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金融學課程資源研究

時間:2022-01-22 08:32:02

導語:高職金融學課程資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金融學課程資源研究

多數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中均有一門核心課程《金融學》,部分學校為之建設了多種教學資源,但是成本較高,利用率較低,且存在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象。同時,高職院校之間資源共享渠道不暢、共享意識淡薄、共享機制不完善使得資源得不到推廣和充分利用。若高職院校之間聯手合作,共建共享《金融學》課程資源,既發揮各校金融學教師的特長,又能分享種類多樣的教學資源,可謂事半功倍。

一、當前高職院?!督鹑趯W》課程資源建設的弊端

1.建設成本較高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獨立開發《金融學》課程資源往往耗時費力,成本較高。開發該資源的單位成本之所以較高,是因為沒有專業化的分工,沒有團隊成員形成的合力,沒有較多的受眾。碎片化的資源建設難以滿足學生系統學習的需要,也難以降低資源的制作成本。2.利用效率較低很多高職院?!督鹑趯W》課程資源僅應用在授課的班級,而沒有在全校和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推廣使用。如果沒有一個系統化且各具特色的資源菜單,如果沒有風格各異的創作教師隊伍,就難以吸引學生持續性學習,難以激發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實際上,學習該資源的范圍越廣,越有利于學員之間的交流,越有利于形成有價值的修改意見。3.重復建設較多不同高職院校及其教研室之間缺乏深入的合作與交流,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發揮很好的組織作用以合理分配資源。這樣,不同的高職院校各自為政,缺乏長期規劃,各自就《金融學》相同或者不同的主題進行立項、建設資源,這就難免重復建設,浪費了寶貴的教科研資源。重復建設較多,就沒有足夠的人力與物力去爭創特色,也就沒有多樣化資源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4.特色與創新較少有些高職院校教師雖然建設了一些《金融學》課程資源,但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學或科研部門的任務,而沒有持續的動力機制,這些資源往往缺乏鮮明特色,缺乏新穎性。比如有的微課僅僅是微小而已,沒有在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呈現方式上開拓創新;有的精品課程雖然電子版內容齊全,但多是教材搬家,沒有結合金融行業的最新進展而展開教學。整體上,傳統資源較多,仿真實驗實訓(實習)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足,沒有優勢教師資源的通力合作,以及在學校對當前的評價標準中新穎性所占的權重很低。

二、高職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學》課程資源的目標

1.種類多樣為了滿足多所高職院校師生教與學的需要,金融學課程資源應當種類多樣,既要有理論的系統精講,也要有金融實訓的方法展示;既有內容豐富深入的專題性系列講座,也有短小精悍且別致的微課。有的資源適合在教室中展示、學習、討論或訓練,有的適合線上學習、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學習。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多元化菜單,方便學生各取所需,也有助于培養其學習興趣,增進其學習的深度。2.特色鮮明金融學課程資源要結合教師特長,結合專題特點,結合金融行業的動態變化,結合移動學習方式而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特色可以體現在教學理念、內容、手段和呈現方式等方面。只有特色鮮明才有吸引力,才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使用,才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相反,沒有特色的資源將難以被學生青睞,難以產生社會效益。3.兼顧理論與實踐金融學既有很完善的理論體系,也對應了一系列金融技能,這就要求課程資源要兼顧理論與實踐,既要有理論的知識串講、案例匯編等,也要有金融實訓的多個模塊。比如,關于證券投資,除相關理論與知識的培訓視頻外,還應有仿真模擬買賣及競賽活動的相關指引以滿足提升投資技能的需要。正如國外AnneKhaled,JudithGulikers,HarmBiemans等(2014)研究認為,仿真模擬訓練要關注真實性和學生的選擇權以促進職業特色課程的創新。當學生選擇了、參與了實訓活動,他的相關技能必然漸趨熟練,對其發展興趣和未來就業大有幫助。4.滿足混合學習模式的需要為了適應時展,金融學資源建設應滿足混合學習模式的需要?;旌鲜綄W習是各主體將學習的方法、策略、平臺、環境、媒介和傳遞方式進行適當的組合,包括正規與非正規、自主與協作、線上與線下、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等方面的混合以實現泛在學習及其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能將這些方式靈活組合,將大大促進學生學習金融學的個性化、彈性化和多元化,滿足他們更新金融知識、提升金融技能的持續性需求。為此,高職院校在共建金融學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學習方式、平臺與環境的差異化特征,以實現順利共享、快捷共享。

三、高職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學課程資源的策略

1.加強金融教研室間的深入合作高職院校金融教研室之間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深入合作,包括共同申報科研課題、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共同開展金融實訓活動和共建網上交流平臺以及營運管理平臺等。這些活動往往相互關聯、相互促進,開展這些活動,有助于不同高職院校教師增進了解、取長補短、統籌規劃、合理分工,以促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就其交流的平臺而言,兩校或者多??梢怨餐M建金融名師工作室,舉行教研室聯合研討會議和網上各類交流活動等等。在交流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立營運管理平臺。駱志芳(2015)主張在《金融學》精品資源共建共享中要建立統一的營運管理平臺,建立宣傳、推廣、評價和管理平臺,使共享程度和效果、效益達到最大化。共享資源為教師共建資源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使合作、共建、共享形成良性循環。2.系統構建《金融學》的資源體系為了更好地滿足多所高職院校的共享需求,也為了適應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高職院校構建的《金融學》資源體系必須相對完備。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共同協商、統籌規劃和逐步推進。首先,在調查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把《金融學》分為若干單元,主要包括金融基礎知識、金融體系、貨幣供求與政策、國際金融和金融監管等等,然后不同教研室和教師合理分工,開發相應的資源。其次,結合金融技能的訓練要求,相關人員要開發出不同主題的訓練資源,使受訓者對銀行業務、金融工具、證券投資和貨幣政策等方面有較好的掌握。從資源的表現形式上說,資源體系包括教材、教案、課件、視頻和微課等。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資源數量的增加,每類資源可以按照難度系數分為很難、較難、適中、較易、很易,以便學生自由選擇。3.發揮教師特長共同開發特色資源不同教師的特長、興趣與研究方向不一樣,其承擔的資源建設任務也就應當各有側重,通過共同探討、共同合作、共同創新以完成高水準的教學資源建設。為此,相關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結合金融學的內容與特點,設計出有個性的教學資源,實現教師間的優勢互補。具體說來,有較深的理論功底的教師,可以深入淺出地講授金融的理論知識;有金融企業的工作經驗的教師,可以開發金融訓練的有關資源或電腦程序;擅長證券投資的教師,可以建設相關資源引導學生熟悉證券投資的知識與技巧;擅長動漫制作、音頻視頻錄制與計算機技術的教師,可以根據設計者的要求完成多媒體資源的制作。教師們充分發揮各自所長,保障共建資源有分量、有內涵、有特色。4.基于金融業務需要合作開發實用性資源金融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存在著巨大的機會和風險,因此普及金融知識尤為必要。該項教育應基于金融業務需要,開發實用性強的資源,使金融教學實現“靶向化”,幫助高職學生能夠順利進行投資活動,并實現從學校到金融企業的“無縫銜接”。除金融基礎知識外,相關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金融行業的業務統計結果進行處理,針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業開發一些實用且有趣的資源,找出問題、給出對策。正如國外SimonN.Leonard,RobertN.Fitzgerald,GeoffreyRiordan(2016)認為職業教育要面向研究人員、專技人員和雇主等去思考教育本質和“解決方案”,特色課程、復雜課程的開發要注重持續性和前瞻性。結合金融業的最新發展,丁杰(2015)主張為培養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金融人才,必須要在《金融學》課程改革中融合互聯網金融的新理論與新實踐。因此,《金融學》創新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結合職業和金融崗位的現實需求而展開。比如,針對于股票、期貨與期權等交易方式,金融教研室可開發一些網頁版或手機版金融游戲,吸引學生參與學習,寓教于樂;或者聯合當地證券公司利用模擬證券投資比賽的軟件,讓學生參與競賽,寓教于賽。實用性資源的共享往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提升金融技能,為其將來就業與投資積累經驗。5.基于移動學習方式共建共享豐富的線上產品移動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其便捷性、即時性、可選性和低成本性比傳統面授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在金融學資源體系較為完備的情況下,要重點開發豐富的線上產品。線上產品應該具備以下特點:標題要醒目且吸引人;內容要結合金融案例、金融動態;表現形式要活潑,短小連貫,以視頻為主要方式,要豐富微信公眾號資源、微課資源。在資源不斷豐富的情況下,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移動學習、混合學習以優化、提升資源共享的效果。為此,網絡平臺需設計分類列表,公布學習導航圖,隨時更新資源點擊人氣指數。學習者在共享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評價、交流或提出改進建議,為參與者提供思想與智慧碰撞的機會,從而使《金融學》的網上學習更富成效。6.通過資源共享的反饋信息促進資源的更新與重建共建資源是為了共享資源,為了更好地為師生的教與學服務,那么收集相關信息以了解資源的優劣是必要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資源的使用率、點擊率、評價等級、有效學習率、調查反饋表中的詳細評價與建議以及同行專家評估結果等信息去客觀評價資源的優劣,然后將信息反饋給資源的作者或者創作團隊,以便后者更新、重建,或在以后類似資源建設中吸取經驗教訓。當使用者較多時,高職院??梢猿浞掷么髷祿夹g,利用其基于行為數據的強大預測功能,對學習者未來需求進行趨勢評估,并給出動態化的“資源套餐”。對于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與團隊,應當遵循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原則,請他們完成更多的資源建設任務,并分享其成功經驗。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當結合教師特長,結合金融業務需要,結合移動學習方式共建共享金融學課程資源,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高職院校構建新型的校際合作關系提供一個最佳的時空交匯點,實現資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供給。

作者:童元松 單位:無錫開放大學