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政策走勢

時間:2022-11-24 03:48:00

導語:小議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政策走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政策走勢

一、區域金融政策必要性的理論基礎

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機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它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的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的金融活動。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區際差異,影響到金融運行的效果,進而又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由于馬太效應,區際間的差異會逐步拉大。在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如何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是成敗的關鍵,而實施區域金融政策無疑為欠發達地區金融要素的集聚、金融市場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對統籌區域發展作用顯著。不同的經濟和金融理論從不同的側面論述了實施區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1.經濟增長理論。各類經濟增長理論在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增長時,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加以分析,認為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速度取決于不同的因素,然而,資本積累效率與資本配置效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上達成共識。決定資本積累效率與資本配置效率的融資體制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決定性意義,而“兩個效率”的提高又是由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決定的。由于資本的逐利性,欠發達地區金融要素的集聚和金融市場的完善必須靠國家政策傾斜,實施區域金融政策,完善落后地區的投融資體制。

2.金融壓抑、深化與創新理論。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與肖相繼提出了“金融抑制論”與“金融深化論”。他們認為,欠發達地區的資金短缺只是因為“金融壓抑”帶來的融資渠道堵塞與資金成本的扭曲造成的,而消除這些障礙需要金融創新。欠發達地區金融壓抑體現在:金融組織體系設置較為單一,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少,信貸分配政策與發達地區沒有差別,政策資源的作用受到壓抑,金融市場機制對社會資金配置作用很小、甚至沒有作用,金融管理與資源配置受到體制上的影響而被壓抑,金融體系對外不開放或開放程度很低,等等。由此,統一的金融政策必然會給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深化造成傷害,壓抑其金融創新的動力,阻礙金融市場的成熟和完善。因此,要發揮金融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方式的制約,在欠發達地區制定并實施有區別的區域金融政策,以加快其金融深化進程和金融創新的步伐,為經濟的騰飛營造金融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3.金融約束論。金融約束論認為,對于發展中的地區經濟,制度安排對金融發展舉足輕重,由政府制定實施特定的有差別的金融政策比競爭性的政策更有利于支持經濟增長。其著眼點在于,政府為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部門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如通過制定存貸款利率限制、市場準入限制、資本市場運作機制和穩定的宏觀政策等一整套金融政策來使金融機構獲得超過競爭性市場所能產生的收益。因此,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落后地區,政府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實施有差別的區域金融政策,有利于本地區資金吸納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4.西方的信用理論。西方的信用媒介論、信用創造論及信用調節論都強調金融對區域經濟的調整意義,即充分利用客觀存在的貨幣、資本分布的不均衡來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其經濟貨幣化與信用化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調整要求,而且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經濟貨幣化與信用化程度的差異可能會使金融調整的效果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只有充分利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資源,集聚全國的金融資源,啟動潛在的經濟發展要素,才能找到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由于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貨幣化程度較低,金融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抑,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小。因此,通過制定區域性金融政策,利用政策資源和工具來促成資本的形成,促進資本的區域性流動,提高區域金融相關比率,以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中國統一金融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然而,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逐步拉大。1999年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依次為10693.4元、5380.8元、4283.3元,西部與東部間的相對差為59.9%。截至2003年,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依次為20109.73元、8207元、6656.42元,西部與東部間的相對差為66.9%,可見東、西部經濟差距在不斷擴大。雖然東、西部差距的擴大與各自的區位條件、工業基礎、文化背景和市場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有關,但統一的金融政策無疑對差距的擴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統一的金融政策在東部和西部產生的效果不同,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就不同。

(一)金融政策對區域經濟的調控力度不同

1.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國東部地區經濟貨幣化程度和金融相關比率高于西部,而且金融市場較西部成熟,貨幣傳導機制較為靈敏。因而,東部地區的貨幣乘數大于西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東部的作用效果強于兩部。

金融相關率是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它體現了金融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來引導現實經濟活動的水平,是衡量貨幣化進程的一個核心指標。如表l所示,西部地區的金融相關比率小于東部地區,而且金融相關比率的增速小于東部地區,兩者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由于西部地區經濟貨幣化進程落后于東部,西部地區有相當一部分貨幣供給被經濟貨幣化進程所吸納,貨幣乘數因而小于東部,同樣的基礎貨幣所能實現的貨幣供給數量東部地區大于西部。

另外,東部地區銀行間的拆借、質押式回購、現券交易額占有絕對比重,各項指標基本都在80%以上,而西部地區銀行間貨幣市場交易較少,因而東部地區貨幣傳導較為順暢,而西部地區的貨幣傳導機制極不靈敏(如表2所示)。

可見,西部地區貨幣乘數較小,而傳導機制又不靈敏,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區域間呈現出較大的效果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西部地區資金的供不應求。

2.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國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國有經濟,而且非國有經濟經濟效益高,經營機制較為靈活,其內源融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自我發展能力強,對銀行信貸資金的依附程度低,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國有經濟,對銀行的依附程度較高。緊縮性貨幣政

策在東、西部的效果不同,西部所受的影響強于東部。

如圖1所示,西部地區國有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整體上明顯高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北京比例較高為55.75%以外,其他省市都在40%以下,而西部除了內蒙古的33.22%和新疆的24.25%以外,其他省市的比例都在40%以上。國有工業對銀行貸款有較高的依賴性,而西部地區國有的高比重決定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銀行貸款的高度相關性,國家若實行統一的貨幣緊縮政策必然會給西部地區帶來更為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