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狀況及意見

時間:2022-05-25 05:26:00

導語: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狀況及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狀況及意見

一、張家口市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發展現狀

(一)第一家村鎮銀行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2008年,河北省第一家村鎮銀行—張北信達村鎮銀行掛牌成立,有效填補了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服務競爭不充分、效率低的局面,也開創了河北省村鎮銀行的先河。目前,張家口市村鎮銀行已發展到了2家。到2011年9月末,張家口市村鎮銀行各項存款達3.34億元,貸款達2.59億元,為轄區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及時、優質的金融服務。

(二)小額貸款公司在不斷規范中發展壯大。到2011年9月末,轄內小貸公司共27家,注冊資金12.8億元;股東數243人,實收資本12.8億元;貸款余額10.89億元,成立以來累計發放貸款3299筆、2919戶、26.05億元。張家口市小額貸款公司從無到有,發展迅速,成為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支“新軍”,從2008年對小額貸款公司進行整頓以來,不斷規范壯大,對于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培育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潛力巨大。2007年,張家口市實施農村資金互助社以來,在全轄范圍內已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196家,2011年9月末,入社農戶10810戶、入社資金659.4萬元,累計發放借款3294.5萬元,扶持12367戶(次)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互助資金優先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提高扶貧項目的引領性,使貧困戶更好地利用扶貧資源,促進貧困農戶增收。張家口貧困人口眾多,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對發展轄區經濟,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潛力巨大。

二、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村鎮銀行業務發展難突破。一是資本金規模小。張家口市兩家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其中,張北信達村鎮銀行注冊資金1000萬元,蔚縣銀泰村鎮銀行注冊資金2000萬元。主要由發起行-張家口市商業銀行、企業和自然人分別按40%、40%、20%入股形成,資本金來源單一。二是公眾認知度低。張家口市兩家村鎮銀行均設立在機構較全面的張北和蔚縣縣城,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由于規模小,居民對村鎮銀行的認知度較低,且網點單一,從而使其籌資能力和支持規模上受到了制約。三是結算功能不健全。目前村鎮銀行結算主要通過行,無結算行號,無法以直聯方式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無法開立匯票,不能與其他銀行實現互聯互通,只能進行資金的手工清算,匯劃到賬速度較慢,而且容易出現差錯事故,導致客戶無法在銀行之間直接劃賬、全國支票不能結算,企業愿意到村鎮銀行存款的很少。另外,中國銀聯的入網費用高達300萬元,村鎮銀行往往難以承受,限制了其開發新產品的能力。

(二)小額貸款公司支農作用不充分。一是利率定價偏高,農戶難以接受。據9月份人行利率報備系統監測,全市27家小額貸款公司6個月以內(含6個月)加權平均利率15.3%,1年以內(含1年)加權平均利率為20.34%。分別高出基準利率2.5倍和3.13倍,大多數客戶貸款利率接近或超出民間借貸利率水平。二是城區性、大額化、門檻高,弱化了支農作用。目前全市開業的27家小額貸款公司,其中24家設在縣城區,且大額放貸趨勢明顯,據某小額貸款公司調查,該公司2009年成立以來,僅有客戶70戶,貸款5萬元的客戶不到10戶,其余均為大額借貸,其中以股東擔保9戶,占貸款戶的13%,其余均為抵押貸款,大多農戶和中小企業由于無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難以從小額貸款公司得到貸款。三是監管不到位,信息難共享。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的設立由省金融辦統一審批,監管由各級政府授權金融辦負責實施,由于人員、知識結構等原因,事實上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處于真空。按照《關于小額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小額貸款公司需加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但目前尚無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加入,因此,申請貸款的客戶信息,如現金流量、貸款存量、信用評級以及資產抵、質押等情況,在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登記部門不能共享。

(三)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不到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批農村資金互助社、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應運而生,這些組織對發揮農戶的集群效應,在農產品的議價、采購、資金融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這些組織在農村屬新生事物,在管理上還存在缺陷,制約其發展。一是組織管理過于松散。互助合作社一般由村民委員會組建,村主任任負責人,村會計任會計,管理人員都為文化素質較低沒有金融專業知識的農民,因此在管理上存在薄弱環節,而且絕大多數都屬于服務型合作組織,沒有經濟實體,自身經濟實力弱,“造血功能”還沒形成,普遍存在資金短缺,服務功能差,運作困難等問題。農村資金互助社仍處在低速發展階段。二是組織資金缺口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戶合作組織的資金來源基本是靠財政撥付和農戶入股構成,但限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縣域財政收入不高,農戶收入水平較低,決定了農戶合作組織資金必然緊張。據對陽原縣調查,該縣財政部門撥付的15萬元和農民入股的股金合計最多為27萬,信貸規模為每戶可貸股金的兩倍,按每戶放貸平均3000元,可用資金平均20萬計算,僅可以發放66戶農戶,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實際需要。三是組織監管主體不明。調查中發現,農戶合作組織基本是在扶貧部門的幫助下,在民政部門備案,并沒有人民銀行的批準,也沒有銀監部門的監管,其監管責任不明確,一旦其正式開展信貸業務后,出現的金融風險將會導致許多后續問題發生。

三、加快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提高經營水平。一是政府主管部門、人民銀行、銀監局在著力完善政策的同時,應積極開展業務指導,通過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二是進一步健全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外部監管機制,加強對組織運行的監督檢查,督促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加強內控機制建設,做好風險隱患的防范、排查,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各相關部門要督促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領導班子和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打造學習型組織,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督促其盡快加入人民銀行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資金結算機制、信息共享機制。督促組織樹立法律意識,加強自律,認真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開展業務,不斷開展自查自糾,改進各項工作。支持組織不斷擴大服務范圍,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品種,增強盈利能力。

(三)加強監督管理,規范業務發展。目前,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準金融機構”是一個模糊界定,不利于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和監測,容易形成地方政府部門的過渡監管和多頭管理,建議將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部分,納入全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整體方案中統一規劃,明確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法律地位。要賦于金融監管部門對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監管權力,加強對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監管制度,加強對其業務的監管,促使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沿著服務三農的健康道路發展。

(四)加強制度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國家應盡快出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金融業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間資本以入股方式參與商業銀行的增資擴股,參與農村金融機構改制,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銀行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為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對村鎮銀行,人民銀行要充分運用再貸款政策給予支持,增強其資金實力。對小額貸款公司,要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鼓勵小額貸款公司采取股權質押或資產抵押的方式充分用足銀行融資,擴大資金來源。鼓勵條件成熟的小額貸款公司改組為村鎮銀行。

(五)創新業務品種,提高市場競爭。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尤其是小額貸款公司創新信貸品種,積極探索信用貸款、聯保貸款、權益質押貸款等多種貸款方式,有效規避和控制不良貸款,不斷拓寬業務空間,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六)科學合理定價,擴大支持范圍。目前,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貸款利率偏高,使大多數農戶、微小企業望而止步,弱化了支農效果。各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結合轄區實際,制定科學利率定價機制,使大多數農戶、中小微企業從這些組織中能貸到款、能夠負擔得起利息支出,使更多需支持的農戶和企業得到這些組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