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獨資商業銀行股份改造

時間:2022-04-02 09:38:00

導語:論獨資商業銀行股份改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獨資商業銀行股份改造

為提高國有獨資銀行經營自主性,改善其運行效率,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格局,理論界進行了廣泛探討,達成的共識是:必須打破目前國有獨資銀行單一的產權結構,增加產權流動性,而對此,股份制改造不失為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國有銀行向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轉化的路徑選擇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初始狀態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廣度、時機、戰略由政府決定,即遵從政府主導型的制度變遷方式。改革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對一定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具有“非帕累托”改進性質,因而為了減少“磨擦成本”(即某些利益集團對改革的抵觸和反對引起的經濟損失),政府傾向于選擇不觸動原有利益結構的“增量”改革路徑,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組織資源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而不是拆除原有組織結構。這在金融體制改革中體現為在四大國有獨資銀行體制以外大力發展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組建城市合作銀行、引進外資銀行等,而四大國有獨資銀行體制內的改革則只限于經營管理方面而尚未深入至產權層次。“體制外生成”的增量改革路徑在改革的初始階段由于為高度扭曲的金融資源配置提供了較大改善空間及磨擦成本低,因而可以取得較大的體制收益。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

1.現有經濟條件下,邊際意義上的增量改革不足以引起體制內存量變革。增量改革引致存量變革有兩種途徑:其一,非國有銀行經濟實力不斷壯大,逐漸在競爭中“兼并”國有獨資銀行,最終完成產權明晰化進程;其二,面對新體制因素的競爭壓力,國有獨資銀行主動向新體制過渡,形成有效率的產權結構。但國有獨資銀行龐大的規模結構和超然的壟斷地位令之既難以被兼并又難以對其形成有效的競爭壓力,其結果必然是“體制內”、“體制外”雙重體制長期并存。

2.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增量式改革的成本逐漸加大。(1)實施成本(即制度的簽約和順利履行的成本)加大。一方面雙重體制的長期并存使改革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加大了信息收集的困難程度,使得每一項金融決策面臨的風險更大;另一方面增量改革的成果往往成為下一次改革的對象而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社會沖突,例如花費很大成本建立的某些金融機構最終又不得不花費很大成本加以整頓、限制甚至取締。(2)磨擦成本增加的同時衍生了大量租金成本。國有獨資銀行為了保持壟斷利潤,傾向于從政府那里尋求諸如“設置進入壁壘”之類的特殊保護,金融改革的嚴重滯后性就反映出磨擦成本已大到阻礙制度變遷的程度,又因為是用行政權力重新界定、分配高度集中的產權,加大了租金成本,金融領域存在大量“尋租”活動,金融腐敗現象滋生。

在國有獨資銀行向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轉變的制度變遷過程中,路徑的選擇因關系到改革的成本和最終能否到達改革目的而顯得至關重要。單一選擇“體制外生成”的“增量”改革路徑不僅使改革曠日持久而且成本巨大,因此必須改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繼續建立、規范、發展產權清晰、經營機制規范的“體制外”的新型商業銀行,另一方面不失時機地進行國有獨資銀行“體制內”的改造

二、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條件

隨著對公有制實現形式及其主導作用方式的重新認識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國有獨資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1)黨的十五大為銀行體制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五大報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的深刻闡述,對公有制實現形式中股份制性質和作用的客觀分析,為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普遍形式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為利用股份制來推進國有獨資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轉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為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化運行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體制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壯大,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整個社會投資意識和投資能力不斷增強,為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制運行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財稅、信貸、外匯、投資等宏觀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進展,包括企業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以及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穩步發展為金融體制和銀行經營機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體制前提。

(3)我國已經建立了現代銀行體制框架,并初步具備建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驗。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包括國有獨資銀行、政策性銀行及其它新型商業銀行在內的現代銀行體制框架,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方式的間接化和政策性業務的逐步分離為國有獨資銀行商業化創造了條件,而其它綜合性和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則為其股份制改造與運營提供了模式和經驗。

三、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化的幾點設想

1.目的與原則。對國有獨資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在于淡化行政主管部門直接干預、強化銀行激勵約束機制以及建立無特權的、面對市場靈活有序的組織結構。其股份化的原則應是:(1)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2)有利于建立起適當的股權結構,促進產權流動;(3)有利于滿足多層次經濟需要。

2.具體構想。國有獨資銀行改制應在試點的基礎上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1)對原國有獨資銀行進行“反縱向一體化”改革。針對目前機構設置縱向一體化傳導鏈條過長、重復設置網點的情況,由原國有獨資銀行適當放出一部分分支機構,組成由國有獨資銀行控股的地方性商業銀行,并吸收地方財政、企業法人的股份投資而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對某些極端貧困地區的分支機構則加以剝離,并入政策性銀行。這種產權形式有三種作用:有助于現有的國有獨資銀行經營規模適度化;生成一批中小型地方性商業銀行,服務于地方經濟;建立了全國性大銀行和地方性中小商業銀行之間的股權聯系,形成多級法人制的集團銀行,防止地方性商業銀行過分地方化。(2)經過“反縱向一體化”變革后的原國有獨資銀行只保留重點城市分行,但仍以總分行制的全國性大銀行存在。對于全國性大銀行要建立起適當的股權結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具有法人資格的大中型企業甚至部分外資機構均可擔任股東角色,國家銀行的董事會必須由一定數量的大股東組成,以分散股權,形成對非市場行為的制約機制。

3.實現三個明確。股份化后的全國性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在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實現三個明確:(1)經營目標明確,即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2)經營原則明確,即在遵守金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3)經營方向明確,即在央行監管下,股份制銀行向全能型銀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