補充和完善。現存的一些法律條文對農村金融方面的規定還需要完善。

三、提高吉林省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建議

(一)構建多層次的農業融資和金融服務體系

首先,要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的主體作用,農業銀行在金融資源規模、信貸服務及其他金融服務方面等方面都有很多優勢,充分發揮農業銀行的各種優勢,可以提高農業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其次,要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農金融業務,吉林省的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比較窄,主要是一些糧棉油的收購和貸款,不能充分發揮其支農作用。除了糧棉油收購資金貸款外還應發展農業開發貸款、農業現代化項目貸款、扶貧貸款,農業擔保投資等業務,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扶貧。最后,要堅持發揮合作性金融組織在農業金融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應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關系,走“誰投資、誰管理、誰負責”的道路。

(二)完善農業金融資源的配置機制

(1)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要依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合理確定農業貸款利率的波動幅度,適當放松對利率的管制,使貸款利率適應市場需要。

(2)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重點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可以選擇部分地區和部分產品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一定的保費補貼。

(3)完善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向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規定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將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發放當地的農業貸款,如果達不到這一比例就要使其退出農村市場。

(三)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要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建立與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及信貸風險防范體系和加強農村金融法律建設,可以使農業企業更加方便快捷的得到資金支持。金融機構要按時統計貸款企業的信貸資料與數據,及時披露有不良貸款記錄的農業企業和個人,對執行征信制度不力的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懲罰。應適時出臺《金融機構破產法》,使那些資不抵債,嚴重虧損的金融企業盡快推出市場,減少金融資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